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gin10
2021-09-23T00:49:25+00:00
瞎扯一下,没什么逻辑
在某华五读研二
据我熟悉的和观察了解到的同学院一百来个老师中,有科研水平的老师不超过5个。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大牛教授和院士一般是大老板的角色,接项目,让学生做,他们自己本人已丧失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还在(能提点子)。
别期望老师能对你有什么帮助,老师说的常常是错的,而且老师和学生不是单纯师生关系,而是利益关系雇佣关系。
研究生博士生就是一个需要自己去探索的阶段,不能靠人教,越教视野会越窄。尤其是博士,有个控制欲强的老师简直是灾难。
科研成果的产出最主要靠博士(我们领域的奠基人,唯一的神的改变世界的成果也是在他博士期间发表的),因为他们是心无旁骛在搞科研的,他们需要出路,去大厂看论文,找教职更看论文。
其次是大牛研究生,读研后发现不管高考还是本科的考试屁都不是(本科我也是985,保研本校),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多数人通过考核。人在能力上差距最小的就是考试,因为只要是考试都是能应试的。
科研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科研是在水,但同样研二,有人一年能水出3篇顶会,有人毕业都困难。这种现实有时会让人很无能为力,能走到这一步,大家都不想当废物,一开始都是有志向的,但努力的同时却和其他人差距越拉越大,只能承认自己能力不行了。
优秀的人不管哪方面都优秀,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做到最好,有那么一些人,不仅考试成绩好(均分90+),科研做的好(一年3-4篇论文),社会工作做得好,表达好,组织能力强,演讲能力强,领导能力强,家境还好,长得也好看,情商高(个人认为,这部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东西(学到啥根本没用,世界的变化太快了,我们现在所学的课,在那些教授上学的时候都还不存在),而是整体境界的提高。
有些事情你不经历之前你是不会相信的,有些事情从来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做的有问题,这就是三观差异。
人的认知是有差异的,而上学可能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尊重差异,兼收并蓄吧。
在某华五读研二
据我熟悉的和观察了解到的同学院一百来个老师中,有科研水平的老师不超过5个。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大牛教授和院士一般是大老板的角色,接项目,让学生做,他们自己本人已丧失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还在(能提点子)。
别期望老师能对你有什么帮助,老师说的常常是错的,而且老师和学生不是单纯师生关系,而是利益关系雇佣关系。
研究生博士生就是一个需要自己去探索的阶段,不能靠人教,越教视野会越窄。尤其是博士,有个控制欲强的老师简直是灾难。
科研成果的产出最主要靠博士(我们领域的奠基人,唯一的神的改变世界的成果也是在他博士期间发表的),因为他们是心无旁骛在搞科研的,他们需要出路,去大厂看论文,找教职更看论文。
其次是大牛研究生,读研后发现不管高考还是本科的考试屁都不是(本科我也是985,保研本校),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多数人通过考核。人在能力上差距最小的就是考试,因为只要是考试都是能应试的。
科研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科研是在水,但同样研二,有人一年能水出3篇顶会,有人毕业都困难。这种现实有时会让人很无能为力,能走到这一步,大家都不想当废物,一开始都是有志向的,但努力的同时却和其他人差距越拉越大,只能承认自己能力不行了。
优秀的人不管哪方面都优秀,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做到最好,有那么一些人,不仅考试成绩好(均分90+),科研做的好(一年3-4篇论文),社会工作做得好,表达好,组织能力强,演讲能力强,领导能力强,家境还好,长得也好看,情商高(个人认为,这部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东西(学到啥根本没用,世界的变化太快了,我们现在所学的课,在那些教授上学的时候都还不存在),而是整体境界的提高。
有些事情你不经历之前你是不会相信的,有些事情从来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做的有问题,这就是三观差异。
人的认知是有差异的,而上学可能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尊重差异,兼收并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