Miakarion
2020-02-19T05:43:19+00:00
天下大势,顺则金融码农,逆则躺尸考公。
前段时间我在大漩涡看到有大神发帖子讲公考行测经验,引起强烈反响,之后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讲一讲公考申论方面的经验。
不过一来申论更多的是主观方面“玄而又玄”的东西,讲起来难免空洞;二来申论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并不能一蹴而就;三来我最近大多数时间在一线抗疫 怀旧服真香 ,一直静不下来,所以迟迟没有成文。
幸好最近 哈霍兰服务器排队 疫情形势见好,让我有些闲暇时间,于是理了理思路,浅显的讲一些“注意事项”吧。
想看实操的猛击这里 [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20615098[/url]
------------上面是闲聊,下面是正题------------
申论为什么重要?
关注公考的同学们都知道一个事实:靠行测拉不开分差。
行测是可以熟能生巧的,大家拼的不是知识深度,而是思考速度。
只要认真备考、勤奋刷题的同学,总能考个70--80分 刷两万道行测题还总结不出套路,考不到65分以上的同学,还是回家继承产业吧,公考真的不适合你 。
很多入围“决赛圈”的同学,行测成绩和对手之间不过相差三、两分。
申论则不同。
我在大漩涡关注过很多人晒公考成绩单,尤其关注申论分数。
上岸的人里,申论分大多数在60分--70这个区间里,能得到70分以上的都很少,80分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而“落水”人群里,申论得40多分、50多分的比比皆是。
考试时间和题目数量决定着行测成绩是有极限的。行测能得75分的同学,可能再努力三年也拿不到80分。还有那些公考培训机构的讲师,解题都有两把刷子,真正掐时间作套真题,能拿85分吗?
而申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有着极大的进步空间,掌握学习方法后,成绩提高10分、20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这些分数很有可能帮助你上岸。
所以,子曾经曰过:“得申论者得天下。”
------------上面都是废话,下面才是正文------------
"申论"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诸论的特点。它不是那种凭主观好恶选材、尽情张扬个性的放言宏论,而是要求准确把握住一定的客观事实,作出必要的说明、申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
这段是我从度娘摘抄来的。
首先,谈一谈申论的“写法”。
所谓的写法,顾名思义,就是“写作方法”,就是“套路”,就是很多参加过公考培训的同学从讲师嘴里学到的“模板”。
我把它归类总结为“破题”、“立论”两方面。
第一步,是“破题”。它在申论写作中的重要程度可谓首屈一指。
何谓“破题”?就是从试卷给出的资料中提炼主题,就是小学生最讨厌的“概括中心思想”。
为什么说它很重要呢?
申论前面两、三道小题目,纯粹是考察同学们“概括中心思想”和“合并同类项”的能力;大作文更是需要从材料中提炼主题,找到论点。
考申论,绕不过“破题”这一关。
因此,我强烈建议在150--180分钟的申论考试时间中,至少要拿出45--60分钟来“破题”。
试卷给出的资料都是繁杂无序的——一般分6到10个小材料、共20个到30个段落,篇幅6000字到8000字。
我建议,首先跳过材料,先精读题目要求。
篇幅巨大且杂乱无章的材料,除非你是天纵奇才,否则不可能全部记住。而且,材料并不是全部有用的,其中有很多无效信息甚至干扰信息。
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去读题目,明白需要总结什么、论证什么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信息。
然后,做 “合并同类项”的 工作。第一遍快速通读材料,给每一个“段落”(而不是“小材料”)编号,然后找出一个或多个“关键字”。随后,在草稿纸上把“关键字”接近的“段落”编号归入同一个“段落集群”备查(同一段落根据关键字可以归入多个不同的段落集群)。
这样,可以有效地抓住有用信息,在论证的时候不至于漏项(前面几道小题是按“答题点”逐条评分的),还能过滤掉无效、干扰信息,提高答题速度。
接下来,以“关键字”为抓手,“提炼主题”。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你的大作文分数。主题提炼不好,立论就会有问题,相应的对策也会被带偏,整篇文章就会不可避免的“跑题”。
中药学讲究“君臣佐使”,写文章也一样。
每一个“段落”的文字,都是围绕着“关键字”展开的;而每一批经过“合并同类项”之后的具有相同或类似关键字的“段落集群”,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展开的;所有材料汇集在一起,就是从多层面、多角度描述一个“共同主题”。
这个“共同主题”就是你展开论述的基础。
当然,这一个“共同主题”之下,各个“中心思想”所述并不相同,有的甚至还是背道而驰的;“中心思想”的集合也不见得能尽数表达“共同主题”的全部内涵。
这些矛盾冲突点、缺憾之处,往往就是你的申论文章最佳的切入点。
上面所说有些抽象,反映到具体题目上就一目了然。
举个例子:
申论题目3问分别是:
1、你对X政府的惠民政策作何评价?
2、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3、结合自身的理解,谈一谈你的感想?
首先要“合并同类项”,把“X政府的惠民政策”都找出来——漏项是会被扣分的;
然后要提炼“中心思想”, 结合事例具体分析“X政府的惠民政策”哪些对群众有积极影响,哪些对群众有负面影响,哪些群众关心的问题政策中没有涉及到;
接下来要在“共同主题”下,针对在分析“中心思想”时发现的“矛盾冲突点、缺憾之处”,对政策提出具体评价意见,并进行合理补充;
最后,以“共同主题”为基础提出论点,无论是提出涉及大政方针的“民为国之本,本固则国宁”,还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惠民政策更要接地气”,都算是紧扣题目。
可以说,做好“破题” 就已经把60分抓在手中,这是写好申论的一个关键。
第二步,是“立论”。
申论的前几道小题,其实是披着主观题外皮的客观题,是有“标准答案”和“最优解”的。只要一条不漏的按照要点答,就能拿到高分。
考察考生的理论高度、知识面宽度、思想深度、处事能力的,是申论大作文这种真正的主观题。
如果说“破题”是提出问题,那么“立论”就是解决问题。
“立论”部分,是整篇申论大作文的核心,篇幅可以占到全文的70%,一篇申论能不能拿到高分,就看“立论”水平如何。
那么,如何“立论”呢?
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各种论证方法,使自己提出的论点立住脚。
学习写“立论”的过程就是理论知识积累的过程,就是思想日益深刻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
所以写好“立论”只有方法,没有捷径。
我建议同学们多读书,读读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梭伦、墨子、王阳明、鲁迅……
往大处说,学习先贤思辨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眼界不同,看待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就不同,就不会偏颇、不会肤浅、不会片面。这是“道”。
往小处说,论证方法有很多,像是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之类的,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前人名篇掌握在手。这是“技”。
我建议同学们多看新闻、多看报,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着什么,又将去向何方。
很多同学抱怨,考试内容离自己很“远”,什么应届毕业生没接触过社会、不关心政治、没和人打过交道……
这些不是理由啊!
你上岸后的工作,很有可能是下乡扶贫、是组织部、宣传部联络员、是信访办接待员、是片儿警。你今天的试题考卷,也会是你明天的人生考卷。
你觉得这离你还远吗?
申论讲政言策,是需要你去关注、学习和领会的。不了解这些,你的论证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萍。
爱刷抖音的同学,别光看小姐姐了,关注下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平台;有学习强国APP的同学,别再拿它当每天刷分的负担,沉下心来点开几篇文章读一读;有机会的话多出去走走,多接触下社会各个层面,尝试着去帮自己、家人、陌生人解决一些问题,看一看不同人群对待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吧。
我建议同学们有机会的话多观看几次辩论会,能亲自参加更好,听听不同的声音,验证下自己的观点是不是禁得住推敲——这对面试也很有好处 没机会参加辩论会的话,就多来大漩涡看看杠精迷惑发言 。
总而言之,在论证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理论高度、知识面宽度、思想深度、处事能力,就是写好申论的另一个关键。
最后还要提一句:申论大作文的“格式”是基础,它代表着你懂不懂什么叫申论。
申论是应用文,就应该规规矩矩的按照先立论、后论证的格式写,不要倒序、不要编故事、不要写成散文诗歌、不要玩意识流……
接下来,谈一谈申论的“内容”。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在大漩涡看到有人讲写申论就是“抄材料”。思来想去,这可能是胸中无物的同学们最后的倔强吧。
确实,只要“破题”、“立论”、“ 格式”对头,就算是大篇幅的抄材料,也不会低于60分。但是如果你想拿到70分以上甚至80多分,就不要让任何一句材料原文出现在你的申论里。
高分申论看“内容”。
“写法”是骨架,“内容”就是皮肉,皮肉附于骨架之上,而为其添彩。申论虽然是应用文,仍然可以做出锦绣文章。
如何写好“内容”,我水平有限,不敢下断言。不过我读过很多雄文,还是从中发现了一些共同之处,可以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
一是思想性。
思想性是一篇申论的灵魂,这个题目很大,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
我只针对同学们公考申论应试这一个 “点”,提一个重点:“跟紧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
当今时代,舆论导向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爱国”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正在成为一种席卷各阶层、各年龄段所有人的时尚。
我上学的时候,年轻人都在唱周杰伦的歌,如果谁唱一首《地道战》,是会被人取笑的;现在的年轻人——我还真不知道都在传唱什么流行歌曲,不过有人唱出一句“我和我的祖国”时,他们会骄傲的一起大声跟着唱下去。
这几年,我亲眼所见的国家大政方针,无一不透露着一个重要讯息:国家正在牢牢地把最基层的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走出强国之路。
全面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我现在就在基层负责扫黑,对这项工作非常熟悉。一个“扫”字,针对的正是侵害最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黑恶痞霸。这是一场真正荡涤社会风气,重建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是破除了偏远地区、广大农村里宗族势力、“乡绅”势力、痞霸对普通群众的侵害,将党的基层政权进一步稳固)的人民斗争。
成立监察委。党员、公务员这些“公”字头的人,手里的权力真正的被装进笼子里、晒在阳光下。
精准扶贫。国家在消灭贫困这方面,决心和力度尤亘古所无也。我在大漩涡都看到不少公务员脱离原岗位,驻村扶贫。还有“蓝天保卫战”、“美丽城市行动”等等,都是惠及民生的工程。
“中国品牌输出”。“一带一路”、5G“中国标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速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国动员力”……中国品牌在世界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
我说这些是为了什么?五毛党的工作要求吗?不,这是在给同学们“押题”。
国家选拔公务员,就是去做这些工作,就是去宣传这些政策。不去研究领会这些精神,你怎么考公务员?所以,我可以和任何人打赌,近两年公考申论的题目绝对跑不出这个圈子。
“跟紧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你的文章就具备了思想性,就能从一众博士买驴般的文章里脱颖而出。
二是贴近实际。
第一层意思是要“言之有物”,第二层意思是要“入乡随俗”。
先讲第一层意思: “言之有物”。何为“物”? 是事实、是公理、是基于逻辑之上的严谨推论,是能让你的论点立得住的“干货”。
记得以前大漩涡有个“神贴”,讲公文写作中的“套路”,什么“要......要……要……,不要……不要……不要……”、什么“抓住……高举……深入……大力……”
我看帖时的心情是惊诧莫名。就这么一堆破玩意,竟然有不少人将之奉为圭臬?
申论是用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歌功颂德的。这些套话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
“假大空”! 没有“物”的支撑,你的文章不过是纸上谈兵、是空中楼阁、是小孩子过家家。
同学们只学到这些套话,却不关注那些被省略号代替的“干货”,实属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要做到“言之有物”并不容易,申论题目往往是同学们并不熟悉的领域,很多同学写起来感觉无从下手。
这里我要给同学们打打气。
申论绝对不会考你对“徳布罗意波长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拓展。不论题目是哪个领域的,最终的考察内容都是人文类,你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着,就绝对不会毫无头绪。
申论就是考察你分析材料,并与自身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学们要学会从材料里找到一个“点”,一个能和自身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的“点”。
讲个小故事。
我初中有一个好哥们,会背一篇写黄山游记的范文。从初一到高考,他就指着这一篇范文闯过来的。
写《春日游园》,他把黄山改成公园;写《秋景》,他把时间改到秋天;写《我的爸爸》,他爸爸带他去游黄山;写《我的妈妈》,他妈妈带她去游黄山;写《学校集体活动》,他们全班去游黄山;写《最难忘的事》、写《我的祖国》,他全文一字不改的抄上去;高考作文题面是四个图形,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他开篇写道:看到这些图形,我仿佛回到了黄山顶上嶙峋的怪石之间……
人才啊!
把问题引到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里解决,你就能摆事实、讲道理、上“干货”。
再讲第二层意思:“入乡随俗”。这是个比喻,意思是你的论证处在什么大环境之中、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就要用相应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法。
比如:题目涉及到民生领域,问贫困群众有哪些实际困难?扶贫干部有哪些好的措施?政策制定人应该如何统筹全局?
要想回答好这几个问题,你就要把自己带入到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之中。
把自己带入到一位贫困群众的角色中,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需要党和政府解决什么困难?把自己带入到一位扶贫干部的角色中,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能提出什么具体措施?把自己带入到政策制定人的角色中,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应该制定什么长效机制?
三个角色看待问题的高度和角度绝不相同,你画成一样的脸谱就是失败。
又比如:题目涉及到法律领域,你就要把自己当成“言出法随”的大 法 律师,在论证时必须用法言法语;题目涉及到新闻发布会,你就得打起“官腔”,字字斟酌、滴水不漏,不能有任何歧义,也不能让刁钻的记者曲解或者产生联想;题目涉及到革命老区,你就得是党的好儿子、农民的好孙子,你的文章就得既充满乡土气息,又饱含着深沉的感情。
这就是“扮演法” 可以加快消化魔药并防止失控 。
演好你的角色,做这个角色该做的事情,说这个角色该说的话,你的文字才有感染力,你的论证才有说服力。
当然,这需要同学们多学习、多观察,提升自己永远是最正确的选择。
我还是要强烈推荐一下学习强国APP。
你很难找到一个这么全面的学习平台,时事新闻、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科学、艺术……各个学科的知识,各个阶层人民的声音,你学习申论需要的一切,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 学饿了甚至还能用这个APP点外卖 ,所有知识全部免费,学习还能赚手机流量。
三是写作功底。
所谓写作功底,体现在申论这种应用文上,无外乎“逻辑性”和“条理性”。
“逻辑性”是论点在诸多论据支撑下,要站得住脚;“条理性” 是论述要能让人看明白。
讲究“逻辑性”,要做到主旨明确、论据准确、论证全面、分析深刻。
主旨明确就是要紧扣论点。所有论据都要为论点服务,任何游离于论点之外的论据都是冗余,只会削弱论证的严谨性和说服力。
同学们在抛出一条论据之前,一定要反省下:我的论点是什么?这条论据能证明什么?
论据准确无需多言。用虚假的认知、错误的论据来论证,就像把万丈高楼建在流沙上,最终必将倾覆。
申论是用实实在在的论据支撑论点,不是逞口舌之力。如前文所说,论据只能是事实、是公理、是基于逻辑之上的严谨推论,不是臆想、不是猜测、更不是诡辩。
论证全面是一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话。问题就像澳大利亚大火一样,每一个起火点都有可能成为燎原之势。漏掉任何一个方面,论证都有可能满盘皆输。
要做到论证全面,就要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这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问题,也需要渊博的知识做支撑。
分析深刻就像是在给问题“开刀治病”,难点往往不是如何治病,而是如何发现病因。
肤浅的分析只能发现表面的问题,掩盖在表面之下的深层次“病因”,必须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来发现和解决。
要学会问“为什么”,抓住表象抽丝剥茧,真正挖掘出问题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讲究“条理性”,要做到结构整齐、层次分明、顺序得当、语言凝练。
结构整齐体现在对文章整体的把控上。大标题、小标题,大条目、小条目,规范清晰、一目了然,抽出来能做提纲,放回去可以挈领。
文章的每个部分要合理分配好篇幅,避免出现头重脚轻或者“肢端肥大”的毛病;每条论据之间也要做到着墨相近、“雨露均沾”,不要厚此薄彼,使论证出现“短板”。
这样,整篇文章该灵动的地方灵动,该厚重的地方厚重,读完才能让人觉得舒服。
层次分明体现在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上。“家事国事天下事”是层层递进;“杨柳陌,宝马嘶空无迹。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是层层深入。
由表象到本质、由部分到整体,体现了同学们对事物、问题的认知过程,也使读者愿意跟随作者的文字走下去。
顺序得当体现在对论据的理解上。哪一条论据放在排头可以一鸣惊人?哪一条论据坐镇中军可以一锤定音?哪一条论据殿后可以“压轴”?
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排布论据,可以使论证相互借势逐层递进,显得更加有说服力,也体现了同学们用逻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简练体现在对文字的细节处理上。论证要惜字如金,要简明扼要、直击根本。
讲个小故事吧。
我家双胞胎儿子今年快四周岁了,前两天哥哥调皮摔了个饭碗,被妈妈打了几下屁股。
晚上哥哥跟我告状时,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我教育他说:“你给我编首诗说出来。”
他想了会,说:“姥姥做饭晚,哥哥摔了碗。妈妈打屁股,宝宝哭得惨。”
二十个字,事说清楚了,锅甩出去了,苦情牌打了。
申论的篇幅很有限,只有千把字。
每一个论点都可以写一本书,让你用短短千把字来论证它,其实是很难为人的,同学们怎么可以在无关痛痒的地方浪费笔墨呢?
最后,谈一谈申论的“加分项”。
众所周知,申论满分是90分 手动扇子哭 ,另外10分是额外加分项。
根据我多年的研究,这些加分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卷面。“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我不能为这八个字作出分数上的具体量化,不过之前和很多当过阅卷老师的朋友交流过,他们一致表示愿意为做到这两条的加3分左右。而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一项值10分。
同学们,学会打草稿吧。
申论其实和格律诗词、“八股文”有共通之处,篇幅限制、架构格式都有一定的规则。
我强烈建议同学们要列提纲,起承转合每个部分的论述重点、大概多少篇幅都在草稿纸上规划好,下笔的时候才能心中有数。
很多同学直接在答题纸上落笔,写着写着就完全放飞自我。有的意思表达完,发现字数还差一半,只能乱抄材料凑字数;有的闷头奋笔疾书,刚开始入题就发现答题纸已经不够用了;有的写着写着就跑偏了,划掉重写也不是、继续写下去也不是;还有的一句话都想不明白就落笔,前言不搭后语,病句、错字连篇,都不配叫做文章。
这样的申论怎么可能得高分呢?
还有卷面涂改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写错字、错句。
申论考察的也是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写错字、错句说明什么?没留神,说明你粗心大意,性格毛躁;紧张了,说明你抗压能力不足;不会写,说明知识水平低,能力不够。
上面这段都是扯淡,不过写错字、错句会造成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涂改是大忌,卷子扫描出来后,涂改的地方就像趴着只麻头苍蝇似的那么恶心人。万不得已、不改不行的地方,用“小括号”或者“下划线”。
同学们,稍微练练硬笔书法吧。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手书根本没法看(论坛里经常有的曝字帖子可以佐证)。前文说过,纯抄材料都能得60分,那么有些同学40几分的申论是怎么得到的?我告诉你,是因为你的卷面烂到阅卷老师都看不下去了。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写字好的不见得一定拿高分,但是拿高分的一定是写字好的。
前文说过,申论很吃写作功底的,不能一蹴而就。但是,练字在最初阶段——也就是“狗爬字”到“标准字”阶段——提升特别快。
这里点名一下“衡中体”, 这是高考工厂多年总结提炼出的经验,一个月见效,三个月速成。所谓“漩涡反买,别墅靠海”, 在大漩涡吹水时不妨继续鄙视“衡中体”,练习申论时不妨借鉴“衡中体”,这确实是能实实在在快速提分的法门。
还有,注意书写规则和标点符号。段首该空几格?标点符号占几格?换行时标点符号该怎么点?逗号、句号、分号、破折号该怎么用?
同学们不要不当回事,我是真见过段首顶头写 说的就是你们漩涡众 ,逗号、句号、顿号都是点一个小圆点的人。
因为不注意这些小学生都会的知识而扣分,恼火不恼火?
二、用典。这个要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用典,二是会用典。
先聊第一层。“要用典”并不是狭义上的翻故纸堆,而是泛指文学素养。
我的父亲是位诗人、作家,同时也是在衙门口里作刀笔吏的。我小的时候,他老人家教育我说“文学和公文是两条路”。他的时代里,在公文写作里“用典”,是掉书袋、是卖弄、是脱离群众、是“秘书帮”。
现在时代不同了。
如果关注过总书记的报告、讲话、发言,你会发现他的文字话语引经据典、文采飞扬。在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总书记引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在讲民族复兴、拼搏奋斗时引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北大鼓励年轻学子时,引用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
总书记亲自教给我们,“公文”可以这样写。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儒将、学者型干部正在崛起,有文采和干实事并不冲突。
大氛围已经形成,文学素养正在被人们重视和追捧。
譬如前些日子引起热议的,日本国在捐赠的抗疫物资上张贴诗词,无论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还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都是那么让人惊艳。
申论本是特别呆板枯燥的一种文体,读起来味同嚼蜡。应用文决定了它很难如小说、散文那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典故就如同清汤里的盐巴,显得弥足珍贵。
绝大多数人的水平是做不到字字珠玑的,整篇文章里只要有那么一两处能挠到阅卷老师痒处的关键典故就可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果你的申论里能有这种画龙点睛之笔,怎么可能得不到高分呢?
再聊第二层。“会用典”也不仅仅指典故用得恰当,还包含着诸多需要注意的方面。
典故用得恰当,往小了说可以起到提纲挈领之效,往大了说能够升华整篇文章。
比方说中华文化的瑰宝“成语”,短短几个字就能囊括一段历史、一条至理,关键位置上的一句经典可以直击人心,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更胜过万语千言。
例如总书记在在阿根廷《号角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引用了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十个字,地缘、关系、未来发展全都有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您细品。
接下来说用典“不恰当”的问题。这包括出处不恰当、语意不恰当、作者不恰当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出处不恰当。
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千古传唱、妇孺皆知的诗词歌赋比比皆是,你的申论无论写什么内容,总能找到贴切的经典来增色添彩。
从申论“实战”出发,我画一个重点:引用的内容要通俗易懂,不要选那些“冷门知识”。
比如“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句,不知道出处的人单看字面意思也能大概猜出是讲的什么,回头再翻翻《论盛孝章书》,就会感叹总书记博学。
换做是你能一样吗?申论中来一句“道及厥辜”,阅卷老师当场蒙圈了什么意思?看不懂啊。引用一句“董龙更是何鸡狗”,阅卷老师生气了,这是不是骂我?扣10分。
名篇名句、名篇名句、名篇名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二个方面是语意不恰当。
先讲个小故事。几年前,我为领导捉刀,写了一篇述职报告,里面有一句“今年是收官之年”。
领导谨慎的问我:“‘收官’是什么意思?”
我嘚啵嘚的讲什么围棋啊、官子啊,最后领导说:“这句去了吧,我怕没机会跟领导解释的这么清楚。”
说到这,又可以画一个重点:不要引用那些可能产生歧义的经典。
比如我前文引用的“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这句典故,本是至圣的思辨之语,但是经过晋文公、楚灵王之辈的演绎,不可避免的染上贬义。
同学们在前文看到这句引用时,有没有发觉这个问题呢?如果没有发现,那么就需要重新看一下前文加深下印象;如果发现了,那么就多看几遍下一节。
从文学角度来说,我这么引用是毫无问题的——凡是认为这句是贬义的,都可以归入文学修养不够的行列。这是酸腐文人的通病,爱搞一些诸如“回字有四样写法”的炫技游戏,以显示自己的“博学”。
从申论“实战”角度说,我很有可能因为恶毒的政治攻击而及不了格。
学习李白,迁就普通阅卷老师的文化水平,才能不翻车。
第三个方面是作者不恰当。
这个方面其实不容易出问题,但是一旦出了就是大问题。
比如写为保家卫国勇于献身,引用一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有问题吗?有!这是伪政府头子汪精卫写的诗。
比如写少年励志、报效祖国,引用一句“慷慨怀大志”,有问题吗?有!这是大汉奸郑孝胥写的诗。
比如写效法先贤、一身正气,引用一句“高贤邈已远,凛凛生气存”,有问题吗?有!写这首诗的是千古罪人秦桧。
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些文人,他们的著作可谓经典,但是本人却饱受争议。比如曹操本是文学大家,多篇名著脍炙人口,却有窃国奸雄之名;王安石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钱谦益气节有亏;朱熹私德不检等等。
还是那句话,中华文化积淀何其深厚,没理由偏偏去引用这些有“污点”的名人经典。
申论写作可讲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奈何我才疏学浅无法一一涉及,而且全文主观论断甚多,难免夹带私货,言语不当之处,请多海涵。
------------上面是有用的内容,下面是没用的内容------------
(这里是免责声明)
有人会说,你凭什么开帖子讲申论?
凭我申论考91分行不行?
好吧,以上所有内容都是我胡编的,我就是来大漩涡骗波声望的,凭的是吹多大牛都不脸红。
如果有同学看过后误打误撞受到一丁点启发,申论考出了好成绩,那完全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也不会发二维码收5块钱;如果同学们读过之后没开窍,那也跟我没什么关系,就算顺着网线追过来,你也打不过我。
唉,前两天在大漩涡发原创刑侦小说,反响寥寥又惨遭冲水,希望这一贴能多活几天(再骗不到声望我只能也去写和小姨子独处十四天的故事了)。
前段时间我在大漩涡看到有大神发帖子讲公考行测经验,引起强烈反响,之后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讲一讲公考申论方面的经验。
不过一来申论更多的是主观方面“玄而又玄”的东西,讲起来难免空洞;二来申论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并不能一蹴而就;三来我最近大多数时间在一线抗疫
幸好最近
想看实操的猛击这里 [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20615098[/url]
------------上面是闲聊,下面是正题------------
申论为什么重要?
关注公考的同学们都知道一个事实:靠行测拉不开分差。
行测是可以熟能生巧的,大家拼的不是知识深度,而是思考速度。
只要认真备考、勤奋刷题的同学,总能考个70--80分
很多入围“决赛圈”的同学,行测成绩和对手之间不过相差三、两分。
申论则不同。
我在大漩涡关注过很多人晒公考成绩单,尤其关注申论分数。
上岸的人里,申论分大多数在60分--70这个区间里,能得到70分以上的都很少,80分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而“落水”人群里,申论得40多分、50多分的比比皆是。
考试时间和题目数量决定着行测成绩是有极限的。行测能得75分的同学,可能再努力三年也拿不到80分。还有那些公考培训机构的讲师,解题都有两把刷子,真正掐时间作套真题,能拿85分吗?
而申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有着极大的进步空间,掌握学习方法后,成绩提高10分、20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这些分数很有可能帮助你上岸。
所以,子曾经曰过:“得申论者得天下。”
------------上面都是废话,下面才是正文------------
"申论"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诸论的特点。它不是那种凭主观好恶选材、尽情张扬个性的放言宏论,而是要求准确把握住一定的客观事实,作出必要的说明、申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
这段是我从度娘摘抄来的。
首先,谈一谈申论的“写法”。
所谓的写法,顾名思义,就是“写作方法”,就是“套路”,就是很多参加过公考培训的同学从讲师嘴里学到的“模板”。
我把它归类总结为“破题”、“立论”两方面。
第一步,是“破题”。它在申论写作中的重要程度可谓首屈一指。
何谓“破题”?就是从试卷给出的资料中提炼主题,就是小学生最讨厌的“概括中心思想”。
为什么说它很重要呢?
申论前面两、三道小题目,纯粹是考察同学们“概括中心思想”和“合并同类项”的能力;大作文更是需要从材料中提炼主题,找到论点。
考申论,绕不过“破题”这一关。
因此,我强烈建议在150--180分钟的申论考试时间中,至少要拿出45--60分钟来“破题”。
试卷给出的资料都是繁杂无序的——一般分6到10个小材料、共20个到30个段落,篇幅6000字到8000字。
我建议,首先跳过材料,先精读题目要求。
篇幅巨大且杂乱无章的材料,除非你是天纵奇才,否则不可能全部记住。而且,材料并不是全部有用的,其中有很多无效信息甚至干扰信息。
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去读题目,明白需要总结什么、论证什么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信息。
然后,做 “合并同类项”的 工作。第一遍快速通读材料,给每一个“段落”(而不是“小材料”)编号,然后找出一个或多个“关键字”。随后,在草稿纸上把“关键字”接近的“段落”编号归入同一个“段落集群”备查(同一段落根据关键字可以归入多个不同的段落集群)。
这样,可以有效地抓住有用信息,在论证的时候不至于漏项(前面几道小题是按“答题点”逐条评分的),还能过滤掉无效、干扰信息,提高答题速度。
接下来,以“关键字”为抓手,“提炼主题”。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你的大作文分数。主题提炼不好,立论就会有问题,相应的对策也会被带偏,整篇文章就会不可避免的“跑题”。
中药学讲究“君臣佐使”,写文章也一样。
每一个“段落”的文字,都是围绕着“关键字”展开的;而每一批经过“合并同类项”之后的具有相同或类似关键字的“段落集群”,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展开的;所有材料汇集在一起,就是从多层面、多角度描述一个“共同主题”。
这个“共同主题”就是你展开论述的基础。
当然,这一个“共同主题”之下,各个“中心思想”所述并不相同,有的甚至还是背道而驰的;“中心思想”的集合也不见得能尽数表达“共同主题”的全部内涵。
这些矛盾冲突点、缺憾之处,往往就是你的申论文章最佳的切入点。
上面所说有些抽象,反映到具体题目上就一目了然。
举个例子:
申论题目3问分别是:
1、你对X政府的惠民政策作何评价?
2、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3、结合自身的理解,谈一谈你的感想?
首先要“合并同类项”,把“X政府的惠民政策”都找出来——漏项是会被扣分的;
然后要提炼“中心思想”, 结合事例具体分析“X政府的惠民政策”哪些对群众有积极影响,哪些对群众有负面影响,哪些群众关心的问题政策中没有涉及到;
接下来要在“共同主题”下,针对在分析“中心思想”时发现的“矛盾冲突点、缺憾之处”,对政策提出具体评价意见,并进行合理补充;
最后,以“共同主题”为基础提出论点,无论是提出涉及大政方针的“民为国之本,本固则国宁”,还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惠民政策更要接地气”,都算是紧扣题目。
可以说,做好“破题” 就已经把60分抓在手中,这是写好申论的一个关键。
第二步,是“立论”。
申论的前几道小题,其实是披着主观题外皮的客观题,是有“标准答案”和“最优解”的。只要一条不漏的按照要点答,就能拿到高分。
考察考生的理论高度、知识面宽度、思想深度、处事能力的,是申论大作文这种真正的主观题。
如果说“破题”是提出问题,那么“立论”就是解决问题。
“立论”部分,是整篇申论大作文的核心,篇幅可以占到全文的70%,一篇申论能不能拿到高分,就看“立论”水平如何。
那么,如何“立论”呢?
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各种论证方法,使自己提出的论点立住脚。
学习写“立论”的过程就是理论知识积累的过程,就是思想日益深刻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
所以写好“立论”只有方法,没有捷径。
我建议同学们多读书,读读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梭伦、墨子、王阳明、鲁迅……
往大处说,学习先贤思辨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眼界不同,看待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就不同,就不会偏颇、不会肤浅、不会片面。这是“道”。
往小处说,论证方法有很多,像是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之类的,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前人名篇掌握在手。这是“技”。
我建议同学们多看新闻、多看报,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着什么,又将去向何方。
很多同学抱怨,考试内容离自己很“远”,什么应届毕业生没接触过社会、不关心政治、没和人打过交道……
这些不是理由啊!
你上岸后的工作,很有可能是下乡扶贫、是组织部、宣传部联络员、是信访办接待员、是片儿警。你今天的试题考卷,也会是你明天的人生考卷。
你觉得这离你还远吗?
申论讲政言策,是需要你去关注、学习和领会的。不了解这些,你的论证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萍。
爱刷抖音的同学,别光看小姐姐了,关注下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平台;有学习强国APP的同学,别再拿它当每天刷分的负担,沉下心来点开几篇文章读一读;有机会的话多出去走走,多接触下社会各个层面,尝试着去帮自己、家人、陌生人解决一些问题,看一看不同人群对待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吧。
我建议同学们有机会的话多观看几次辩论会,能亲自参加更好,听听不同的声音,验证下自己的观点是不是禁得住推敲——这对面试也很有好处
总而言之,在论证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理论高度、知识面宽度、思想深度、处事能力,就是写好申论的另一个关键。
最后还要提一句:申论大作文的“格式”是基础,它代表着你懂不懂什么叫申论。
申论是应用文,就应该规规矩矩的按照先立论、后论证的格式写,不要倒序、不要编故事、不要写成散文诗歌、不要玩意识流……
接下来,谈一谈申论的“内容”。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在大漩涡看到有人讲写申论就是“抄材料”。思来想去,这可能是胸中无物的同学们最后的倔强吧。
确实,只要“破题”、“立论”、“ 格式”对头,就算是大篇幅的抄材料,也不会低于60分。但是如果你想拿到70分以上甚至80多分,就不要让任何一句材料原文出现在你的申论里。
高分申论看“内容”。
“写法”是骨架,“内容”就是皮肉,皮肉附于骨架之上,而为其添彩。申论虽然是应用文,仍然可以做出锦绣文章。
如何写好“内容”,我水平有限,不敢下断言。不过我读过很多雄文,还是从中发现了一些共同之处,可以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
一是思想性。
思想性是一篇申论的灵魂,这个题目很大,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
我只针对同学们公考申论应试这一个 “点”,提一个重点:“跟紧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
当今时代,舆论导向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爱国”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正在成为一种席卷各阶层、各年龄段所有人的时尚。
我上学的时候,年轻人都在唱周杰伦的歌,如果谁唱一首《地道战》,是会被人取笑的;现在的年轻人——我还真不知道都在传唱什么流行歌曲,不过有人唱出一句“我和我的祖国”时,他们会骄傲的一起大声跟着唱下去。
这几年,我亲眼所见的国家大政方针,无一不透露着一个重要讯息:国家正在牢牢地把最基层的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走出强国之路。
全面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我现在就在基层负责扫黑,对这项工作非常熟悉。一个“扫”字,针对的正是侵害最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黑恶痞霸。这是一场真正荡涤社会风气,重建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是破除了偏远地区、广大农村里宗族势力、“乡绅”势力、痞霸对普通群众的侵害,将党的基层政权进一步稳固)的人民斗争。
成立监察委。党员、公务员这些“公”字头的人,手里的权力真正的被装进笼子里、晒在阳光下。
精准扶贫。国家在消灭贫困这方面,决心和力度尤亘古所无也。我在大漩涡都看到不少公务员脱离原岗位,驻村扶贫。还有“蓝天保卫战”、“美丽城市行动”等等,都是惠及民生的工程。
“中国品牌输出”。“一带一路”、5G“中国标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速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国动员力”……中国品牌在世界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
我说这些是为了什么?五毛党的工作要求吗?不,这是在给同学们“押题”。
国家选拔公务员,就是去做这些工作,就是去宣传这些政策。不去研究领会这些精神,你怎么考公务员?所以,我可以和任何人打赌,近两年公考申论的题目绝对跑不出这个圈子。
“跟紧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你的文章就具备了思想性,就能从一众博士买驴般的文章里脱颖而出。
二是贴近实际。
第一层意思是要“言之有物”,第二层意思是要“入乡随俗”。
先讲第一层意思: “言之有物”。何为“物”? 是事实、是公理、是基于逻辑之上的严谨推论,是能让你的论点立得住的“干货”。
记得以前大漩涡有个“神贴”,讲公文写作中的“套路”,什么“要......要……要……,不要……不要……不要……”、什么“抓住……高举……深入……大力……”
我看帖时的心情是惊诧莫名。就这么一堆破玩意,竟然有不少人将之奉为圭臬?
申论是用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歌功颂德的。这些套话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
“假大空”! 没有“物”的支撑,你的文章不过是纸上谈兵、是空中楼阁、是小孩子过家家。
同学们只学到这些套话,却不关注那些被省略号代替的“干货”,实属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要做到“言之有物”并不容易,申论题目往往是同学们并不熟悉的领域,很多同学写起来感觉无从下手。
这里我要给同学们打打气。
申论绝对不会考你对“徳布罗意波长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拓展。不论题目是哪个领域的,最终的考察内容都是人文类,你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着,就绝对不会毫无头绪。
申论就是考察你分析材料,并与自身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学们要学会从材料里找到一个“点”,一个能和自身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的“点”。
讲个小故事。
我初中有一个好哥们,会背一篇写黄山游记的范文。从初一到高考,他就指着这一篇范文闯过来的。
写《春日游园》,他把黄山改成公园;写《秋景》,他把时间改到秋天;写《我的爸爸》,他爸爸带他去游黄山;写《我的妈妈》,他妈妈带她去游黄山;写《学校集体活动》,他们全班去游黄山;写《最难忘的事》、写《我的祖国》,他全文一字不改的抄上去;高考作文题面是四个图形,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他开篇写道:看到这些图形,我仿佛回到了黄山顶上嶙峋的怪石之间……
人才啊!
把问题引到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里解决,你就能摆事实、讲道理、上“干货”。
再讲第二层意思:“入乡随俗”。这是个比喻,意思是你的论证处在什么大环境之中、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就要用相应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法。
比如:题目涉及到民生领域,问贫困群众有哪些实际困难?扶贫干部有哪些好的措施?政策制定人应该如何统筹全局?
要想回答好这几个问题,你就要把自己带入到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之中。
把自己带入到一位贫困群众的角色中,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需要党和政府解决什么困难?把自己带入到一位扶贫干部的角色中,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能提出什么具体措施?把自己带入到政策制定人的角色中,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应该制定什么长效机制?
三个角色看待问题的高度和角度绝不相同,你画成一样的脸谱就是失败。
又比如:题目涉及到法律领域,你就要把自己当成“言出法随”的大
这就是“扮演法”
演好你的角色,做这个角色该做的事情,说这个角色该说的话,你的文字才有感染力,你的论证才有说服力。
当然,这需要同学们多学习、多观察,提升自己永远是最正确的选择。
我还是要强烈推荐一下学习强国APP。
你很难找到一个这么全面的学习平台,时事新闻、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科学、艺术……各个学科的知识,各个阶层人民的声音,你学习申论需要的一切,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
三是写作功底。
所谓写作功底,体现在申论这种应用文上,无外乎“逻辑性”和“条理性”。
“逻辑性”是论点在诸多论据支撑下,要站得住脚;“条理性” 是论述要能让人看明白。
讲究“逻辑性”,要做到主旨明确、论据准确、论证全面、分析深刻。
主旨明确就是要紧扣论点。所有论据都要为论点服务,任何游离于论点之外的论据都是冗余,只会削弱论证的严谨性和说服力。
同学们在抛出一条论据之前,一定要反省下:我的论点是什么?这条论据能证明什么?
论据准确无需多言。用虚假的认知、错误的论据来论证,就像把万丈高楼建在流沙上,最终必将倾覆。
申论是用实实在在的论据支撑论点,不是逞口舌之力。如前文所说,论据只能是事实、是公理、是基于逻辑之上的严谨推论,不是臆想、不是猜测、更不是诡辩。
论证全面是一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话。问题就像澳大利亚大火一样,每一个起火点都有可能成为燎原之势。漏掉任何一个方面,论证都有可能满盘皆输。
要做到论证全面,就要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这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问题,也需要渊博的知识做支撑。
分析深刻就像是在给问题“开刀治病”,难点往往不是如何治病,而是如何发现病因。
肤浅的分析只能发现表面的问题,掩盖在表面之下的深层次“病因”,必须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来发现和解决。
要学会问“为什么”,抓住表象抽丝剥茧,真正挖掘出问题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讲究“条理性”,要做到结构整齐、层次分明、顺序得当、语言凝练。
结构整齐体现在对文章整体的把控上。大标题、小标题,大条目、小条目,规范清晰、一目了然,抽出来能做提纲,放回去可以挈领。
文章的每个部分要合理分配好篇幅,避免出现头重脚轻或者“肢端肥大”的毛病;每条论据之间也要做到着墨相近、“雨露均沾”,不要厚此薄彼,使论证出现“短板”。
这样,整篇文章该灵动的地方灵动,该厚重的地方厚重,读完才能让人觉得舒服。
层次分明体现在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上。“家事国事天下事”是层层递进;“杨柳陌,宝马嘶空无迹。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是层层深入。
由表象到本质、由部分到整体,体现了同学们对事物、问题的认知过程,也使读者愿意跟随作者的文字走下去。
顺序得当体现在对论据的理解上。哪一条论据放在排头可以一鸣惊人?哪一条论据坐镇中军可以一锤定音?哪一条论据殿后可以“压轴”?
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排布论据,可以使论证相互借势逐层递进,显得更加有说服力,也体现了同学们用逻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简练体现在对文字的细节处理上。论证要惜字如金,要简明扼要、直击根本。
讲个小故事吧。
我家双胞胎儿子今年快四周岁了,前两天哥哥调皮摔了个饭碗,被妈妈打了几下屁股。
晚上哥哥跟我告状时,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我教育他说:“你给我编首诗说出来。”
他想了会,说:“姥姥做饭晚,哥哥摔了碗。妈妈打屁股,宝宝哭得惨。”
二十个字,事说清楚了,锅甩出去了,苦情牌打了。
申论的篇幅很有限,只有千把字。
每一个论点都可以写一本书,让你用短短千把字来论证它,其实是很难为人的,同学们怎么可以在无关痛痒的地方浪费笔墨呢?
众所周知,申论满分是90分
根据我多年的研究,这些加分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卷面。“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我不能为这八个字作出分数上的具体量化,不过之前和很多当过阅卷老师的朋友交流过,他们一致表示愿意为做到这两条的加3分左右。而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一项值10分。
同学们,学会打草稿吧。
申论其实和格律诗词、“八股文”有共通之处,篇幅限制、架构格式都有一定的规则。
我强烈建议同学们要列提纲,起承转合每个部分的论述重点、大概多少篇幅都在草稿纸上规划好,下笔的时候才能心中有数。
很多同学直接在答题纸上落笔,写着写着就完全放飞自我。有的意思表达完,发现字数还差一半,只能乱抄材料凑字数;有的闷头奋笔疾书,刚开始入题就发现答题纸已经不够用了;有的写着写着就跑偏了,划掉重写也不是、继续写下去也不是;还有的一句话都想不明白就落笔,前言不搭后语,病句、错字连篇,都不配叫做文章。
这样的申论怎么可能得高分呢?
还有卷面涂改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写错字、错句。
申论考察的也是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写错字、错句说明什么?没留神,说明你粗心大意,性格毛躁;紧张了,说明你抗压能力不足;不会写,说明知识水平低,能力不够。
上面这段都是扯淡,不过写错字、错句会造成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涂改是大忌,卷子扫描出来后,涂改的地方就像趴着只麻头苍蝇似的那么恶心人。万不得已、不改不行的地方,用“小括号”或者“下划线”。
同学们,稍微练练硬笔书法吧。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手书根本没法看(论坛里经常有的曝字帖子可以佐证)。前文说过,纯抄材料都能得60分,那么有些同学40几分的申论是怎么得到的?我告诉你,是因为你的卷面烂到阅卷老师都看不下去了。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写字好的不见得一定拿高分,但是拿高分的一定是写字好的。
前文说过,申论很吃写作功底的,不能一蹴而就。但是,练字在最初阶段——也就是“狗爬字”到“标准字”阶段——提升特别快。
这里点名一下“衡中体”, 这是高考工厂多年总结提炼出的经验,一个月见效,三个月速成。所谓“漩涡反买,别墅靠海”, 在大漩涡吹水时不妨继续鄙视“衡中体”,练习申论时不妨借鉴“衡中体”,这确实是能实实在在快速提分的法门。
还有,注意书写规则和标点符号。段首该空几格?标点符号占几格?换行时标点符号该怎么点?逗号、句号、分号、破折号该怎么用?
同学们不要不当回事,我是真见过段首顶头写
因为不注意这些小学生都会的知识而扣分,恼火不恼火?
二、用典。这个要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用典,二是会用典。
先聊第一层。“要用典”并不是狭义上的翻故纸堆,而是泛指文学素养。
我的父亲是位诗人、作家,同时也是在衙门口里作刀笔吏的。我小的时候,他老人家教育我说“文学和公文是两条路”。他的时代里,在公文写作里“用典”,是掉书袋、是卖弄、是脱离群众、是“秘书帮”。
现在时代不同了。
如果关注过总书记的报告、讲话、发言,你会发现他的文字话语引经据典、文采飞扬。在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总书记引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在讲民族复兴、拼搏奋斗时引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北大鼓励年轻学子时,引用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
总书记亲自教给我们,“公文”可以这样写。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儒将、学者型干部正在崛起,有文采和干实事并不冲突。
大氛围已经形成,文学素养正在被人们重视和追捧。
譬如前些日子引起热议的,日本国在捐赠的抗疫物资上张贴诗词,无论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还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都是那么让人惊艳。
申论本是特别呆板枯燥的一种文体,读起来味同嚼蜡。应用文决定了它很难如小说、散文那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典故就如同清汤里的盐巴,显得弥足珍贵。
绝大多数人的水平是做不到字字珠玑的,整篇文章里只要有那么一两处能挠到阅卷老师痒处的关键典故就可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果你的申论里能有这种画龙点睛之笔,怎么可能得不到高分呢?
再聊第二层。“会用典”也不仅仅指典故用得恰当,还包含着诸多需要注意的方面。
典故用得恰当,往小了说可以起到提纲挈领之效,往大了说能够升华整篇文章。
比方说中华文化的瑰宝“成语”,短短几个字就能囊括一段历史、一条至理,关键位置上的一句经典可以直击人心,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更胜过万语千言。
例如总书记在在阿根廷《号角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引用了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十个字,地缘、关系、未来发展全都有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您细品。
接下来说用典“不恰当”的问题。这包括出处不恰当、语意不恰当、作者不恰当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出处不恰当。
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千古传唱、妇孺皆知的诗词歌赋比比皆是,你的申论无论写什么内容,总能找到贴切的经典来增色添彩。
从申论“实战”出发,我画一个重点:引用的内容要通俗易懂,不要选那些“冷门知识”。
比如“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句,不知道出处的人单看字面意思也能大概猜出是讲的什么,回头再翻翻《论盛孝章书》,就会感叹总书记博学。
换做是你能一样吗?申论中来一句“道及厥辜”,阅卷老师当场蒙圈了什么意思?看不懂啊。引用一句“董龙更是何鸡狗”,阅卷老师生气了,这是不是骂我?扣10分。
名篇名句、名篇名句、名篇名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二个方面是语意不恰当。
先讲个小故事。几年前,我为领导捉刀,写了一篇述职报告,里面有一句“今年是收官之年”。
领导谨慎的问我:“‘收官’是什么意思?”
我嘚啵嘚的讲什么围棋啊、官子啊,最后领导说:“这句去了吧,我怕没机会跟领导解释的这么清楚。”
说到这,又可以画一个重点:不要引用那些可能产生歧义的经典。
比如我前文引用的“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这句典故,本是至圣的思辨之语,但是经过晋文公、楚灵王之辈的演绎,不可避免的染上贬义。
同学们在前文看到这句引用时,有没有发觉这个问题呢?如果没有发现,那么就需要重新看一下前文加深下印象;如果发现了,那么就多看几遍下一节。
从文学角度来说,我这么引用是毫无问题的——凡是认为这句是贬义的,都可以归入文学修养不够的行列。这是酸腐文人的通病,爱搞一些诸如“回字有四样写法”的炫技游戏,以显示自己的“博学”。
从申论“实战”角度说,我很有可能因为恶毒的政治攻击而及不了格。
学习李白,迁就普通阅卷老师的文化水平,才能不翻车。
第三个方面是作者不恰当。
这个方面其实不容易出问题,但是一旦出了就是大问题。
比如写为保家卫国勇于献身,引用一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有问题吗?有!这是伪政府头子汪精卫写的诗。
比如写少年励志、报效祖国,引用一句“慷慨怀大志”,有问题吗?有!这是大汉奸郑孝胥写的诗。
比如写效法先贤、一身正气,引用一句“高贤邈已远,凛凛生气存”,有问题吗?有!写这首诗的是千古罪人秦桧。
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些文人,他们的著作可谓经典,但是本人却饱受争议。比如曹操本是文学大家,多篇名著脍炙人口,却有窃国奸雄之名;王安石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钱谦益气节有亏;朱熹私德不检等等。
还是那句话,中华文化积淀何其深厚,没理由偏偏去引用这些有“污点”的名人经典。
申论写作可讲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奈何我才疏学浅无法一一涉及,而且全文主观论断甚多,难免夹带私货,言语不当之处,请多海涵。
------------上面是有用的内容,下面是没用的内容------------
(这里是免责声明)
有人会说,你凭什么开帖子讲申论?
凭我申论考91分行不行?
好吧,以上所有内容都是我胡编的,我就是来大漩涡骗波声望的,凭的是吹多大牛都不脸红。
如果有同学看过后误打误撞受到一丁点启发,申论考出了好成绩,那完全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也不会发二维码收5块钱;如果同学们读过之后没开窍,那也跟我没什么关系,就算顺着网线追过来,你也打不过我。
唉,前两天在大漩涡发原创刑侦小说,反响寥寥又惨遭冲水,希望这一贴能多活几天(再骗不到声望我只能也去写和小姨子独处十四天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