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觉得这个阿德勒心理学完全是在诡辩?

phoenix jett-avatar

phoenix jett

2025-04-08T19:29:00+00:00

它尝试将所有的情绪行为以理性角度去解释和选择,然而这根本就不符合客观现实,动物尚且会喜怒哀乐,却要以极度理性去要求人,认为人目前的困境不是原因而是目的,他举的母亲和孩子的例子解释得通他的理论,可是他根本没解释清楚咖啡渍案例,按照他的理论,一个人被冒犯了而生气不是因为他被冒犯,而是因为被冒犯的人想要生气导致的,这不是把问题从加害者转移到受害者吗?
照这个理论继续往下推导,那患有ptsd的人都不是因为内心真的想寻求改变,也不是因为上战场导致的ptsd,纯粹是他们想要所以沉溺在ptsd的痛苦里,这理论显然不对吧,而且根本就不符合客观事实和人的直观感受
shou-avatar

shou

一眼逻辑有问题,怒气又不是怒之煞,因发怒而犯罪和当事人是否有责任不冲突
!oil reflex-avatar

!oil reflex

猴版斯多葛,人家正版说的是“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为外物所动”而不是“(负面)情绪是邪恶的虚假的不符合真实的善良的上帝所以我们应该信仰上帝”
将自己能控制的事说成是服从上帝以至于说话都颠三倒四起来
phoenix jett-avatar

phoenix jett

+ by [fs2edit] (undefined)

猴版斯多葛,人家正版说的是“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为外物所动”而不是“(负面)情绪是邪恶的虚假的不符合真实的善良的上帝所以我们应该信仰上帝”

所以问题是我的看的是丐版书?喷
Stacia-avatar

Stacia

哭笑按照完全理性人的说法应该是,你因为受到了不合理的待遇,想要为自己博得权益,所以你制造你怒气,并且在怒气的加持下与对方发生了冲突。
按游戏的说法就是主动蓄力积攒怒气槽,为的是对抗的时候更有优势。
区别无非是非完全理性会用错误的方式/对错误的目标/因为错误的理由施放怒气。


这句话本身是错误归因,人类是为了对抗的优势所以制造愤怒,而不是为了制造愤怒而愤怒。
Bl4ckst42-avatar

Bl4ckst42

+ by [旦范德萨发] (undefined)

哭笑按照完全理性人的说法应该是,你因为受到了不合理的待遇,想要为自己博得权益,所以你制造你怒气,并且在怒气的加持下与对方发生了冲突。
按游戏的说法就是主动蓄力积攒怒气槽,为的是对抗的时候更有优势。
区别无非是非完全理性会用错误的方式/对错误的目标/因为错误的理由施放怒气。


这句话本身是错误归因,人类是为了对抗的优势所以制造愤怒,而不是为了制造愤怒而愤怒。

为了制造愤怒而愤怒的情况是存在,但这种愤怒是理性的产物,因为有目的性和倾向性,反而是可控的哭笑
iCruelsun-avatar

iCruelsun

阿德勒是弗罗伊德下面那代的,那时候的心理学发展只能说刚刚起步吧,很多观念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不必太较真。

你觉得他逻辑逆天的话不妨看看他的前代弗洛伊德的理论,什么心理现象都是无意识的性冲动性幻想引起的。

很多心理学的“概念”当年甚至都还没被提取出来,很多心理学的理论翻来覆去其实只是在给未能确立概念的心理现象做一种解释,而解释又需要依赖已有的不完善的概念,很多情况下会陷入循环论证的抽象情况,诡辩当然也很正常。

心理学不被当做自然科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证基础不足,不得不走社会科学纯统计检验那套。
所以现在很努力地在蹭神经生物学之类。哭笑
toaest-avatar

toaest

为了大发雷霆而故意被冒犯的情况是存在的
被情绪支配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愤怒其实是一种主动情绪,愤怒的出现在可否之间。这种情绪会经过多重主观判断,有没有资格愤怒,愤怒的后果等等,所以愤怒很双标,往往对被你支配的人发泄
而恐惧,快乐是被动情绪,往往主观判定也无法阻止
!oil reflex-avatar

!oil reflex

+ by [Angel的守护] (undefined)

阿德勒是弗罗伊德下面那代的,那时候的心理学发展只能说刚刚起步吧,很多观念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不必太较真。

你觉得他逻辑逆天的话不妨看看他的前代弗洛伊德的理论,什么心理现象都是无意识的性冲动性幻想引起的。

很多心理学的“概念”当年甚至都还没被提取出来,很多心理学的理论翻来覆去其实只是在给未能确立概念的心理现象做一种解释,而解释又需要依赖已有的不完善的概念,很多情况下会陷入循环论证的抽象情况,诡辩当然也很正常。

心理学不被当做自然科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证基础不足,不得不走社会科学纯统计

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心理学社会学这些个“社会科学”这么缺乏常识,你有什么头绪吗?茶
不会就是简单的“想学自然科学又丢掉了原来的理解方式”这种邯郸学步吧,有没有什么别的原因?
HappyLilMan-avatar

HappyLilMan

这是那本被讨厌的勇气吧,这个应该是日本人用对话体来阐释阿德勒心理学。我也只看过这本,没去看阿德勒心理学专业文本。但我认为这里的情绪应该不是理性驱动的结果,原因的寻找也很难当做个道德问题。

作者用的这个情景里面,他的意思是愤怒情绪的表现不是心理上的必然结果和第一反应,而可能是为了掩饰逃避另外更深刻情感的工具。比如可能他平常自卑且有劣等感,那么这里的愤怒就会是他显示道德优越,高于他人的一种工具。并不是说所有的情绪都是其他情绪的结果,但大家会耻于面对作为最根本原因的情感,而去将其他情绪表现出来作为工具。所以这里表现出的愤怒成了结果,而原因的话作者是交到了人自己手里,你可以面对或逃避那份根本的情感。PTSD我记得是个很有精神分析历史性的话题,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最新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但如果在这本书阿德勒的语境下的话,那确实像是一种刚才情景的极端表现,无法面对甚至到了退行的症状,对于那种无法面对的恐惧,甚至现在退行都算是一种幸福,但当然这就不是你有没有勇气选择的问题了。至于理性,很难认为在这种过于即时的心理决策中会有理性直接参与的余地,毕竟理性往往是要在足够的时间内,相对冷静下,语言化表达中才能采用的工具。而且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无论从手段还是结果上都往往不够理性。

这里面的逻辑当然还是比较简单的,但说实话我觉得还挺精神分析特色的。这让我想起来了唯乐主义,为了追寻暂时的快乐而逃避,这确实能给心理提供动力产生类似愤怒的情感。但是反过来克服这种动力审视自身的动力又来自哪里呢,真的只是阿德勒所说的勇气?其中的心理主体一直是单独的"我",而没有更加结构化的划分吗?而且这里面的逻辑在后来审视的话就像是简单的结果论,一个玩具模型,如何在临床上真正确认这点,分离原因和结果的情绪,并和其他更复杂的理论形成差距呢?我觉得这可能得回到阿德勒心理学真正的文本里面探究才行,毕竟他都逃出弗洛伊德了,应该会有些新东西的。

至于道德问题,在这样一个心理归因模型里面寻求道德的话,那么它的前提就不够道德,因为充满了原初的冲突和逃避。而且道德毕竟是非自然的历史产物,我觉得对于心理结构的探究采用这样的标准可能还是有点苛责了。

最后其实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其实还是不错的,可能有些不够完备的地方。但能够用对话体一问一答简单地表达一个心理学思想还是很有趣而且有魄力的。因为我所见的最著名的对话体著作是苏格拉底一个一个用问题去反驳别人的思想。而他要去证明一个思想的话,读者忍不住的反问只能给自己咀嚼了。
Piscis Pie-avatar

Piscis Pie

+ by [fs2edit] (undefined)

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心理学社会学这些个“社会科学”这么缺乏常识,你有什么头绪吗?茶
不会就是简单的“想学自然科学又丢掉了原来的理解方式”这种邯郸学步吧,有没有什么别的原因?

样本太小,一个地方的常识不等于另一个地方的常识
BravenKill-avatar

BravenKill

不要被这个段落的标题带偏了,毕竟是翻译过来的
阿德勒的核心观点在于,一切当下的遭遇所遭受的后果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反应。不同心境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对待这样的事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如何内观,如何认识我们情绪的来源,可以更好的让我们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段话后面还举了个例子,一位妈妈在批评孩子时接到了工作电话,会从暴怒状态下主动压制愤怒情绪,以相对平和的状态来进行商务沟通,然而一挂断电话,愤怒的情绪又会马上出现。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我们的情绪是有针对性表达目的的。
. ̫ .-avatar

. ̫ .

阿德勒的主体不是人是先行动后找补的么?
wHyNoenvyy-avatar

wHyNoenvyy

最好别用日常话语去理解这些比较精巧的社科
ゼyranox-avatar

ゼyranox

+ by [术萨勒芬妮] (undefined)

所以问题是我的看的是丐版书?喷

我记得这是日本人写的?不知道记错了没
wHyNoenvyy-avatar

wHyNoenvyy

+ by [fs2edit] (undefined)

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心理学社会学这些个“社会科学”这么缺乏常识,你有什么头绪吗?茶
不会就是简单的“想学自然科学又丢掉了原来的理解方式”这种邯郸学步吧,有没有什么别的原因?

事实上现有的科学范式在心理学几乎是失效的,在面对人类这个多样,混沌,复杂的个体你根本无法用统计学得出普遍规律,医学你还可以通过小鼠果蝇猴子之类一步一步递进,最后到相近人体环境的双盲实验,而面对人类,你连个简单的控制变量都做不到
Artusu-avatar

Artusu

lz的帖子不算阿德勒的漏洞,是可以解释的。

阿德勒可以看作弗洛伊德的镜像。
如果把人的心理按照过去、当下、未来划分,那么弗洛伊德就是认为人是活在过去的,当下的行为模式都被过去的经历决定了。
而阿德勒则认为人活在未来,当下的行为决定于我们未来想成为什么样子。

以楼上举的那个妈妈给老板打电话的例子,按阿德勒解释,就是人的愤怒是可以控制的。虽然妈妈产生愤怒无法控制(过去),但如何面对这份愤怒(未来),是发泄,还是克制,则可以控制。
妈妈出于对工作的依赖,不敢得罪领导,所以她就可以控制愤怒。
进而推广之,其实所有的愤怒、乃至情绪都可以控制,关键是你想不想。
妈妈在孩子面前不控制,只不过懒得控制罢了。
阿德勒并不是要求武断地要求压制情绪,而是告诉我们不要躺平,情绪是可以控制的,普通人要不要控制,应该看情绪如何处理,对自己最有利。

跟弗洛伊德并起来看,我们当然知道阿德勒是片面的,因为人既活在过去、也活在未来。人活在过去的终点,也活在未来的起点。
但阿德勒仍然是一种强者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比弗洛伊德要好得多,它改变的是未来,而未来会逐渐变成当下,过去的却是真正过去了。
Artusu-avatar

Artusu

当代舆论场上还有一个跟阿德勒相关的小话题,很少人注意到。
那就是关于“受害者有罪论”,90%的时候都是被偷换概念了,实际上是把“受害者有因论”当成“受害者有罪论”来批判。

“受害者有害论”属于弗洛伊德式思维,它关注“罪”在谁。弗洛伊德思维,把当下行为,统统归结于过去所遭受的,如此,便解放了当下的自己,当下的自己做出怎样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罪”不在己。

“受害者有因论”属于阿德勒式思维,它关注“因”在谁。只有了解过去的因,才可以改变未来的果。
事实上阿德勒并不关注罪在谁,也不去定义,因为那是过去的东西。

拿经典的劝女孩子晚上别穿暴露,以免被侵犯这话题。当代主流舆论大部分会认为这是“受害者有罪论”,不去批判罪犯,反而来要求受害者。

但很多被批判者,从不认为罪犯无罪,女孩活该。让罪犯坐牢,让女孩保护好自己,二者并不矛盾。(至于不穿暴露,是否会降低被侵犯的概率,则需要实际数据支撑了,不属于逻辑问题)
这只是“受害者有因论”罢了。
Bluestro-avatar

Bluestro

我的粗浅理解是,阿德勒主张,人的情绪化行为(例如发怒)并非是完全随机的或无意义的。 即使看起来未经深思熟虑,这些行为也常常是基于某种内在“目的”的,这种“目的”通常在潜意识层面运作。 由于缺乏意识和对替代手段的思考,这些行为更容易受到过去习惯、经验和早期形成的信念的影响。

基于这种理论的心理治疗,首先是鼓励咨询者发现情绪化行动背后的一致性目的,然后一方面是让咨询者在为了这种目的行动时自我发觉从而可以慢下来,重新考虑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培养一些替代手段,这样在同样的情绪化情境下还能做出不一样的行为。

另外,个人理解里面,阿德勒这种理论对PTSD这种情况是基本上不适用的,只能处理相对正常的心理结构,至少也是正常的部分(这个正常指的是还能反思和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不能武断地假定一个目的,而必须确认这个人的行为模式真的有目的性才能套用这种理论。
!oil reflex-avatar

!oil reflex

+ by [9527陈] (undefined)

事实上现有的科学范式在心理学几乎是失效的,在面对人类这个多样,混沌,复杂的个体你根本无法用统计学得出普遍规律,医学你还可以通过小鼠果蝇猴子之类一步一步递进,最后到相近人体环境的双盲实验,而面对人类,你连个简单的控制变量都做不到
然而现在大众的意识形态基本是被科学实在论所支配的,如果你想要被接受至少得学会伪装成科学

你一个最终要还原于生活的东西跟我说不从生活直接开始思考而是要将其“符合”“科学范式”属实是蚌埠住了偷笑
当然我知道这种东西根本不是最终要成为生活而是成为生活的统治者
还有,别拿海德格尔齐泽克未明子之流的虚无主义决断论来“鄙视”科学实在论
首先人们普遍就没有你们“诠释”出来的这种“存有形而上学迷信”而是有着自身顽固的认知
其次用语言实在论来嘲讽科学实在论不是五十步笑百步而是五千里笑百步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