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ll bloom
2020-04-03T12:01:21+00:00
四月了,纽约的春天真的来了。这是一年中最令人心动的季节,我知道这时若是走在傍晚的街道上,会路过街边餐厅坐满了客人的露天座位,光彩照人的都市男女面前的高脚杯里,盛着琥珀色或者柠檬黄的酒精,转角处拉小提琴的街头艺人在自我陶醉,放学后的年轻人聚集在广场上无所事事,连迎面而来的风都充满了微醺的荷尔蒙气味。
能够从回忆里得到一点安慰的是,我真的在那个城市度过了无与伦比的时光,那是值得放弃我曾经的所有去换来的生活,我为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现在才难过得无以复加。纽约不仅仅是世界的中心,还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它的沦陷,意味着我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从此要魂不守舍。
可是,有什么比失去纽约,更能说明我已经失去了全世界呢。
我们单身、远离父母和亲人、远离自己日常生活的城市和社群、又处于学习和工作间的过渡期,没有一个稳定身份,甚至不知道几个月过去后还能不能合法留在美国。我们离中国社会的物理距离太远,离美国社会的心理距离也太远,在中美加剧对立的氛围里,更容易承受双方转嫁的压力,这导致无论在哪个层面上,我们的能动性都难以发挥。
而这很可能不是暂时的,瘟疫促进的是体制、权威和服从者们的胜利,曾经那个崇尚自由和冒险精神的时代,就要结束了。
也许,我们这样的人会变成那个时代的遗产,像火种一样散落出去,或是在无人的旷野中熄灭,或是找到一小块避风处,偷偷燃烧着。
好想再次走在纽约的街道上,对所有错过的人说对不起。
我可能应该停止回忆新冠之前的日子,人在猛然失去常态之后,会长时间执着于重建常态,但可能开始接受新的常态的时候,生活才会往前走。
洁平讲到了08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她还是个记者,多次前往震中一线做采访。她提到了豆腐渣工程、坍塌甚至粉粹的教学楼、展开公民调查行动的谭作人、艾未未的艺术作品、胡慧珊纪念馆、被迫高龄生育的失独家庭、官方从未公布的遇难学生名单……
很多事我还记得很清楚,因为我家就在四川,而且父母曾在建筑规划领域工作,所以关于豆腐渣工程的问题,我可能比身边的同龄人都听闻得多。但直播间里有很多00后的小孩,十七八岁的,会表示“没有听说过。”
历史啊。当年汶川地震死亡超过八万人,其中八千以上是学生,他们通常有两个父母,四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以这是个多么庞大的创伤群体。但没过多久,局面就控制了下来,他们也在公众视线里销声匿迹。当年官方操弄舆情的套路,不过拿出来重复使用,却可以洗一代一代的人。
可是,如果只把这出戏码归咎于官方的领舞,是不是也忽略了民间心甘情愿的配合呢。在国内疫情平复下去的时候,我和朋友讨论时说,一旦解封之日到来,生活恢复正常,人们就会加速遗忘之前的遭遇,因为普通人很难一直承受痛苦,而且越是痛苦,越倾向于主动回避,遗忘得就越快。
遗忘痛苦是人之常情,但是在书写历史的议题上,权力才是导演,体制才是舞台。当追忆不再和追责相关,铭记也无法改变现状,灾难给我们带来的悲情体验,就变成了一种消费品,在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加工下,变成了全体中国人的消费品,供我们在一次次自我舔惜和众志成城的仪式中,构建集体记忆和家国情怀——它们是美丽的。
这种记忆和情怀,是不是和百年国耻教育一脉相承呢,否则为什么我们会沉醉于“多难兴邦”的寓言?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一系列叙事,缘因这灾难叙事已经和灾难本身相辅相成。这个饱受苦难的民族,它在历史上承受过的屈辱和打击都太沉重了,正因为巨大的创伤无法修复,且一遍遍被叙事所强化,才会促成某些根深蒂固的,整体国民性的道德损伤:自卑自负、自怜自艾、互相斗争、绑架和剥夺,极端在意他人看法,不合意就疯狂反击。
所以不要那么自信地说:“永不忘记。”不忘记不仅仅是指传承,它的核心是背叛——为了夺回主权的背叛。它意味着,我们的记忆将不再和集体合流,从而我们的身份也是。
FROM:米米亚娜
能够从回忆里得到一点安慰的是,我真的在那个城市度过了无与伦比的时光,那是值得放弃我曾经的所有去换来的生活,我为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现在才难过得无以复加。纽约不仅仅是世界的中心,还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它的沦陷,意味着我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从此要魂不守舍。
可是,有什么比失去纽约,更能说明我已经失去了全世界呢。
我们单身、远离父母和亲人、远离自己日常生活的城市和社群、又处于学习和工作间的过渡期,没有一个稳定身份,甚至不知道几个月过去后还能不能合法留在美国。我们离中国社会的物理距离太远,离美国社会的心理距离也太远,在中美加剧对立的氛围里,更容易承受双方转嫁的压力,这导致无论在哪个层面上,我们的能动性都难以发挥。
而这很可能不是暂时的,瘟疫促进的是体制、权威和服从者们的胜利,曾经那个崇尚自由和冒险精神的时代,就要结束了。
也许,我们这样的人会变成那个时代的遗产,像火种一样散落出去,或是在无人的旷野中熄灭,或是找到一小块避风处,偷偷燃烧着。
好想再次走在纽约的街道上,对所有错过的人说对不起。
我可能应该停止回忆新冠之前的日子,人在猛然失去常态之后,会长时间执着于重建常态,但可能开始接受新的常态的时候,生活才会往前走。
洁平讲到了08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她还是个记者,多次前往震中一线做采访。她提到了豆腐渣工程、坍塌甚至粉粹的教学楼、展开公民调查行动的谭作人、艾未未的艺术作品、胡慧珊纪念馆、被迫高龄生育的失独家庭、官方从未公布的遇难学生名单……
很多事我还记得很清楚,因为我家就在四川,而且父母曾在建筑规划领域工作,所以关于豆腐渣工程的问题,我可能比身边的同龄人都听闻得多。但直播间里有很多00后的小孩,十七八岁的,会表示“没有听说过。”
历史啊。当年汶川地震死亡超过八万人,其中八千以上是学生,他们通常有两个父母,四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以这是个多么庞大的创伤群体。但没过多久,局面就控制了下来,他们也在公众视线里销声匿迹。当年官方操弄舆情的套路,不过拿出来重复使用,却可以洗一代一代的人。
可是,如果只把这出戏码归咎于官方的领舞,是不是也忽略了民间心甘情愿的配合呢。在国内疫情平复下去的时候,我和朋友讨论时说,一旦解封之日到来,生活恢复正常,人们就会加速遗忘之前的遭遇,因为普通人很难一直承受痛苦,而且越是痛苦,越倾向于主动回避,遗忘得就越快。
遗忘痛苦是人之常情,但是在书写历史的议题上,权力才是导演,体制才是舞台。当追忆不再和追责相关,铭记也无法改变现状,灾难给我们带来的悲情体验,就变成了一种消费品,在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加工下,变成了全体中国人的消费品,供我们在一次次自我舔惜和众志成城的仪式中,构建集体记忆和家国情怀——它们是美丽的。
这种记忆和情怀,是不是和百年国耻教育一脉相承呢,否则为什么我们会沉醉于“多难兴邦”的寓言?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一系列叙事,缘因这灾难叙事已经和灾难本身相辅相成。这个饱受苦难的民族,它在历史上承受过的屈辱和打击都太沉重了,正因为巨大的创伤无法修复,且一遍遍被叙事所强化,才会促成某些根深蒂固的,整体国民性的道德损伤:自卑自负、自怜自艾、互相斗争、绑架和剥夺,极端在意他人看法,不合意就疯狂反击。
所以不要那么自信地说:“永不忘记。”不忘记不仅仅是指传承,它的核心是背叛——为了夺回主权的背叛。它意味着,我们的记忆将不再和集体合流,从而我们的身份也是。
FROM:米米亚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