𝐙𝐮𝐳𝐮
2020-03-03T14:15:33+00:00
提到杨二,无外乎“开科举”“挖运河”“征高句丽”什么“功在当代,罪在千秋”“什么步子大了扯着蛋”。我们重点说这三样。
1开科举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南北朝有了允许“投牒自进”的萌芽。而隋朝反而倒退了。终隋一朝不允许“投牒自进”,也没有“考试黜落法”隋朝的科举是只允许高官特别推荐的人参加。
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隋书》
本质上还是跟察举制差不多,杨广一朝所有宰相都是世族,没有一个寒门,然后在李二 李治 武则天手里逐渐成型。说到科举也是杨坚的功劳最大。
2“挖运河”隋朝大运河的河道基本都是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已经开凿留下的。杨二做的是整修和疏浚。不过隋大运河在隋炀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堵塞,“几与岸平……亦有作屋其上”。?而我们现在用的是元忽必烈挖的京杭大运河,和杨二的大运河是两码事。
有人说,为什么提到大运河就是杨二呢,那是因为几千年以来,大家挖大运河都没事,就杨二挖出事了。
其次杨二挖运河是为了民生还是享乐,历史学家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的说明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10/-7Q5-gdneK1yT1kSg4-9t.jpe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10/-7Q5-huamZaT1kSg4-d9.jpeg.medium.jpg[/img]
3“征高句丽”杨二征高句丽,第一次仅损失的隋军已经超过34万,隋朝的大量粮草、兵器等物资丢给了高句丽,运输人员也大量损失。
二征高句丽,杨玄感反了,但是,杨玄感这种大贵族造反,却被迅速剿灭了,贵族门阀无力动摇杨二的统治。这次杨二再次把大量粮草、兵器等物资丢给了高句丽。
三征高句丽,最后高句丽表面上服软,实际却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无向辽东浪死歌
隋?王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总结:杨二在天下被他搞崩溃后不是重振旗鼓收拾河山,而是去江都当鸵鸟。还自怜自哎“大好头颅 谁来取之”就这一个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的家伙,被有些人吹的敢碰瓷“千古一帝”了。
ps:“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写的,一个诗人的评价你们奉为圭臬,后世多少历史学家的举证却充耳不闻。
1开科举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南北朝有了允许“投牒自进”的萌芽。而隋朝反而倒退了。终隋一朝不允许“投牒自进”,也没有“考试黜落法”隋朝的科举是只允许高官特别推荐的人参加。
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隋书》
本质上还是跟察举制差不多,杨广一朝所有宰相都是世族,没有一个寒门,然后在李二 李治 武则天手里逐渐成型。说到科举也是杨坚的功劳最大。
2“挖运河”隋朝大运河的河道基本都是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已经开凿留下的。杨二做的是整修和疏浚。不过隋大运河在隋炀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堵塞,“几与岸平……亦有作屋其上”。?而我们现在用的是元忽必烈挖的京杭大运河,和杨二的大运河是两码事。
有人说,为什么提到大运河就是杨二呢,那是因为几千年以来,大家挖大运河都没事,就杨二挖出事了。
其次杨二挖运河是为了民生还是享乐,历史学家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的说明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10/-7Q5-gdneK1yT1kSg4-9t.jpe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10/-7Q5-huamZaT1kSg4-d9.jpeg.medium.jpg[/img]
3“征高句丽”杨二征高句丽,第一次仅损失的隋军已经超过34万,隋朝的大量粮草、兵器等物资丢给了高句丽,运输人员也大量损失。
二征高句丽,杨玄感反了,但是,杨玄感这种大贵族造反,却被迅速剿灭了,贵族门阀无力动摇杨二的统治。这次杨二再次把大量粮草、兵器等物资丢给了高句丽。
三征高句丽,最后高句丽表面上服软,实际却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无向辽东浪死歌
隋?王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总结:杨二在天下被他搞崩溃后不是重振旗鼓收拾河山,而是去江都当鸵鸟。还自怜自哎“大好头颅 谁来取之”就这一个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的家伙,被有些人吹的敢碰瓷“千古一帝”了。
ps:“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写的,一个诗人的评价你们奉为圭臬,后世多少历史学家的举证却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