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febender
2022-01-23T19:33:19+00:00
就怠政,长期不上朝,不批奏折,不见臣子,没他点头,下面无法安排,导致各种岗位的官员缺人现象非常离谱
万历三十二年,司道官缺七十九员,知府缺七十五元员。有一段时间几乎半数的知府衙门没知府你敢信
吏科都给事中,这个岗位很久没安排官员上任,长期空缺。万历三十七年左右,因为这个官空缺,没人给“候凭者”(等待上任的官吏)发凭证,积攒了七八百人,有的家里穷的“候凭者”因为在京师耽搁了太久,活活饿死…
万历三十八年,刑部长期缺掌印官,“狱囚积至千人,莫为问断”
万历四十七年,都察院、大理寺“官与印俱无”,吏部、礼部、兵部的印都被尘土封住了……没官,事也没人办,反正就凑合着
而这只是随便举了几例……
长期废驰的后果是从上到下行政体系的崩溃、崩坏,到了朱由校、朱由检的时候,提上来一批中央官和地方官,但都是没啥管理经验的,更别说治国之能了,也不怪这些官员,刚提上来就面对天下崩坏的局面……也难怪末期的明政权成了一具空壳
出自《实录》和当时大臣的奏折。
万历三十二年,司道官缺七十九员,知府缺七十五元员。有一段时间几乎半数的知府衙门没知府你敢信
吏科都给事中,这个岗位很久没安排官员上任,长期空缺。万历三十七年左右,因为这个官空缺,没人给“候凭者”(等待上任的官吏)发凭证,积攒了七八百人,有的家里穷的“候凭者”因为在京师耽搁了太久,活活饿死…
万历三十八年,刑部长期缺掌印官,“狱囚积至千人,莫为问断”
万历四十七年,都察院、大理寺“官与印俱无”,吏部、礼部、兵部的印都被尘土封住了……没官,事也没人办,反正就凑合着
而这只是随便举了几例……
长期废驰的后果是从上到下行政体系的崩溃、崩坏,到了朱由校、朱由检的时候,提上来一批中央官和地方官,但都是没啥管理经验的,更别说治国之能了,也不怪这些官员,刚提上来就面对天下崩坏的局面……也难怪末期的明政权成了一具空壳
出自《实录》和当时大臣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