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etie
2020-04-19T07:58:38+00:00
[url]https://m.sohu.com/a/291709084_391294[/url]
高房价、老龄化、学区房贵、文娱用地少,都与土地问题有关
房价已经成了许多人的心头焦虑,因为买房成了一件改变我们命运的事情:现在还没有买房的人,也许一辈子都赶不上早早买好房子的人。“比如说,十年前的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我指毕业在2000年到2008年的那批学生。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是非常乐观的。因为经济正在增长,收入正在增加,那时房价涨得还不多。但是现在的毕业生一看,一套房子六百万,很多人心态马上就崩溃了。”周承辉说。
学区房更是房价焦虑中的一大因素。因为教育事关代际阶层跃迁的问题。且不说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我们的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也很紧缺,费用越来越高。“因为现在办幼儿园最主要的能力是拿到地。办幼儿园是有很多规定的,比如一个小孩至少要有多少平方米,室内和户外活动面积至少要多大,周围的噪音不能超过多少分贝等。你想拿到一张办幼儿园的执照,是需要非常强的能力的。除非这家幼儿园是小区建设时就配建好的,你才比较容易拿得到地。这种幼儿园的成本是一天一平米一毛多。几乎所有的地只能从教委手里转拿,拿出来的价格跟一个写字楼差不多。拿出来的地又收不了几个小孩,所以学费才那么贵。我们觉得幼儿园贵,第一件事是找教委的麻烦,其实在这些事上,他们也是没有办法的。”
此外,在文化娱乐体验上,我们经常抱怨体育用地不足,因为“中国城镇的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只是一点几平米,美国是15平米,而日本是18平米。”而对于商业用地,比如超市,也是缺地的,周承辉调侃道:“如果超市生在欧美,是地主的命;如果生在东亚,是搬砖的命。东亚的土地太紧缺了,你所有的努力都在给地主打工。” 而超市高昂的租金也转移到了物价身上。
这只是城市居民的切身感受。若我们把视线往城市之外转移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备受忽略的乡村里,还有上千万的留守儿童。而且可预见的是,我们还会有上千万的留守老人。在目前,留守老人的问题之所以没有特别严重,是因为我们的生育高峰在1963年,老人暂且还没有那么多。现在网上很多人讨论日本“孤独老人”的晚年是多么悲惨。周承辉认为,这些工作到七十多岁,然后孤独死去的日本老人,跟中国未来即将出现的留守老人相比,其实还是很幸福的。
高房价、留守老人、学区房贵、体育用地少等,看起来毫无联系的社会问题,其实都跟中国土地制度的症结有关。我们通常认为,这全是因为中国“人多地少”。周承辉并不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人多地少”只是某些利益集团的说辞。因为根据2016年《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和《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成果》的数据,中国耕地和园地约有22.3亿亩,农村的宅基地约1.6亿亩,而城镇住宅用地仅约0.5亿亩,城镇开发区厂矿、仓储、商业、服务用地仅约0.5亿亩。
若聚焦到北京一市来看,北京的城市面积才11.2万公顷,比村庄的11.7万公顷还要小,“很多人想象不到这一点:北京摊得那么大,居然比周围那些小村的面积还要小。天津城市面积也比周围的村庄小。假如你把北京的村庄面积变成城市用地的话,城市面积直接摊大一倍。而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的村庄用地就占了一亿亩,大约是全国城市住宅面积的两倍。这是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我们缺地吗?我们并不缺地,缺的是对地权规划的权力,而这个东西是上面松不得的。
生育率与房子的大小有关
李普塞特说,“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因此,周承辉为各国的土地制度做了国际比较。他认为,美国给我展示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因为美国有些城市是管制的,而有些城市是自由的,因地制宜。
此外,美国的企业用地成本非常低,迁徙很容易。比如,亚马逊能直接搞全国招标,向全美国的大城市发招标书,表明亚马逊想把总部搬过去,需要某些条件,然后各个城市政府回复。在亚马逊收到回复之后,它还对各个城市进行点评,比如说,税太高、交通不好等。他们的企业迁徙是非常便利的。
而对于普通居民来说,“除了超大城市,几乎所有地方都住洋房。我们可以看见,当我们对比美国城市房价、生育率以及一个城市里公寓的占比,我们就能发现,房价越低和公寓占比越少,生育率相对越高。比如说,密西西比州的房价中位数是约12万美元,这是非常低的,家庭平均收入是6万美元。而且,现在的新房大概平均约240平米,而公寓占比非常低,是13.9,2017年生育率就高达1.85……我们用常识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如果只有一两个房间,你肯定是不想生孩子的;假如你住的是大宅子,外面有草地,房间空了一排,生育意愿很容易就上来了。”房价越低,大家买房的年龄也越年轻,而且面积也大,这与生育率呈正相关关系。
周承辉举了两个反例:“像新加坡,买房人均要排队五年,他们的小孩三年级就开始分级,精英和非精英就开始分化了,这导致新加坡人不太敢生孩子。因为他们的竞争压力和阶层跃迁压力非常大。其实整个东亚在这方面压力都很大。”
“还有,在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大城市,六七对夫妻共用一个厨房。所以那时苏联的城市生育率就一点几了,只能靠着乡村和非俄罗斯族的加盟共和国往上拉,总共也就2.1左右。”
周承辉总结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出很多招数,什么补贴、产假、奖励,其实美国都没用这些。”他认为,房价、房间数、公寓占比与生育率的相关性是很明显的。这些补贴和奖励,对于刺激中产阶级的生育意愿来说,还不如多一个房间。
高房价、老龄化、学区房贵、文娱用地少,都与土地问题有关
房价已经成了许多人的心头焦虑,因为买房成了一件改变我们命运的事情:现在还没有买房的人,也许一辈子都赶不上早早买好房子的人。“比如说,十年前的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我指毕业在2000年到2008年的那批学生。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是非常乐观的。因为经济正在增长,收入正在增加,那时房价涨得还不多。但是现在的毕业生一看,一套房子六百万,很多人心态马上就崩溃了。”周承辉说。
学区房更是房价焦虑中的一大因素。因为教育事关代际阶层跃迁的问题。且不说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我们的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也很紧缺,费用越来越高。“因为现在办幼儿园最主要的能力是拿到地。办幼儿园是有很多规定的,比如一个小孩至少要有多少平方米,室内和户外活动面积至少要多大,周围的噪音不能超过多少分贝等。你想拿到一张办幼儿园的执照,是需要非常强的能力的。除非这家幼儿园是小区建设时就配建好的,你才比较容易拿得到地。这种幼儿园的成本是一天一平米一毛多。几乎所有的地只能从教委手里转拿,拿出来的价格跟一个写字楼差不多。拿出来的地又收不了几个小孩,所以学费才那么贵。我们觉得幼儿园贵,第一件事是找教委的麻烦,其实在这些事上,他们也是没有办法的。”
此外,在文化娱乐体验上,我们经常抱怨体育用地不足,因为“中国城镇的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只是一点几平米,美国是15平米,而日本是18平米。”而对于商业用地,比如超市,也是缺地的,周承辉调侃道:“如果超市生在欧美,是地主的命;如果生在东亚,是搬砖的命。东亚的土地太紧缺了,你所有的努力都在给地主打工。” 而超市高昂的租金也转移到了物价身上。
这只是城市居民的切身感受。若我们把视线往城市之外转移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备受忽略的乡村里,还有上千万的留守儿童。而且可预见的是,我们还会有上千万的留守老人。在目前,留守老人的问题之所以没有特别严重,是因为我们的生育高峰在1963年,老人暂且还没有那么多。现在网上很多人讨论日本“孤独老人”的晚年是多么悲惨。周承辉认为,这些工作到七十多岁,然后孤独死去的日本老人,跟中国未来即将出现的留守老人相比,其实还是很幸福的。
高房价、留守老人、学区房贵、体育用地少等,看起来毫无联系的社会问题,其实都跟中国土地制度的症结有关。我们通常认为,这全是因为中国“人多地少”。周承辉并不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人多地少”只是某些利益集团的说辞。因为根据2016年《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和《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成果》的数据,中国耕地和园地约有22.3亿亩,农村的宅基地约1.6亿亩,而城镇住宅用地仅约0.5亿亩,城镇开发区厂矿、仓储、商业、服务用地仅约0.5亿亩。
若聚焦到北京一市来看,北京的城市面积才11.2万公顷,比村庄的11.7万公顷还要小,“很多人想象不到这一点:北京摊得那么大,居然比周围那些小村的面积还要小。天津城市面积也比周围的村庄小。假如你把北京的村庄面积变成城市用地的话,城市面积直接摊大一倍。而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的村庄用地就占了一亿亩,大约是全国城市住宅面积的两倍。这是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我们缺地吗?我们并不缺地,缺的是对地权规划的权力,而这个东西是上面松不得的。
生育率与房子的大小有关
李普塞特说,“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因此,周承辉为各国的土地制度做了国际比较。他认为,美国给我展示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因为美国有些城市是管制的,而有些城市是自由的,因地制宜。
此外,美国的企业用地成本非常低,迁徙很容易。比如,亚马逊能直接搞全国招标,向全美国的大城市发招标书,表明亚马逊想把总部搬过去,需要某些条件,然后各个城市政府回复。在亚马逊收到回复之后,它还对各个城市进行点评,比如说,税太高、交通不好等。他们的企业迁徙是非常便利的。
而对于普通居民来说,“除了超大城市,几乎所有地方都住洋房。我们可以看见,当我们对比美国城市房价、生育率以及一个城市里公寓的占比,我们就能发现,房价越低和公寓占比越少,生育率相对越高。比如说,密西西比州的房价中位数是约12万美元,这是非常低的,家庭平均收入是6万美元。而且,现在的新房大概平均约240平米,而公寓占比非常低,是13.9,2017年生育率就高达1.85……我们用常识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如果只有一两个房间,你肯定是不想生孩子的;假如你住的是大宅子,外面有草地,房间空了一排,生育意愿很容易就上来了。”房价越低,大家买房的年龄也越年轻,而且面积也大,这与生育率呈正相关关系。
周承辉举了两个反例:“像新加坡,买房人均要排队五年,他们的小孩三年级就开始分级,精英和非精英就开始分化了,这导致新加坡人不太敢生孩子。因为他们的竞争压力和阶层跃迁压力非常大。其实整个东亚在这方面压力都很大。”
“还有,在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大城市,六七对夫妻共用一个厨房。所以那时苏联的城市生育率就一点几了,只能靠着乡村和非俄罗斯族的加盟共和国往上拉,总共也就2.1左右。”
周承辉总结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出很多招数,什么补贴、产假、奖励,其实美国都没用这些。”他认为,房价、房间数、公寓占比与生育率的相关性是很明显的。这些补贴和奖励,对于刺激中产阶级的生育意愿来说,还不如多一个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