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³
2022-01-22T03:21:08+00:00
小侄子上三年级上册,老师让背寒食等古诗三首
寒食真是首好诗啊,又朗朗上口又有画面感,背后还有对五宦官的讽刺,对权贵阶级的不满,前面描写的美好的皇宫景象也成了批判。
跟小侄子科普了晚唐宦官弄政,神策军和甘露之变的故事,小侄子很感兴趣
结果一问小侄子老师上课根本一点没提这些,就说是歌颂好看的美好的景象,古代皇宫很漂亮。
这样的好诗为什么不能认认真真说一说呢
编辑下主楼,也不是觉得老师做的不好,只是觉得这样一首好诗不该这样草草了事地背一背,下次不一定还有机会看到这首诗的含义了,就错过了一首好诗
赶上饭点的厨师不可能给你花时间做精细的菜,更何况他还不一定有那两下子
这不是大学,每节课像你这么讲,课时起码翻一倍[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a2a2f43.png[/img]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有没有一种可能,作者只是单纯的想表达歌颂美好景象呢。
小学一节课40分钟,一首古诗。认字朗读十来分钟。剩下的30多分钟介绍下作者,背景什么的不是挺合理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二句的斜,念xia更押韵吧。
另外感觉这就是一首写景诗,不了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的话不建议随便引申。
等一个恶意解读[s:a2:doge][s:a2:doge]
[quote][pid=584717630,30450607,1]Reply[/pid] Post by [uid=62401717]扑翼机0-2[/uid] (2022-01-27 11:36):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有没有一种可能,作者只是单纯的想表达歌颂美好景象呢。[/quote][s:ac:呆]实际上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编写课程课纲的人说他是怎么想的,他就怎么想的
[quote][pid=584717630,30450607,1]Reply[/pid] Post by [uid=62401717]扑翼机0-2[/uid] (2022-01-27 11:36):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quote]百度百科的?要不你再往下看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1/27/-7Q2p-bbpZ1iT3cSu0-1t0.jpeg[/img]
我向来起推荐拓展学习的,没有历史背景的支持,诗歌也就是个舞文弄墨,学生跟着死记硬背
老师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混口饭吃,管管学生的又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