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vZinexa
2020-06-06T20:08:03+00:00
[url]https://ngabbs.com/read.php?tid=22188574[/url]
看了这个帖子,有感而发。
冲水快,不匿了。
我其实不怎么和父母聊他们工作的事情,这个帖子更多只是当年的我,一个小孩子管中窥豹的故事。
因我外祖工作缘故,我母亲自小便随家人移居广州。家中兄弟姐妹共三人,日子也只能说是过得紧巴巴。我从小学习还可以,她偶尔会自豪地说道当年她可是考上六中的人——然而家境缘故,她选择去了师范职中,想着赶快出来挣钱。在职中里她也是那个最勤奋上进的学生,拿到了她们学校一届寥寥无几去广州大学进修的名额。读完夜校后,她留在了原来的那所职中里当老师。
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和一切作文书里的“教师母亲”别无二致。一样的扛着一袋袋作业回家批改,一样的起早贪黑,一样的在假期里在那新的教材上批批画画准备教案。所不同的,可能是时不时和我哀叹她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该怎么办——去当sales吗,去当苦力吗,又怎么能长久。
起早,有多早呢,我自小就随母亲一起在清晨六点出门,她送我到校门后再坐地铁上班。南国如广州,六点的天空也是晦暗不开的。小小的我便拎着书包,扒着校门口小卖部的椅子眼巴巴地等开门。
贪黑,倒也不算太黑。只不过我总是全校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小朋友。和清晨的时候一样,扒着校门保安亭等妈妈的身影。她来得晚的时候,都是因为要监考,要看学生自习,要去家访。回到家了也无暇管我功课。好在她从小培养我自立,我便自己写自己改,末了让她签字。小学语文听写作业,她也没什么时间帮我念,全靠我自己用录音机录下字词,自己给自己放来完成。
父亲,父亲是土木工程师,一年到头见不到几面;托管,我未足岁时就被丢到托儿所,谁想托儿所给小孩吃过期食物,大病一场后免疫力下降,三不五时发烧胃痛拉肚子,她绝不放心再把我托付给别人。
我确实是她一大负担。不分昼夜突发的高烧胃病,连累她一天工作后还要连夜带我去医院排队看病。她极其有责任心,又不愿麻烦别人代课,常常清晨将看好病的我送回家,就又马不停蹄地继续去学校上课。
她实在是个坚毅的人,怀孕时哪怕是大月份还日日骑车过广州大桥上下班。然而她的精神世界却是纤细敏感的。一日逛街,突然拉着我到路一边,让我代她给一个路边弹唱的中学生五十元。后来我们转弯走在另一条路时她才说那是她学校学生,怕学生见了自尊受伤。她被学生气到时也会说他们不上进如何如何,但气完后又马上与我说那些学生也是没办法,家庭破碎,经济贫穷,甚至还有精神病,“那么可怜,又不是他们的错。”我小学时因为看小说哭了,不好意思承认,彼时正好汶川国难,她问我,是不是在为地震的罹难者们难过。心思纤细如此。
她能做的,也只有尽力去拉那些还愿意学的学生。
职中老师也有引以为豪的弟子。她提起过某届某女生特别上进,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学习也好。后来历经改革,也可能和义务教育不断推广有关,职中学生不断减少,学校不断合并,生源也越来越差。愿意学的人也越来越少。她摇头叹气,毕竟现在稍微有点心的都能去高中,沦落到职中的能是些什么呢。加上编制缩减,她职中里许多老友只能离开,去别的小学另觅职位。唯一略感安慰的,是她马上就要退休,再也不用管这些令人头疼的学生了。
因为她一直勤勉认真的样子,我上大学前从来不觉得职中老师有什么不好的,一直觉得和普通小学中学的老师一样。别人问起,也很自豪地答道:是老师,教会计的。后来上了大学,某同学声调怪异了一瞬:职中啊。我才如梦初醒,原来职中老师和一般学校老师,在人们眼里差别是那么大。
也是,毕竟重点学校里的老师是被好学孩子们的家长巴结的存在;而职中里的老师,连要家访都找不到家长,所见的只有这座光鲜城市下污水横流的底层。
我本科后来的那几年里不再提起母亲的职业。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最好的大学里,随处都是教授们的官员们的商人们的子女们。他们的生活里永远不会有烂泥一样自甘堕落,或者更准确地说,向上爬都不知道向哪爬的同龄人。但毕业后,我更多的接触了社会,像我母亲说的,多的是人身不由己,不得不滑落。对他们伸出手的她岂不是最值得我钦佩的人。
Aren’t ordinary people adorable?从来无佛救人,只有凡人依偎着自救。踩着高跷的人在云端见不到污水横流的现实,云下的人怜悯地看向水中挣扎的人,递出一只力所能及的手罢了。
编辑
深夜里想起家人总是思绪纷纷。但是这么多的话我始终无法当面和她讲。
我总觉得她看着我会产生一种自怜的情绪。我高中省赛拿一等奖的时候——其实她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大概是觉得全省一等很厉害吧——又提起她还在中学时,老师常常夸她题做得又快又对。学业上我从来自立更生,连补习班都没去过,却能一路名校,到现在硕士在欧陆名校读书。出国前她突然说到从来没有想到我会走这么远。寂静无人的夜里,想到她时我会突然难过,难过她当年放弃了学业,放弃了她可能有的、我现在有的五光十色的校园生活——然而,然而,这岂不就是生活本身。她凝视着我的成长,我也在回望着她的一生,揣测着或许是她的同理心让她无法放弃那些学生。
看了这个帖子,有感而发。
冲水快,不匿了。
我其实不怎么和父母聊他们工作的事情,这个帖子更多只是当年的我,一个小孩子管中窥豹的故事。
因我外祖工作缘故,我母亲自小便随家人移居广州。家中兄弟姐妹共三人,日子也只能说是过得紧巴巴。我从小学习还可以,她偶尔会自豪地说道当年她可是考上六中的人——然而家境缘故,她选择去了师范职中,想着赶快出来挣钱。在职中里她也是那个最勤奋上进的学生,拿到了她们学校一届寥寥无几去广州大学进修的名额。读完夜校后,她留在了原来的那所职中里当老师。
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和一切作文书里的“教师母亲”别无二致。一样的扛着一袋袋作业回家批改,一样的起早贪黑,一样的在假期里在那新的教材上批批画画准备教案。所不同的,可能是时不时和我哀叹她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该怎么办——去当sales吗,去当苦力吗,又怎么能长久。
起早,有多早呢,我自小就随母亲一起在清晨六点出门,她送我到校门后再坐地铁上班。南国如广州,六点的天空也是晦暗不开的。小小的我便拎着书包,扒着校门口小卖部的椅子眼巴巴地等开门。
贪黑,倒也不算太黑。只不过我总是全校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小朋友。和清晨的时候一样,扒着校门保安亭等妈妈的身影。她来得晚的时候,都是因为要监考,要看学生自习,要去家访。回到家了也无暇管我功课。好在她从小培养我自立,我便自己写自己改,末了让她签字。小学语文听写作业,她也没什么时间帮我念,全靠我自己用录音机录下字词,自己给自己放来完成。
父亲,父亲是土木工程师,一年到头见不到几面;托管,我未足岁时就被丢到托儿所,谁想托儿所给小孩吃过期食物,大病一场后免疫力下降,三不五时发烧胃痛拉肚子,她绝不放心再把我托付给别人。
我确实是她一大负担。不分昼夜突发的高烧胃病,连累她一天工作后还要连夜带我去医院排队看病。她极其有责任心,又不愿麻烦别人代课,常常清晨将看好病的我送回家,就又马不停蹄地继续去学校上课。
她实在是个坚毅的人,怀孕时哪怕是大月份还日日骑车过广州大桥上下班。然而她的精神世界却是纤细敏感的。一日逛街,突然拉着我到路一边,让我代她给一个路边弹唱的中学生五十元。后来我们转弯走在另一条路时她才说那是她学校学生,怕学生见了自尊受伤。她被学生气到时也会说他们不上进如何如何,但气完后又马上与我说那些学生也是没办法,家庭破碎,经济贫穷,甚至还有精神病,“那么可怜,又不是他们的错。”我小学时因为看小说哭了,不好意思承认,彼时正好汶川国难,她问我,是不是在为地震的罹难者们难过。心思纤细如此。
她能做的,也只有尽力去拉那些还愿意学的学生。
职中老师也有引以为豪的弟子。她提起过某届某女生特别上进,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学习也好。后来历经改革,也可能和义务教育不断推广有关,职中学生不断减少,学校不断合并,生源也越来越差。愿意学的人也越来越少。她摇头叹气,毕竟现在稍微有点心的都能去高中,沦落到职中的能是些什么呢。加上编制缩减,她职中里许多老友只能离开,去别的小学另觅职位。唯一略感安慰的,是她马上就要退休,再也不用管这些令人头疼的学生了。
因为她一直勤勉认真的样子,我上大学前从来不觉得职中老师有什么不好的,一直觉得和普通小学中学的老师一样。别人问起,也很自豪地答道:是老师,教会计的。后来上了大学,某同学声调怪异了一瞬:职中啊。我才如梦初醒,原来职中老师和一般学校老师,在人们眼里差别是那么大。
也是,毕竟重点学校里的老师是被好学孩子们的家长巴结的存在;而职中里的老师,连要家访都找不到家长,所见的只有这座光鲜城市下污水横流的底层。
我本科后来的那几年里不再提起母亲的职业。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最好的大学里,随处都是教授们的官员们的商人们的子女们。他们的生活里永远不会有烂泥一样自甘堕落,或者更准确地说,向上爬都不知道向哪爬的同龄人。但毕业后,我更多的接触了社会,像我母亲说的,多的是人身不由己,不得不滑落。对他们伸出手的她岂不是最值得我钦佩的人。
Aren’t ordinary people adorable?从来无佛救人,只有凡人依偎着自救。踩着高跷的人在云端见不到污水横流的现实,云下的人怜悯地看向水中挣扎的人,递出一只力所能及的手罢了。
编辑
深夜里想起家人总是思绪纷纷。但是这么多的话我始终无法当面和她讲。
我总觉得她看着我会产生一种自怜的情绪。我高中省赛拿一等奖的时候——其实她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大概是觉得全省一等很厉害吧——又提起她还在中学时,老师常常夸她题做得又快又对。学业上我从来自立更生,连补习班都没去过,却能一路名校,到现在硕士在欧陆名校读书。出国前她突然说到从来没有想到我会走这么远。寂静无人的夜里,想到她时我会突然难过,难过她当年放弃了学业,放弃了她可能有的、我现在有的五光十色的校园生活——然而,然而,这岂不就是生活本身。她凝视着我的成长,我也在回望着她的一生,揣测着或许是她的同理心让她无法放弃那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