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thesavage
2021-07-26T23:39:44+00:00
本人受家人影响, 非常注重口腹之欲, 正好找了个女朋友也是注重口腹之欲的, 所以比较经常到处去吃, 那么在这样一路吃过来的过程中就有一些感叹.
都说网络时代信息大爆炸, 绝大部分东西都很很便捷地搜索到. 但是别的方面不讲, 就吃的而言, 就我目前看来, 很多"真正好吃的"店铺仍然只存留于所谓的"口口相传"中, 我到现在比较流行的大众点评上面搜索到的所谓高分店铺, 讲实话, 基本没有好吃的. 有时候我会和女朋友感叹,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 我平日去吃的"自认为非常好吃的"店铺, 一看大众点评, 永远都是4星以下; 而那些按照口味榜从上到下排序的店铺, 什么4.6, 4.7分的, 实际上去吃了以后我都发现, 确实差点意思, 要嘛材料不新鲜, 要嘛做法不够地道.
不过我想了一下, 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本人平日都在广州深圳厦门这三个地方活动, 这三个地方前两个是属于发达城市, 后一个是属于旅游城市, 可能确实受到资本的影响比较大, 女朋友总是和我说, 现在的大众点评, 上去当小红书看, 刷刷美眉就得了, 我也表示同意.
我现在打开大众点评, 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特别经典, 因为我在深圳活动相对多一些, 然后前段时间万象天地开了一家店, 名字就不说了, 首页铺天盖地都是软文, 基本都是俊男美女打包一个袋子, 然后对着玻璃幕墙拍一张自拍, 就完事了, 就这也配叫做美食评价? 通篇对于食物的评价只有好吃两个字, 怎么好吃为什么好吃一概不提. 我也去排队买了一份来吃, 客观来说确实会比麦麦肯肯好吃一些, 但是和我边上能叫外卖的那种专做汉堡的人均40的店还是差了一些, 肉饼汁水不多, 价钱更是不低, 我女朋友更直言太油, 油到整个底部面包都是软趴趴的吸饱油的.
再举一个例子, 我本人是厦门人, 说到厦门, 可能很多人对于"吃"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沙茶面"或者是"海鲜"(说到这里, 边上的漳州和泉州人就不爽了哈哈). 以沙茶面为例, 有一间大家比较熟知的"乌糖", 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早些时候, 乌糖开在轮渡码头边上, 那个时候轮渡码头边上的高楼都还没建起来, 那边全是一排破店面, 那时候我还住在鼓浪屿上, 每周末早上我爸都要带我过来吃一顿, 那时候乌糖的料还是有海鲜的, 绝大部分是海鲜, 为了东西比较新鲜, 我们都是早上六七点就跑来吃. 但是自从它做大以后, 搬了店址, 我就去吃过一次就不去了,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汤头和原来的差了很多(具体差在哪我也说不上来, 这些都是秘方, 简单来说就是汤头没有以前的浓); 另一方面是后面估计是为了出品不受影响, 加料只做猪肉相关了; 还有一方面就是不想排队...有时候看别人过来玩的时候写的评价, 也不知道是所谓的"优越感"作祟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我都替这些朋友感到有点可惜, 其实你们吃到的已经不太算所谓的"正宗"了.
其实我能理解这种情况, 恰饭嘛, 怎麼搞都不丢人. 我只是有时候会觉得, 现在好多人出去吃饭都更注重环境或者是人多, 更多过于食物本身, 我女朋友就给我说, 小红书上好多探店都是"这家店很好拍","这家店出片率很高"更多过于"这家店很好吃", 可能出去吃饭+拍照对于当代的时尚弟弟妹妹们来说是一种"营业需要".
当然, 其实对于食物这种比较主观的东西, 各人的喜好肯定是不同的. 写这些话也不是抱怨, 只是一些小小的感叹.
都说网络时代信息大爆炸, 绝大部分东西都很很便捷地搜索到. 但是别的方面不讲, 就吃的而言, 就我目前看来, 很多"真正好吃的"店铺仍然只存留于所谓的"口口相传"中, 我到现在比较流行的大众点评上面搜索到的所谓高分店铺, 讲实话, 基本没有好吃的. 有时候我会和女朋友感叹,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 我平日去吃的"自认为非常好吃的"店铺, 一看大众点评, 永远都是4星以下; 而那些按照口味榜从上到下排序的店铺, 什么4.6, 4.7分的, 实际上去吃了以后我都发现, 确实差点意思, 要嘛材料不新鲜, 要嘛做法不够地道.
不过我想了一下, 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本人平日都在广州深圳厦门这三个地方活动, 这三个地方前两个是属于发达城市, 后一个是属于旅游城市, 可能确实受到资本的影响比较大, 女朋友总是和我说, 现在的大众点评, 上去当小红书看, 刷刷美眉就得了, 我也表示同意.
我现在打开大众点评, 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特别经典, 因为我在深圳活动相对多一些, 然后前段时间万象天地开了一家店, 名字就不说了, 首页铺天盖地都是软文, 基本都是俊男美女打包一个袋子, 然后对着玻璃幕墙拍一张自拍, 就完事了, 就这也配叫做美食评价? 通篇对于食物的评价只有好吃两个字, 怎么好吃为什么好吃一概不提. 我也去排队买了一份来吃, 客观来说确实会比麦麦肯肯好吃一些, 但是和我边上能叫外卖的那种专做汉堡的人均40的店还是差了一些, 肉饼汁水不多, 价钱更是不低, 我女朋友更直言太油, 油到整个底部面包都是软趴趴的吸饱油的.
再举一个例子, 我本人是厦门人, 说到厦门, 可能很多人对于"吃"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沙茶面"或者是"海鲜"(说到这里, 边上的漳州和泉州人就不爽了哈哈). 以沙茶面为例, 有一间大家比较熟知的"乌糖", 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早些时候, 乌糖开在轮渡码头边上, 那个时候轮渡码头边上的高楼都还没建起来, 那边全是一排破店面, 那时候我还住在鼓浪屿上, 每周末早上我爸都要带我过来吃一顿, 那时候乌糖的料还是有海鲜的, 绝大部分是海鲜, 为了东西比较新鲜, 我们都是早上六七点就跑来吃. 但是自从它做大以后, 搬了店址, 我就去吃过一次就不去了,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汤头和原来的差了很多(具体差在哪我也说不上来, 这些都是秘方, 简单来说就是汤头没有以前的浓); 另一方面是后面估计是为了出品不受影响, 加料只做猪肉相关了; 还有一方面就是不想排队...有时候看别人过来玩的时候写的评价, 也不知道是所谓的"优越感"作祟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我都替这些朋友感到有点可惜, 其实你们吃到的已经不太算所谓的"正宗"了.
其实我能理解这种情况, 恰饭嘛, 怎麼搞都不丢人. 我只是有时候会觉得, 现在好多人出去吃饭都更注重环境或者是人多, 更多过于食物本身, 我女朋友就给我说, 小红书上好多探店都是"这家店很好拍","这家店出片率很高"更多过于"这家店很好吃", 可能出去吃饭+拍照对于当代的时尚弟弟妹妹们来说是一种"营业需要".
当然, 其实对于食物这种比较主观的东西, 各人的喜好肯定是不同的. 写这些话也不是抱怨, 只是一些小小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