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oohhhh
2021-03-06T06:51:22+00:00
父母把自己当做孩子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判断高于孩子自身的判断。“外面天气冷,快把外套穿上。”“我不冷。”“你穿的那么少怎么会不冷,快穿上。”“我真的不冷。”“把外套穿上!”这时候这个话题已经结束了,再继续聊下去只会一方妥协或争吵。当父母认为自身的判断比较高时,就很容易忽略掉孩子的感受。因为孩子可能真的不冷。“小孩子的事能有什么事嘛!小孩子哭了哄一会就好了,多大的事。小孩子不懂事”。这些都是例子。如果小事情还好,如果是大事情,亲子就会产生矛盾。父母翻看孩子的手机或者日记往往会让孩子十分生气,但父母却不以为然。“不就看个日记,多大的事,至于生气吗。”可能还会对你的生气感到匪夷所思。而且父母偷看孩子手机和日记的罪恶感比偷看其他人的弱得多,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了。他们也会注重孩子的问题,但是会忽略孩子的感受。“你不要再和谁谁谁玩了,他是个坏孩子,你不准找他玩。我已经叫他不要再来找你玩了。”打着为孩子好的名号却做着忽略孩子感受的事情。父母擅自替孩子做出了决定。
为什么父母会有忽略孩子感受的习惯?我认为是生养孩子带来的习惯。孩子生下来,一岁才会说些简单的词语,两岁才会说些简单的句子,三四岁、可能五六岁才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而父母从孩子生下来之前就已经开始照顾孩子了。他们不能等孩子说肚子饿再喂孩子,也不能等孩子说渴再喂孩子。因为婴儿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为了照顾好这个孩子,父母需要在孩子不能表达自身想法的情况下替孩子做决定,决定孩子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喝、什么时候睡觉、穿什么样的衣服。婴儿的所有事情,从吃喝拉撒到玩耍穿搭,都是由父母决定的。父母替孩子做决定的次数每周都成百上千次。到孩子学会表达的时候,父母至少替孩子做决定两年多了。有人说,养成一个习惯需要三十天。而父母照顾孩子两年多,每周都替孩子做决定成百上千次,这所成就的习惯早已根深蒂固了,甚至延伸到潜意识的层面。等到孩子开始表达自己想法,父母容易在潜意识里就忽视掉了。孩子也没办法去抵抗父母替自己做决定,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是绝对的。而在父母眼里,父母对于孩子,也是绝对的。
叛逆期是孩子开始强烈地表达自身想法的时期。不是因为孩子想叛逆而反对父母,而是孩子自己执行的选择与父母替他做的选择不同,从而与父母对抗。这在外界看来,孩子违抗父母所以被称为叛逆期,而不认为是父母干涉孩子的选择。这也得出另一个结论,一直由父母做决定的人,其没有叛逆期。
这以上只是我个人经历、推断和论证,并非什么权威文献。如有哪点写错或有失偏颇,还请指正。如觉得写得还好,属我之幸,还望点赞评论让我得知。
参考文献:这只是我生活、经历后酝酿出来的想法,具体被哪本书所影响我也不得而知。所以就不写了。
为什么父母会有忽略孩子感受的习惯?我认为是生养孩子带来的习惯。孩子生下来,一岁才会说些简单的词语,两岁才会说些简单的句子,三四岁、可能五六岁才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而父母从孩子生下来之前就已经开始照顾孩子了。他们不能等孩子说肚子饿再喂孩子,也不能等孩子说渴再喂孩子。因为婴儿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为了照顾好这个孩子,父母需要在孩子不能表达自身想法的情况下替孩子做决定,决定孩子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喝、什么时候睡觉、穿什么样的衣服。婴儿的所有事情,从吃喝拉撒到玩耍穿搭,都是由父母决定的。父母替孩子做决定的次数每周都成百上千次。到孩子学会表达的时候,父母至少替孩子做决定两年多了。有人说,养成一个习惯需要三十天。而父母照顾孩子两年多,每周都替孩子做决定成百上千次,这所成就的习惯早已根深蒂固了,甚至延伸到潜意识的层面。等到孩子开始表达自己想法,父母容易在潜意识里就忽视掉了。孩子也没办法去抵抗父母替自己做决定,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是绝对的。而在父母眼里,父母对于孩子,也是绝对的。
叛逆期是孩子开始强烈地表达自身想法的时期。不是因为孩子想叛逆而反对父母,而是孩子自己执行的选择与父母替他做的选择不同,从而与父母对抗。这在外界看来,孩子违抗父母所以被称为叛逆期,而不认为是父母干涉孩子的选择。这也得出另一个结论,一直由父母做决定的人,其没有叛逆期。
这以上只是我个人经历、推断和论证,并非什么权威文献。如有哪点写错或有失偏颇,还请指正。如觉得写得还好,属我之幸,还望点赞评论让我得知。
参考文献:这只是我生活、经历后酝酿出来的想法,具体被哪本书所影响我也不得而知。所以就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