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
2020-06-17T07:24:55+00:00
某个公众号看到的,大家探讨看看慢牛起步了没?
这轮趋势的推动力是什么?
1、MSCI扩容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增量资金很多,多的超过所有人的想象。
2、政策呵护,从宏观层面对股市大力扶持,尤其是急需融资的科技公司,更是得到了大力支持。
3、上证指数改编,压在股民内心的大山被夷为平地,带来居民储蓄入市。
4、房地产所依赖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减速,投资住房时代的红利正在慢慢过去。
5、券商改革、加快对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整顿与筛选,A股的健康化进程已经提上日程。
6、中国的经济衰退周期即将结束,触底回升后经济复苏带来的繁荣程度不可估量。
7、新发公募基金的趋势与中国产业转型带来的大行情。
MSCI
上周MSCI“第三次扩容结束”只是指第一阶段第三次扩容结束,当前的纳入比例为25%,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会分阶段,逐步渐进的扩容,在未来的20年(可能10年内)扩容到100%。
MSCI第一阶段第三次扩容于2019年11月26日完成,MSCI纳入A股比例提升至20%。
富时第一阶段第三次扩容于2020年6月19日完成,富时纳入A股比例提升至25%。
一点点扩容外资都会带来巨大的行情。
如果参照韩国外资流入历史:
韩国从1992年开始加入MSCI指数,当年纳入比例提升至20%,1996年提升至50%,1998年提升至100%,历时6年期间韩国个股涨幅巨大,诞生了一众全球龙头企业,比如三星等。。
所以MSCI、富时都只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扩容,后面还有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并且后面扩容比例提升更大,带来的增量资金规模也就更大。
扩容并非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除了外资被动流入的巨额资金,国外的主动配置型基金,对冲基金都会大量的流入中国,之后沪伦通的正式启动、与开放外资投资限制的一系列举措,能带来的增量资金可想而知。
ETF
科技今年来的这种过山车走势,市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今年1月21日以后监管层就没有新批过任何科技类ETF产品。这种监管层为股市降温的微妙态度,是值得细细体会的。
由于ETF被动追踪指数,所以无论指数高低都会无脑买入。监管层审批有点类似于定投,觉得高估的时候就按兵不动,觉得低估的时候就开始加仓。
在压制了科技类ETF足足5个月以后,最近又重新放行了:华宝中证电子50ETF、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ETF同日。
后面排队的科技类ETF还有8个,大概率也会放行,科技的大量增量资金已经在路上了。
此次放行的主要原因还是中芯国际的发行,目前港股市值1300亿港币左右,拟募资200亿。
ETF需要为他带来新的增量资金。
今年以来涨的最多的就是医药和消费,科技虽然也涨但最多只能算老三。但目前监管层的态度显然是力挺科技板块,下半年看看行情怎么走吧。
但是不得不承认,科技兴国确实比白酒兴国更能让投资者接受,不是吗?
要尊重监管层面的态度。
指数改编
上证指数的改编方案大概如下:
1、市值排名TOP10的公司,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
2、市值一般的公司,上市满一年后记入指数。
3、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上市证券将依据修订后的编制方案计入上证综合指数。
4、ST股将被从指数样本中剔除。这是为了防止都要退市的ST股还在指数里,一路暴跌,拖累指数。
5、方案于7月22日开始执行。
中概股里的互联网巨头如果在A股上市,必定进入TOP10,近期能进入前十的,或许就是中芯国际,但也极大地提高了上证指数的科技含量。指数的科技含量以后会越来越高。
此前上证指数最大的问题在于目前规定新股上市后11个交易日纳入指数。
由于新股上市绝大多数都会连续涨停,11个交易日后差不多都是高点,此时纳入会极大地压制指数,所谓的上证20年不涨,这个因素占主导,你买入10个公司,其中9个跌90%,一个涨十倍,但是你没有买到那个好股的话,你就是亏的,所谓炒股7亏一赚,这就是一个原因。
近期和一些朋友谈话,谈论到股市,得到的回答就是“上证指数十年不涨,完全就是来割韭菜的,不可能赚钱”。
其实这个朋友并没有接触过股市,对金融市场也是完全不了解的,但是就保留了如此沉重的偏见,不论其名校身份亦或是智商高低。
老百姓大多如此,孤立的,片面的看待问题,股市就看一个大盘,不涨上去,永远都不会入场的,这样的人绝不是少数,不信你问问身边的人。。
上证指数的改变,会改变这一现状,这一点很多投资者没有意识到,但其实是很重要的。
结合近期一系列科创板,注册制,T+0,放开涨跌幅限制等改革动作,都是为了提升中国股市的活跃度,提高赚钱效应,吸引场外老百姓的钱持续进股市,用老百姓的钱,更好的扶持很多企业做大做强。
为什么定了这么一套战略,就是因为要促进居民储蓄入市,改善中国家庭资产结构。
过去20年,中国最主要的投资机会在一线房产和核心个股。而房地产的机遇来自2000年的城镇化,其实是时代的红利,现在这个红利现在走进了尾声,央行三提房住不炒,或多或少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接下来的20年,最主要的大类资产时代红利就是股市,尤其是里边的少数好公司。有了融资,就能更好地扶持实体经济,股市的本质就是干这个的。
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券商是强周期股,牛市来了券商先行,2014年那场牛市,中信证券作为券商股的绝对龙头 3个月上涨204.3%。
券商上涨是牛市风。
从趋势上看:
1、这两年P2P到处暴雷,投资者开始意识到想要收益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2、余额宝利率仅1.3%,广发钱袋子也只有1.7%,银行理财利率 ,信托理财利率也在下跌,大多破4%。
3、非住房开始下跌,从央行的统计结果就可以看出来,未来房子还可能面临房产税的问题,虽然距离正式提出还有距离,但是一定会有。
4、各种感觉不会亏损的净值类产品出现亏损,让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开始寻找可靠的投资机会。
5、晨星中国公募基金规模指数,私募基金规模指数快速上涨,大量爆款基金开始带动增量资金入市。
6、支付宝理财产品开始逐步进入支付宝首页,开始被广大投资者所认知。
7、疫情加剧了海外对中国优质资产的认可,从股市上,从贸易订单上,从5G与高新产业的建设上看,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趋势上看,都呈现出新的格局。
总结一下,就是“大国牛来了,而很多人还浑然不觉”,投资者没有察觉,普通人更没有察觉。
但是牛已经来了,
2019年初的那一轮行情,
就是这轮大行情的预演。
这轮趋势的推动力是什么?
1、MSCI扩容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增量资金很多,多的超过所有人的想象。
2、政策呵护,从宏观层面对股市大力扶持,尤其是急需融资的科技公司,更是得到了大力支持。
3、上证指数改编,压在股民内心的大山被夷为平地,带来居民储蓄入市。
4、房地产所依赖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减速,投资住房时代的红利正在慢慢过去。
5、券商改革、加快对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整顿与筛选,A股的健康化进程已经提上日程。
6、中国的经济衰退周期即将结束,触底回升后经济复苏带来的繁荣程度不可估量。
7、新发公募基金的趋势与中国产业转型带来的大行情。
MSCI
上周MSCI“第三次扩容结束”只是指第一阶段第三次扩容结束,当前的纳入比例为25%,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会分阶段,逐步渐进的扩容,在未来的20年(可能10年内)扩容到100%。
MSCI第一阶段第三次扩容于2019年11月26日完成,MSCI纳入A股比例提升至20%。
富时第一阶段第三次扩容于2020年6月19日完成,富时纳入A股比例提升至25%。
一点点扩容外资都会带来巨大的行情。
如果参照韩国外资流入历史:
韩国从1992年开始加入MSCI指数,当年纳入比例提升至20%,1996年提升至50%,1998年提升至100%,历时6年期间韩国个股涨幅巨大,诞生了一众全球龙头企业,比如三星等。。
所以MSCI、富时都只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扩容,后面还有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并且后面扩容比例提升更大,带来的增量资金规模也就更大。
扩容并非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除了外资被动流入的巨额资金,国外的主动配置型基金,对冲基金都会大量的流入中国,之后沪伦通的正式启动、与开放外资投资限制的一系列举措,能带来的增量资金可想而知。
ETF
科技今年来的这种过山车走势,市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今年1月21日以后监管层就没有新批过任何科技类ETF产品。这种监管层为股市降温的微妙态度,是值得细细体会的。
由于ETF被动追踪指数,所以无论指数高低都会无脑买入。监管层审批有点类似于定投,觉得高估的时候就按兵不动,觉得低估的时候就开始加仓。
在压制了科技类ETF足足5个月以后,最近又重新放行了:华宝中证电子50ETF、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ETF同日。
后面排队的科技类ETF还有8个,大概率也会放行,科技的大量增量资金已经在路上了。
此次放行的主要原因还是中芯国际的发行,目前港股市值1300亿港币左右,拟募资200亿。
ETF需要为他带来新的增量资金。
今年以来涨的最多的就是医药和消费,科技虽然也涨但最多只能算老三。但目前监管层的态度显然是力挺科技板块,下半年看看行情怎么走吧。
但是不得不承认,科技兴国确实比白酒兴国更能让投资者接受,不是吗?
要尊重监管层面的态度。
指数改编
上证指数的改编方案大概如下:
1、市值排名TOP10的公司,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
2、市值一般的公司,上市满一年后记入指数。
3、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上市证券将依据修订后的编制方案计入上证综合指数。
4、ST股将被从指数样本中剔除。这是为了防止都要退市的ST股还在指数里,一路暴跌,拖累指数。
5、方案于7月22日开始执行。
中概股里的互联网巨头如果在A股上市,必定进入TOP10,近期能进入前十的,或许就是中芯国际,但也极大地提高了上证指数的科技含量。指数的科技含量以后会越来越高。
此前上证指数最大的问题在于目前规定新股上市后11个交易日纳入指数。
由于新股上市绝大多数都会连续涨停,11个交易日后差不多都是高点,此时纳入会极大地压制指数,所谓的上证20年不涨,这个因素占主导,你买入10个公司,其中9个跌90%,一个涨十倍,但是你没有买到那个好股的话,你就是亏的,所谓炒股7亏一赚,这就是一个原因。
近期和一些朋友谈话,谈论到股市,得到的回答就是“上证指数十年不涨,完全就是来割韭菜的,不可能赚钱”。
其实这个朋友并没有接触过股市,对金融市场也是完全不了解的,但是就保留了如此沉重的偏见,不论其名校身份亦或是智商高低。
老百姓大多如此,孤立的,片面的看待问题,股市就看一个大盘,不涨上去,永远都不会入场的,这样的人绝不是少数,不信你问问身边的人。。
上证指数的改变,会改变这一现状,这一点很多投资者没有意识到,但其实是很重要的。
结合近期一系列科创板,注册制,T+0,放开涨跌幅限制等改革动作,都是为了提升中国股市的活跃度,提高赚钱效应,吸引场外老百姓的钱持续进股市,用老百姓的钱,更好的扶持很多企业做大做强。
为什么定了这么一套战略,就是因为要促进居民储蓄入市,改善中国家庭资产结构。
过去20年,中国最主要的投资机会在一线房产和核心个股。而房地产的机遇来自2000年的城镇化,其实是时代的红利,现在这个红利现在走进了尾声,央行三提房住不炒,或多或少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接下来的20年,最主要的大类资产时代红利就是股市,尤其是里边的少数好公司。有了融资,就能更好地扶持实体经济,股市的本质就是干这个的。
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券商是强周期股,牛市来了券商先行,2014年那场牛市,中信证券作为券商股的绝对龙头 3个月上涨204.3%。
券商上涨是牛市风。
从趋势上看:
1、这两年P2P到处暴雷,投资者开始意识到想要收益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2、余额宝利率仅1.3%,广发钱袋子也只有1.7%,银行理财利率 ,信托理财利率也在下跌,大多破4%。
3、非住房开始下跌,从央行的统计结果就可以看出来,未来房子还可能面临房产税的问题,虽然距离正式提出还有距离,但是一定会有。
4、各种感觉不会亏损的净值类产品出现亏损,让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开始寻找可靠的投资机会。
5、晨星中国公募基金规模指数,私募基金规模指数快速上涨,大量爆款基金开始带动增量资金入市。
6、支付宝理财产品开始逐步进入支付宝首页,开始被广大投资者所认知。
7、疫情加剧了海外对中国优质资产的认可,从股市上,从贸易订单上,从5G与高新产业的建设上看,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趋势上看,都呈现出新的格局。
总结一下,就是“大国牛来了,而很多人还浑然不觉”,投资者没有察觉,普通人更没有察觉。
但是牛已经来了,
2019年初的那一轮行情,
就是这轮大行情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