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1.
2022-01-19T02:35:01+00:00
为了提高文盲率,这是真的吗?新中国把汉字简化是为了提高识字率,简体字是真的比繁体中文实用太多了
[quote][tid=30417836]Topic[/tid] Post by [uid=62947502]wzirui2011[/uid] (2022-01-25 10:35):
为了提高文盲率,这是真的吗?新中国把汉字简化是为了提高识字率,简体字是真的比繁体中文实用太多了[/quote]这个不清楚。
反正在清朝,开私塾是要掉脑袋的。
谁说的你问谁啊。
以前这样的贴还附带一张抖音截图,你这连靶子都不给了?
我觉得繁字体好不好
完全取决于你在不在用
假如今天是大陆用繁体 港台用简体
那双方的说辞肯定调转过来,哪有什么道理。
你从逻辑上说,凭什么某个字体就最好?你非说简体字高效,二简字不是更高效?你说二简字太丑,他觉得简体字一样丑。
我昨天看汉字衍化
甲骨文有些很简便的确是真的,而且更接近本意,汉字有好些传着传着就传错的情况,比如月字旁原本是肉,比如“走”原本是上“夭”下“止”,但是到了汉隶有个由简到繁的过程,然后那本书里面并没有发现汉隶之后有多少变动,最大变动就是简化时期了
或许指的是异体字俗体字被抛弃了,这些字很多事现在简体字的来源,但是繁体字比起俗体字的确在古代是正式场合最常用的
简体字只“帘”字是新造的,其他简体字都历史悠久
康熙字典刻意不收录笔画少的字,也是一种文化禁锢
[quote][pid=584161818,30417836,1]Reply[/pid] Post by [uid=7555240]a65311900[/uid] (2022-01-25 10:45):
事情是真的,原因不一定,[/quote]看看兰亭集序里有多少简化字
[s:ac:哭笑]收录简体是不是又要把残体字的那套说辞搬出来,总之清妖横竖都是错的是吧。
这个跟文言文一个道理,守旧不改变好处是可以长久传承,坏处当然是普通人学习成本增加。康熙字典的修纂官作为知识的既得利益者更看重哪个不言而喻。
简体字最懒政的就是“又”了
又在一般情况下表示手的意思
然后简化的时候又没有任何意义,近代表简化符号
于是连漢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字都能简化成汉
[quote][pid=584159292,30417836,1]Reply[/pid] Post by [uid=1833544]年去岁来[/uid] (2022-01-25 10:37):
这个不清楚。
反正在清朝,开私塾是要掉脑袋的。[/quote]纯扯淡。没有私塾启蒙,科举制度下的人才从哪来?
编纂的时候收集全国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然后选最复杂的一个作为官方写法
就是为了提高文盲率
[quote][pid=584170128,30417836,1]Reply[/pid] Post by [uid=3496926]wwwbbat[/uid] (2022-01-25 11:12):
纯扯淡。没有私塾启蒙,科举制度下的人才从哪来?[/quote]官方指定学塾啊。
谁能读书,官方说了算。
[quote][pid=584170128,30417836,1]Reply[/pid] Post by [uid=3496926]wwwbbat[/uid] (2022-01-25 11:12):
纯扯淡。没有私塾启蒙,科举制度下的人才从哪来?[/quote]清朝文字狱可玩的66的
而且为了不让汉人读书大规模关私塾可是历朝历代最多的
古代一个字有若干写法很正常,因为你又没有一个人教社出版标准教材,大家都是在村里学写字的,教材基本靠教师自己编
[quote][pid=584184049,30417836,1]Reply[/pid] Post by [uid=63177086]北林晨风起[/uid] (2022-01-25 11:56):
古代一个字有若干写法很正常,因为你又没有一个人教社出版标准教材,大家都是在村里学写字的,教材基本靠教师自己编[/quote]《熹平石经》是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因只用了隶书一种书体也叫《一字石经》再者是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开始刻,故称《熹平石经》共有46座,20余万字,由当时书法第一的蔡邕用朱砂笔以隶书在碑石上写好经文,最后工匠依文镌刻。这项工程到光和六年(183)完成,历时近九年,,全部碑文刻有: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种典籍 ,堪称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教科书”
汉朝起就有官方的教科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