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hing You
2021-08-12T05:31:15+00:00
[ur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227370223648836&wfr=spider&for=pc[/url]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迎来其半导体行业的“黄金年代”。日本半导体技术和产能飞速提升,一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芯片供应方。1987年,日本DRAM(动态存储器)产品全球市场份额达约80%,一时风光无两。
由于那时美国对日本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1985年达500多亿美元),包括DRAM在内的大量日本科技产品涌入美国市场,使得美国社会沉浸在对日货既追捧又敌视的复杂情绪里。里根政府反复指责日本窃取知识产权、向美市场倾销商品,迫使日本于1986年签订《日美半导体保证协定》。
彼时的东芝、日立等,作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佼佼者,给美国同行带来巨大压力。1982年,美国政府以产业间谍罪逮捕日立及三菱员工,指控他们涉嫌窃取IBM的技术,而真相是美方通过钓鱼执法打压日本企业。1985年,东芝秘密向苏联出售四台精密机床一事被当事人之一——日本和光公司的熊谷一男揭露,这也成为美国出手收拾东芝的绝佳理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纠集成立一个名为“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机构,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精技术。以此为据,美政府声讨东芝,指其对美国家安全构成威胁。1987年6月,美国通过东芝制裁法案,取消一系列采购合同,并禁止东芝的所有产品向美出口2至5年。
不仅如此,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和机床事业部的两名部长被日本警方逮捕,随后,包括东芝董事长和总经理在内的数名高管辞职。东芝被迫投入1亿日元在美国主流报纸上刊登“谢罪广告”,声誉严重受损。据称,东芝集团内部的许多技术文件,也被美国中情局以调查为由带走。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1987年6月30日。那天,在国会大厦前,面对电视镜头,数名美国议员要求禁止进口东芝产品,他们轮番举起长柄大锤砸向一台东芝牌收音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东芝有“错”在先,美国的大棒却挥得颇为“灵活”。1987年10月,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称,挪威警方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除东芝外,“巴统”其他几个成员国如法国、意大利和西德等的公司,也曾向苏联出售过精密机床等先进军工设备,但这些企业似乎未像东芝那样受到美国的严厉制裁。
其实,“东芝事件”更准确说是“东芝—康士伯事件”,和东芝一起向苏联出口相关产品的还有挪威企业康士伯,但美国将全部精力放在了东芝身上。有日本官员事后回忆:“没有人像要求抵制东芝产品那样,去抵制挪威的康士伯……不仅是因为东芝犯了错,而且因为它是一家日本公司。”
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希尔在其著作《剖析恐惧:美国的“黄祸”政治(1980-1993)》中分析称,美国政治受对日贸易逆差影响甚大,两党都将日本汽车和电子行业崛起视作对付对方的“楔子议题”,“痛击日本”在那时能获得广泛共鸣。或者说,美国制造业在衰落,而政客们很容易将日本指为“罪魁祸首”。
“名义上是惩罚东芝‘违规行为’,实际是打压日本经贸与高科技竞争力,扭转美日经济与技术竞争中美方的不利势头。”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卢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东芝事件”给日本政府及经济界留下一段惨痛经历,时至今日,亲历这段历史的日本人在看到美中贸易战与科技战的现状时,都会有一个相同的感受与说法:美国人一向是这么干的,只是换了不同的对手。
该事件过后,东芝半导体业务持续衰落。这家曾经全球数一数二的芯片巨头,最终在2018年将其芯片业务出售给美国并购公司贝恩资本,黯然退出芯片制造行业。
。
被誉为法国“工业明珠”的阿尔斯通,曾长期在水电设备、核电站建设、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多个重要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世界上每4个灯泡中,就有1个的电力来自阿尔斯通技术”——这句流行一时的话虽已难核真假,但不难看出阿尔斯通强大的实力。
然而,当阿尔斯通逐渐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与美国通用电气产生竞争后,华盛顿将手伸向了它。2013年4月,时任阿尔斯通集团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赴美公务旅行时,在纽约机场被美国警方以涉嫌商业贿赂逮捕。美国方面调查认为,2002年阿尔斯通在印度尼西亚拿项目时有行贿问题。
随后,美司法部门向皮耶鲁齐施压,以“认罪就能很快被释放”等威逼利诱,之后又逮捕了阿尔斯通的几名高管,向他们同样发起“坦白从宽”或“牢底坐穿”的心理攻势。在阿尔斯通方面认罪后,美国以《反海外腐败法》重罚阿尔斯通7.72亿美元,这也是当时美司法部门对外国企业开出的最大一笔罚金。紧接着,通用电气与阿尔斯通达成协议,收购后者的电力设备业务,将这一世界工业巨头“肢解”。
阿尔斯通案是美国司法“长臂管辖”的一个典型例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无论当年打压阿尔斯通,还是现在针对华为,美国对外国企业下手时往往行使其“长臂管辖权”,只要后者与美有丝毫人员或业务关联,它的“法律长臂”就会“明晃晃”地伸过去。
对于美国伸向法国企业的“长臂”,法国人一度没太多感知,一些议员甚至认为没有必要特意去维护“资本家”的利益。或许正因为如此,法国前经济情报官员阿兰·朱耶称,阿尔斯通案“是美国人的一次伟大和巧妙的行动”,“天真的时代已经结束,法国精英们必须觉醒,才能避免丧失我们的经济主权”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迎来其半导体行业的“黄金年代”。日本半导体技术和产能飞速提升,一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芯片供应方。1987年,日本DRAM(动态存储器)产品全球市场份额达约80%,一时风光无两。
由于那时美国对日本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1985年达500多亿美元),包括DRAM在内的大量日本科技产品涌入美国市场,使得美国社会沉浸在对日货既追捧又敌视的复杂情绪里。里根政府反复指责日本窃取知识产权、向美市场倾销商品,迫使日本于1986年签订《日美半导体保证协定》。
彼时的东芝、日立等,作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佼佼者,给美国同行带来巨大压力。1982年,美国政府以产业间谍罪逮捕日立及三菱员工,指控他们涉嫌窃取IBM的技术,而真相是美方通过钓鱼执法打压日本企业。1985年,东芝秘密向苏联出售四台精密机床一事被当事人之一——日本和光公司的熊谷一男揭露,这也成为美国出手收拾东芝的绝佳理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纠集成立一个名为“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机构,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精技术。以此为据,美政府声讨东芝,指其对美国家安全构成威胁。1987年6月,美国通过东芝制裁法案,取消一系列采购合同,并禁止东芝的所有产品向美出口2至5年。
不仅如此,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和机床事业部的两名部长被日本警方逮捕,随后,包括东芝董事长和总经理在内的数名高管辞职。东芝被迫投入1亿日元在美国主流报纸上刊登“谢罪广告”,声誉严重受损。据称,东芝集团内部的许多技术文件,也被美国中情局以调查为由带走。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1987年6月30日。那天,在国会大厦前,面对电视镜头,数名美国议员要求禁止进口东芝产品,他们轮番举起长柄大锤砸向一台东芝牌收音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东芝有“错”在先,美国的大棒却挥得颇为“灵活”。1987年10月,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称,挪威警方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除东芝外,“巴统”其他几个成员国如法国、意大利和西德等的公司,也曾向苏联出售过精密机床等先进军工设备,但这些企业似乎未像东芝那样受到美国的严厉制裁。
其实,“东芝事件”更准确说是“东芝—康士伯事件”,和东芝一起向苏联出口相关产品的还有挪威企业康士伯,但美国将全部精力放在了东芝身上。有日本官员事后回忆:“没有人像要求抵制东芝产品那样,去抵制挪威的康士伯……不仅是因为东芝犯了错,而且因为它是一家日本公司。”
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希尔在其著作《剖析恐惧:美国的“黄祸”政治(1980-1993)》中分析称,美国政治受对日贸易逆差影响甚大,两党都将日本汽车和电子行业崛起视作对付对方的“楔子议题”,“痛击日本”在那时能获得广泛共鸣。或者说,美国制造业在衰落,而政客们很容易将日本指为“罪魁祸首”。
“名义上是惩罚东芝‘违规行为’,实际是打压日本经贸与高科技竞争力,扭转美日经济与技术竞争中美方的不利势头。”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卢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东芝事件”给日本政府及经济界留下一段惨痛经历,时至今日,亲历这段历史的日本人在看到美中贸易战与科技战的现状时,都会有一个相同的感受与说法:美国人一向是这么干的,只是换了不同的对手。
该事件过后,东芝半导体业务持续衰落。这家曾经全球数一数二的芯片巨头,最终在2018年将其芯片业务出售给美国并购公司贝恩资本,黯然退出芯片制造行业。
。
被誉为法国“工业明珠”的阿尔斯通,曾长期在水电设备、核电站建设、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多个重要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世界上每4个灯泡中,就有1个的电力来自阿尔斯通技术”——这句流行一时的话虽已难核真假,但不难看出阿尔斯通强大的实力。
然而,当阿尔斯通逐渐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与美国通用电气产生竞争后,华盛顿将手伸向了它。2013年4月,时任阿尔斯通集团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赴美公务旅行时,在纽约机场被美国警方以涉嫌商业贿赂逮捕。美国方面调查认为,2002年阿尔斯通在印度尼西亚拿项目时有行贿问题。
随后,美司法部门向皮耶鲁齐施压,以“认罪就能很快被释放”等威逼利诱,之后又逮捕了阿尔斯通的几名高管,向他们同样发起“坦白从宽”或“牢底坐穿”的心理攻势。在阿尔斯通方面认罪后,美国以《反海外腐败法》重罚阿尔斯通7.72亿美元,这也是当时美司法部门对外国企业开出的最大一笔罚金。紧接着,通用电气与阿尔斯通达成协议,收购后者的电力设备业务,将这一世界工业巨头“肢解”。
阿尔斯通案是美国司法“长臂管辖”的一个典型例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无论当年打压阿尔斯通,还是现在针对华为,美国对外国企业下手时往往行使其“长臂管辖权”,只要后者与美有丝毫人员或业务关联,它的“法律长臂”就会“明晃晃”地伸过去。
对于美国伸向法国企业的“长臂”,法国人一度没太多感知,一些议员甚至认为没有必要特意去维护“资本家”的利益。或许正因为如此,法国前经济情报官员阿兰·朱耶称,阿尔斯通案“是美国人的一次伟大和巧妙的行动”,“天真的时代已经结束,法国精英们必须觉醒,才能避免丧失我们的经济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