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eMohw
2020-03-22T07:15:42+00:00
请问另一个平行世界中国首先发明了计算机,键盘咋设计比较好?
想了半天,觉得这真实一个天大的难题。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29/c4Q5-7hn2KqT1kSg4-c3.jpg[/img]
摆10个标注各种偏旁部首,以及独立字体的键盘?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29/c4Q5-bs27K1lT1kSgt-9o.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29/c4Q5-emyiKmT1kSc8-8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29/c4Q5-g3pK18T1kSgr-b8.jpg[/img]
拼音就不在这里讨论了,毕竟汉语拼音就是把 汉字进行拉丁字母化的方案,而且1957年才由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的。
中文汉字是象形文字,容易理解和上手,但是缺点确实也比较明显:
1,相较于英文字母,汉字不怎么表音,这导致记忆上更困难。
比如英文单词,你可能根据读音你就知道怎么拼了(而且英语还不算那种读音和拼写特别规范的),但汉字则不行。
2,相较于英文字母文字,汉字书写更困难(可能中国人习惯了没怎么觉得)。
像英语德语这些都只有固定的二十几个字母,你会写了,剩下的就只记怎么排列组合了。
而汉字偏旁部首众多,组合方式也是,所以书写更加复杂。
3,印刷非常不方便。
活字印刷术诞生于我国,但这个技术是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
原因很简单,以英文字母为代表只需要26个,而且是一维线性排列的,只要做几十个字母和标点符号的模具,就能够印刷西方文明所有的书籍,活字印刷术在西方完全是如鱼得水。
但是汉字就很难。
古代印刷术只有两种,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术的缺点。
雕版印刷术有很多缺点,刻板废料、保管存放不便、错误难以修改,一板即一页,例如《大藏经》共有1046部,5048卷,历时12年之,共雕版了12万多块。而这,仅仅是九牛一毛。
为了克服雕版印刷的弊端,宋人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里记载了毕昇的这项发明。
活字印刷相对于雕版印刷来说,可提高印书效率,又减轻保管负担,且错误易修正。而这些优点是雕版印刷所无法比拟的。
即便拥有这么多的优点,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这种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
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共著录历代书籍七千七百四十八种,约计不同版本两万部,其中活字印刷只有二百二十部,仅仅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一。
从活字的制造上来说,活字的制作通常分为手工雕刻和以字模铸字两种。
而根据《梦溪笔谈》、《造活字印书法》等相关资料记载。中国古代的泥活字和木活字、铜活字等都为手工雕刻,既费人力又费时间。
古代活字印刷工序繁琐极易出错,造字多为手工雕刻,效率低下,且“第字体不工且多讹谬”,活字印刷技术的欠缺使其难以取代雕版印刷。
从汉字本身的形态来说,汉字体系庞大,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需要制作量数以十万记,且汉字属象形文字,制作工程相当繁复。
汉代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连重复的文字在内,总共10516个,而当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等共约55000余条。
并且,汉字是象形文字,无法像拉丁文字母那样进行自由拼写与组合。
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需要制作量数以十万记这样大的数量,制作工程是相当繁复的。
欧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体系来说,仅需要制作数十种字母、字符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
这种差距使得以汉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要比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低出许多,客观上延缓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
 活字印刷遭到了来自印刷主体——书坊经营者的阻碍,因为它不赚钱。
活字印刷费财费力,福建林春棋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耗去白银二十多万两,到道光二十六年刻成大小楷体铜活字四十多万个。
其间人力物力的投入无法考量,但肯定是无法想象的巨大。
清初宫廷刻的25万枚铜活字,在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一直被束之高阁,到了乾隆年间,又因政府财政困难,被炼铸为铜钱了。
这种劣势一直持续到了近代的电子技术的发展进步,用 电脑排版,激光照排系统 替代了古老的雕版 活字印刷。
想了半天,觉得这真实一个天大的难题。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29/c4Q5-7hn2KqT1kSg4-c3.jpg[/img]
摆10个标注各种偏旁部首,以及独立字体的键盘?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29/c4Q5-bs27K1lT1kSgt-9o.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29/c4Q5-emyiKmT1kSc8-8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29/c4Q5-g3pK18T1kSgr-b8.jpg[/img]
拼音就不在这里讨论了,毕竟汉语拼音就是把 汉字进行拉丁字母化的方案,而且1957年才由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的。
中文汉字是象形文字,容易理解和上手,但是缺点确实也比较明显:
1,相较于英文字母,汉字不怎么表音,这导致记忆上更困难。
比如英文单词,你可能根据读音你就知道怎么拼了(而且英语还不算那种读音和拼写特别规范的),但汉字则不行。
2,相较于英文字母文字,汉字书写更困难(可能中国人习惯了没怎么觉得)。
像英语德语这些都只有固定的二十几个字母,你会写了,剩下的就只记怎么排列组合了。
而汉字偏旁部首众多,组合方式也是,所以书写更加复杂。
3,印刷非常不方便。
活字印刷术诞生于我国,但这个技术是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
原因很简单,以英文字母为代表只需要26个,而且是一维线性排列的,只要做几十个字母和标点符号的模具,就能够印刷西方文明所有的书籍,活字印刷术在西方完全是如鱼得水。
但是汉字就很难。
古代印刷术只有两种,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术的缺点。
雕版印刷术有很多缺点,刻板废料、保管存放不便、错误难以修改,一板即一页,例如《大藏经》共有1046部,5048卷,历时12年之,共雕版了12万多块。而这,仅仅是九牛一毛。
为了克服雕版印刷的弊端,宋人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里记载了毕昇的这项发明。
活字印刷相对于雕版印刷来说,可提高印书效率,又减轻保管负担,且错误易修正。而这些优点是雕版印刷所无法比拟的。
即便拥有这么多的优点,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这种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
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共著录历代书籍七千七百四十八种,约计不同版本两万部,其中活字印刷只有二百二十部,仅仅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一。
从活字的制造上来说,活字的制作通常分为手工雕刻和以字模铸字两种。
而根据《梦溪笔谈》、《造活字印书法》等相关资料记载。中国古代的泥活字和木活字、铜活字等都为手工雕刻,既费人力又费时间。
古代活字印刷工序繁琐极易出错,造字多为手工雕刻,效率低下,且“第字体不工且多讹谬”,活字印刷技术的欠缺使其难以取代雕版印刷。
从汉字本身的形态来说,汉字体系庞大,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需要制作量数以十万记,且汉字属象形文字,制作工程相当繁复。
汉代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连重复的文字在内,总共10516个,而当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等共约55000余条。
并且,汉字是象形文字,无法像拉丁文字母那样进行自由拼写与组合。
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需要制作量数以十万记这样大的数量,制作工程是相当繁复的。
欧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体系来说,仅需要制作数十种字母、字符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
这种差距使得以汉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要比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低出许多,客观上延缓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
 活字印刷遭到了来自印刷主体——书坊经营者的阻碍,因为它不赚钱。
活字印刷费财费力,福建林春棋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耗去白银二十多万两,到道光二十六年刻成大小楷体铜活字四十多万个。
其间人力物力的投入无法考量,但肯定是无法想象的巨大。
清初宫廷刻的25万枚铜活字,在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一直被束之高阁,到了乾隆年间,又因政府财政困难,被炼铸为铜钱了。
这种劣势一直持续到了近代的电子技术的发展进步,用 电脑排版,激光照排系统 替代了古老的雕版 活字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