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pleHaze
2020-04-12T14:16:29+00:00
母亲住院,脑子里有个瘤,良性的,但是毕竟要开颅手术。
天坛医院新院区挺大的,走在里面差点迷了路
因为疫情影响,禁止家属踏入住院病区一步,只能由护工或者护士递送东西,探视也不行,更不用说陪床了。
因为疫情影响,家里的亲戚朋友都在河北,来京要隔离,而且小区进不去。因为单亲,除了我,家里就只剩下了姥姥。大学因为疫情还没开学,重担落在了从没经历过大事的不成熟的我身上。
按我姥姥的说法,在以前,我24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了。但是我现在也只是还在上学读书,感觉自己还是学生,还没玩够,和结婚生子也相隔遥远。
我怕我一人无法应付,叫来了本科在京工作的同学陪同我,妈妈也叫了几个同事。
做手术当天我在手术室门口从12点一直站到晚上7点,因为等候的人太多了,没坐。
手术室门口都是病人的家属,全国各地的口音繁分复杂。有聊天的,有担心的,也有偷偷抹泪的。午饭时间大家有吃盒饭,有吃外面,有吃面包,也有啃着馒头就着凉水的。不论贫富,全都在为家人担心。
等到一半有几位年龄差不多的新疆大爷,四五十岁的样子,等候的时候在楼层的角落找了一处没人的地方铺上毯子礼拜,礼拜完后又走回了手术室门口。
电子屏更新了手术的状态,大夫喊着病人家属的名字,看到母亲的病床推了出来我立马跑了上去。一向坚强的妈妈显得那么脆弱。刚才还和同学谈笑风生的我再也挤不出来一点笑容。
绷住,同学和阿姨都在,我得绷住,不能哭。
推到病房就把我拦住了,不让进,晚上10点还得照个ct。
订了点外卖,草草吃了。
推进ct的时候要家属把病人抬到ct的床上,病人因为全麻,意识还不清楚,只知道难受,恶心,想吐。用被子裹着病人,提着被子的四个角把病人抬过去。
比想象的要难,因为床在这里,发力点只有被子角,不容易使上劲。我跪在床的边沿用力提着往前送,还要稳,不能快。还要注意提住头的部分,不能晃。差点闪了腰,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忙,我一个人可能真的搞不定。
往回推的时候,看着母亲意识模糊地难受哼唧。
我没绷住,24岁的大老爷们,在好朋友和一众阿姨的面前哭的稀里哗啦。
随后的几天,我基本天天都来。虽然大夫说不要天天来,因为来了你也进不去病区,有护工和护士还有医生。但是那毕竟是我妈。天天就拿着东西找理由往里送,问问护士情况如何,直到母亲能用手机视频。
看着视频,这次是姥姥没绷住,在镜头外抹着眼泪。
每天去来回打车差不多要花100,买了打折券的价钱。我还没正式工作,除了实习攒下来的一点工资,就是学校每个月发的600块钱研究生补助。但是这些钱在我眼里,都是小钱,花着不心疼。
想吃草莓,买最甜的,想吃黄瓜,买最脆的,想吃车厘子,一小盒五六十,连眼都不眨一下。平时花钱挺抠的我头回这么无所畏惧地只追求质量不追求实惠。甚至有时候只是说想喝口家里的面汤,都专门买了保温壶打车送过去,只送一罐面汤。
不过主食不让乱吃,大夫说每天吃什么都得听他的,开什么菜单吃什么。还好零食无所谓。
这几天里,有时候早上人多,住院大楼的门卫不让进,我就从急诊那边绕过来。躺在床上输液的,昏迷的忙碌的医生和家属不计其数,每天都人满为患。
甚至有一天周末,电梯等的太慢。我直接爬楼梯。在楼梯间我看到一个胡子花白的大叔,戴着帽子,就躺在楼梯拐角那块睡觉。不知道是不是太累了。
当初住院交押金的时候,收费窗口很平静地说了一句“8万”。我脑子当时轰隆一声。8万块,对我来说那就是天文数字,之前对治病贵没有概念的我第一次感受到钱究竟是什么概念。还好母亲平日里有些存款,而且也有商业医疗保险。如果没有这些准备我很难想象对一个不富裕的家庭是什么样的打击。
毕竟因为不让家属陪护甚至探望,护工一天就要收180块。
昨天总算到了可以出院的时候。虽然母亲看起来还是很虚弱,说话也没力气,也走不快,头上还包着纱布,但是已经可以出院回家了。
手术很顺利,康复也很好,甚至没有后遗症,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天大的喜讯。
昨晚母亲很早就睡了,一觉睡到天亮。
今天很明显精神多了,想吃肉,想喝茶,想弹琴。有力气说话,也有力气训我了。
感觉人确实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之前在医院里每天除了吃就是睡,但是每天看着都很虚,说话也有气无力的。
这到家才第一天,就已经精神了这么多。
今天,是出院做好吃的庆祝的日子,也是我母亲的生日。
中午,姥姥炖了鸡,亲手擀了面条,打了炸酱和西红柿鸡蛋木耳两种卤。
晚上,我把从好利来订的蛋糕取了回来。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19/-7Q5-tqpXcZ3eT3cSzk-qo.jpg.medium.jpg[/img]
生日快乐,妈妈。
我永远爱您。
天坛医院新院区挺大的,走在里面差点迷了路
因为疫情影响,禁止家属踏入住院病区一步,只能由护工或者护士递送东西,探视也不行,更不用说陪床了。
因为疫情影响,家里的亲戚朋友都在河北,来京要隔离,而且小区进不去。因为单亲,除了我,家里就只剩下了姥姥。大学因为疫情还没开学,重担落在了从没经历过大事的不成熟的我身上。
按我姥姥的说法,在以前,我24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了。但是我现在也只是还在上学读书,感觉自己还是学生,还没玩够,和结婚生子也相隔遥远。
我怕我一人无法应付,叫来了本科在京工作的同学陪同我,妈妈也叫了几个同事。
做手术当天我在手术室门口从12点一直站到晚上7点,因为等候的人太多了,没坐。
手术室门口都是病人的家属,全国各地的口音繁分复杂。有聊天的,有担心的,也有偷偷抹泪的。午饭时间大家有吃盒饭,有吃外面,有吃面包,也有啃着馒头就着凉水的。不论贫富,全都在为家人担心。
等到一半有几位年龄差不多的新疆大爷,四五十岁的样子,等候的时候在楼层的角落找了一处没人的地方铺上毯子礼拜,礼拜完后又走回了手术室门口。
电子屏更新了手术的状态,大夫喊着病人家属的名字,看到母亲的病床推了出来我立马跑了上去。一向坚强的妈妈显得那么脆弱。刚才还和同学谈笑风生的我再也挤不出来一点笑容。
绷住,同学和阿姨都在,我得绷住,不能哭。
推到病房就把我拦住了,不让进,晚上10点还得照个ct。
订了点外卖,草草吃了。
推进ct的时候要家属把病人抬到ct的床上,病人因为全麻,意识还不清楚,只知道难受,恶心,想吐。用被子裹着病人,提着被子的四个角把病人抬过去。
比想象的要难,因为床在这里,发力点只有被子角,不容易使上劲。我跪在床的边沿用力提着往前送,还要稳,不能快。还要注意提住头的部分,不能晃。差点闪了腰,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忙,我一个人可能真的搞不定。
往回推的时候,看着母亲意识模糊地难受哼唧。
我没绷住,24岁的大老爷们,在好朋友和一众阿姨的面前哭的稀里哗啦。
随后的几天,我基本天天都来。虽然大夫说不要天天来,因为来了你也进不去病区,有护工和护士还有医生。但是那毕竟是我妈。天天就拿着东西找理由往里送,问问护士情况如何,直到母亲能用手机视频。
看着视频,这次是姥姥没绷住,在镜头外抹着眼泪。
每天去来回打车差不多要花100,买了打折券的价钱。我还没正式工作,除了实习攒下来的一点工资,就是学校每个月发的600块钱研究生补助。但是这些钱在我眼里,都是小钱,花着不心疼。
想吃草莓,买最甜的,想吃黄瓜,买最脆的,想吃车厘子,一小盒五六十,连眼都不眨一下。平时花钱挺抠的我头回这么无所畏惧地只追求质量不追求实惠。甚至有时候只是说想喝口家里的面汤,都专门买了保温壶打车送过去,只送一罐面汤。
不过主食不让乱吃,大夫说每天吃什么都得听他的,开什么菜单吃什么。还好零食无所谓。
这几天里,有时候早上人多,住院大楼的门卫不让进,我就从急诊那边绕过来。躺在床上输液的,昏迷的忙碌的医生和家属不计其数,每天都人满为患。
甚至有一天周末,电梯等的太慢。我直接爬楼梯。在楼梯间我看到一个胡子花白的大叔,戴着帽子,就躺在楼梯拐角那块睡觉。不知道是不是太累了。
当初住院交押金的时候,收费窗口很平静地说了一句“8万”。我脑子当时轰隆一声。8万块,对我来说那就是天文数字,之前对治病贵没有概念的我第一次感受到钱究竟是什么概念。还好母亲平日里有些存款,而且也有商业医疗保险。如果没有这些准备我很难想象对一个不富裕的家庭是什么样的打击。
毕竟因为不让家属陪护甚至探望,护工一天就要收180块。
昨天总算到了可以出院的时候。虽然母亲看起来还是很虚弱,说话也没力气,也走不快,头上还包着纱布,但是已经可以出院回家了。
手术很顺利,康复也很好,甚至没有后遗症,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天大的喜讯。
昨晚母亲很早就睡了,一觉睡到天亮。
今天很明显精神多了,想吃肉,想喝茶,想弹琴。有力气说话,也有力气训我了。
感觉人确实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之前在医院里每天除了吃就是睡,但是每天看着都很虚,说话也有气无力的。
这到家才第一天,就已经精神了这么多。
今天,是出院做好吃的庆祝的日子,也是我母亲的生日。
中午,姥姥炖了鸡,亲手擀了面条,打了炸酱和西红柿鸡蛋木耳两种卤。
晚上,我把从好利来订的蛋糕取了回来。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19/-7Q5-tqpXcZ3eT3cSzk-qo.jpg.medium.jpg[/img]
生日快乐,妈妈。
我永远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