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n Tracer
2021-05-19T15:06:06+00:00
长话短说。
一,宋元道教的发展与整合
宋元道教,在上清、灵宝、正一三家的基础上,发展出众多新兴道派,但这些道派其基本底色,还是上清、灵宝、正一三家的改良与革新。
虽然新派和老派之间不免有问题争论,但是宋元道教风气开明,不同道派之间互相学习,著名的道教宗师身兼多家法脉是司空见惯之事。
例如虚靖天师、白玉蟾、萨守坚、吴全节等。
在教务上,各宗派互相交流学习,在政治上,龙虎山获得提点三山符箓的管理资格,有效统合了道教符箓各派的授箓传度活动,各符箓道派的道法交流日益密切,一人身兼多家传承成为常事,原本独立的各个宗派成为三山符箓内流传的各支法脉。
于是产生了大量汇编型的道书,各派内部传承的道法被融合总结成完整体系。
净明派宗师、宁献王朱权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总结为道法近二百阶,每一阶即一部道术。
其中,又罗列《玉虚天书》、《通天宝箓》、《魁罡六锁》、《天髓灵章》等所谓“仙术”一百三十余种,而且将之区分为“仙人所用法”与“术士所用法”两类,此即明代出现三十六天罡法七十二地煞术之最初源头。
明本正统道藏的刊行,又将记载有缩地法、入洞天法、驾龙乘鹤乘风上天入地入水入石法、画地为江为众山法、作葫芦器盛天地六甲七星宫阙隐见法等法术的魏晋道经《太玄金锁流珠引》这类古书重新引入明代人视野。
而这一总结归纳过程,给与明代知识分子更加深入了解道术的机会。
二,明代出版业的繁荣和文艺创作热潮
明中期开始,出版业迎来大繁荣,出版物不再局限于八股文和四书五经,大量“闲书”被刊刻,明代知识分子中不乏涉猎道术的好奇之士。
例如《遵生八笺》的作者高濂,以善于炼丹名世。王世贞,昙阳子飞升事件的总导演。
明代中后期小说,《西游记》、《增补平妖传》、《历代神仙通鉴》、《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湘子全传》等士人编著的小说,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道教理论和方术的深入了解。
三,水浒传与天罡地煞观念的推广
施耐庵作为元末明初人士,对于道教的理解颇为粗糙,但知“五雷天心正法”而已。然而水浒传“忠义堂罡煞聚义”一节,以天罡为贵、地煞为卑的观念,借水浒传的流行,已然深入人心。
四,西游记三十六天罡数变化与七十二地煞数变化
天罡地煞本身在道教方术中,并非极重要之概念,只属于星命丛辰之一种,即今天相命学所谓之神煞、凶星一类,考诸明代水陆画与占卜相命之书,明人所重视的丛辰恶曜,如吊客、丧门、大耗、小耗、将军、黄幡、豹尾、白虎、金神、青羊、乌鸦、太岁、大煞、日游、太阴、鹤神、血刃、七煞等,与今天紫微斗数、四柱算命所用的凶星、神煞并无差别。天罡三十六星、地煞七十二星,除了天机、天贵、天魁、天空、天哭、天伤、天煞(同杀)等,在紫微斗数中还在运用,其余凶星属于存而不用的那种凑数者。
所以,水浒传最大之贡献,就是提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这么一个男团概念,至于团里那一堆星名,其实并不受关注。
西游记在设定七十二地煞数变化和三十六天罡数变化的时候,显然受到了水浒传这组数字的影响,但也仅仅是采用了天罡地煞两组数字,并没有继承天罡贵、地煞卑的概念。
相反,西游记认为地煞数较天罡数为多,所以是地煞数变化强于天罡数变化。
这也是仅有的地煞数高于天罡数的特例。
五,罗贯中著、冯梦龙增补的平妖传,天罡三十六法地煞七十二术的确立
冯梦龙一生出版大量书籍,既是著作等身的畅销书作家,也是无书不读的博物学家。毕竟,这人出版过高考教材,也出版过消遣读物,还出版过生活窍门……
平妖传中描述了近百种法术,几乎囊括了中国古典文学可见的各种法术类型,这些法术在清初出版的《历代神仙通鉴》中被总结为天罡三十六法,地煞七十二术(虽然充满了灌水和凑数)。
平妖传对后来的神魔小说设定,影响力极大,平妖传出版后,后期神魔小说都遵从这一设定。包括以下几点:
一,天罡正法为最上一乘,非天仙不得修成。
二,地煞之术可正可邪,道家称作地煞幻术,佛家称作金刚禅邪法(金刚禅是密教别名的误用)。
三,玄女为掌法之祖,学术法可以不拜三清、如来,不能不拜玄女(这一点甚至被民间法本所普遍继承)。
六,《历代神仙通鉴》与天罡三十六法、地煞七十二术的定稿
《历代神仙通鉴》几乎完全遵从了《平妖传》的设定。
最明显的证据,《平妖传》十二回“据今第十六条为壶天法,壶中之天,非天上之天,此不过遁甲缩地之意。”,《历代神仙通鉴》的地煞七十二术,第十六条即壶天术。
《历代神仙通鉴》法术整理名单,大部分出自《平妖传》,少部分出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咒枣记》和道藏经书。
《历代神仙通鉴》作为小说极其无聊且难看,但不失为中国古代文学幻想素材整理。
部分法术的原始出处
斡旋造化:道法会元,谓雷法能通造化权柄,阴阳二气以运枢机,故召雷降雨、驱神捉鬼、消灾延寿无所不能。
颠倒阴阳:王重阳丹诀,谓坎离水火、日魂月魄、婴儿姹女,无非阴阳二气,颠倒相生,才得仙道。
移星换斗:酉阳杂俎,一行和尚藏起北斗七星事。三国演义,诸葛亮临死镇住本命将星,不令下落事。
回天返日:淮南子,鲁公挥戈,落日为之返回中天。《鬼谷子天髓灵文》有混天法,类似。
呼风唤雨:道法会元,记有求雨、呼风、祈晴、祷雪、消雹诸家雷法一百余种。
震山撼地:水经注,巨灵神撼华山事,华阳国志,五丁力士捉蛇撼地,开通蜀道事。
驾雾腾云:文多不载,举例说明西游记,水浒传、说岳全传,皆有术士踏帕子化云而飞,玉虚天书、天髓灵文、通天宝箓、敦煌文本等,有足下生云法、驱云法、驭云法、乘云符等。
划江成陆:文多不载,举例说明平妖传
纵地金光:封神演义,元始天尊赐十二仙遁法事。
翻江搅海:封神演义,哪吒闹海事。
指地成钢:封神演义,惧留孙捉土行孙事。
五行大遁:封神演义,申公豹谓姜子牙五行之术,移山填海之用。
六甲奇门:三国演义,奇门遁甲等术,甚为古老,为先秦兵家兵阴阳,其方位吉凶之说、孤虚风角占法,渐入道门,乃有五行八卦藏形之术、六甲六丁呼神之法、二十八宿演禽之阵。三国演义有诸葛亮以六甲之术吓阻司马懿之情节,尚有先秦兵家以兵阴阳之术动摇军心之遗风。
逆知未来:封神演义,预知未来是所有神话中预言、占卜的总称,文多不载。
鞭山移石:三齐要略,秦始皇时神人以鞭驱山石
起死回生:云笈七签,太上老君以神符点化枯骨返生事
飞身托迹:隐地八术经,谓飞遁八方,出有入无等事
九息服气:胎息论等,谓服气导引、胎息成道之术,详见《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
导出元阳:房、術、秘、訣等书,所谓采补事
降龙伏虎:天师世家、高僧传等,谓张道陵天师降服白虎神、如来以禅定降伏毒龙等事,降龙伏虎遂成鼓吹仙佛神通之标配。又可作内丹法降龙伏虎,调和阴阳解。
补天浴日:淮南子,用女娲补天、羲和浴日典
推山填海:淮南子,谓淮南八公之神通。
指石成金:淮南万毕术,举例平妖传,点金术为人类追求财富之终极梦想,仙人点石即成金,术士需用丹药黄白术点化。
正立无影:云笈七签,谓修日月之道成仙者,于日中无影,如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
胎化易形:神仙传,谓圣胎养就,产出元婴,重造庐舍
大小如意:文多不载,举例西游记
花开顷刻:酉阳杂俎,韩湘子能开顷刻花、造逡巡酒事。
隔垣洞见:文多不载,举例西游记车迟国隔板猜物。
回风返火:文多不载,举例水浒传,宋江以回风返火法使高廉妖术倒卷而回,《魁罡六锁秘法》有回风法二种,近似。
掌握五雷:文多不载,即五雷法,为宋元以来道教法术最大宗,传世有数百种。
潜渊缩地:后汉书,举例平妖传,费长房有缩地术,《太玄金锁流珠引》有禹步法,步天星则飞诸天,步九州则缩地脉,步五岳则洞天福地任意往来。
飞沙走石:文多不载,水浒传、三国演义、平妖传等,皆有飞石如雨之妖术
挟山超海:出于孟子,举例西游记,孙行者平顶山扛三山事。
撒豆成兵:文多不载,举例平妖传
钉头七箭:封神演义,陆压咒杀赵公明事。
地煞七十二术见于平妖传部分
请仙(平妖传十五回)、嫁梦(平妖传十四回)、续头(平妖传二十九回)、定身(平妖传三十九回)、祈晴(平妖传十七回)、祷雨(平妖传十七回)、掩日(以扇化云遮日,平妖传十七回)通幽(平妖传二十四回)、驱神(平妖传十三回)、借风(平妖传三十一回)、布雾(平妖传第二回)、坐火(平妖传三十回)、入水(平妖传十七回)、御风(平妖传十三回)、吐焰(平妖传二十八回)、壶天(平妖传十三回)、杖解(平妖传二十回)、分身(平妖传三十回)、隐形(平妖传二十三回)、追魂(平妖传十五回)、摄魄(平妖传十三回)、招云(平妖传十七回)、取月(平妖传二十六回)、搬运(平妖传十七回)、支离(平妖传二十九回)、寄杖(平妖传二十一回)、剑术(平妖传第一回)、假形(平妖传十七回)、喷化(平妖传二十回)、指化(平妖传十七回)、移景(平妖传十八回)、招来(平妖传十七回)、迩去(平妖传十七回)、聚兽(平妖传三十四回)、开壁(二十回)、跃岩(平妖传三十七回)、喝水(平妖传二十八回)、医药(平妖传三十回)、魇祷(平妖传三十九回)
七,天罡地煞法内容上的重复性,与流传过程中的讹错
天罡法撒豆成兵:与地煞术指化、喷化,三者皆重合,指化和喷化的区别,只在于喷化多了一条对施法对象喷水的程序,可参考平妖传之变钱法,即是典型的喷化术。
天罡法钉头七箭:与地煞术魇祷重合,即平妖传所谓“乌龙斩将法”,谓炼成一口神刀,将敌将姓名斩去,则敌将断头,将敌军兵册斩去,则敌军全军覆灭。
天罡法潜渊缩地:与地煞术壶天重合,皆典出费长房从壶公学道事,可参考《太玄金锁流珠引》。
天罡法掌握五雷:与天罡法呼风唤雨、地煞术通幽、驱神、借风、布雾、祈晴、祷雨、掩日、招云、暴日、禳灾、解厄等重合,大抵五雷法是个筐,能装的东西太多了。
地煞术请仙与追魂、摄魄三者重合,皆为招鬼法。
地煞术尸解与寄杖、杖解重合,皆从道教尸解法而出。
地煞术招来、迩去、搬运,即今日魔术之三仙归洞之类,将一搬运法,拆解成招来、迩去、搬运三种,是典型网文凑字手法。
地煞术吐焰、吞刀、坐火、移景、续头、萌头、聚兽、调禽,本意皆指汉唐幻术戏法,今日之大变活人的魔术,全是马戏团的勾当。
符水、医药,皆古代医学传统,识地、知时,无非风水算命术士的饭辙。
导引、服食、辟谷、煮石,皆道教养生法,将服食法细分成服食草木的服食法和服食金石的煮石法,已觉凑字的窘相,导引、辟谷是常见的道教养生术,也冠以地煞七十二术名头,可见《历代神仙通鉴》灌水之心,昭然若揭。
地煞术卧雪,指仙人冬日不觉寒,卧雪中不害病,如全真七子之一王处一,赤脚雪中嚼梅花。天罡法立正无影、胎化易形、游神御气,无非指仙人得道后的特异情形,也被《历代神仙通鉴》拿来凑数。
地煞术暴日,其实就是古代求雨术之一,将求雨之巫放在烈日下暴晒,三国演义孙策逼于吉求雨一节,就是暴日求雨的典型。
天罡法九息服气和导出元阳,前者是胎息法修成呼吸绵长的特征,后者是男女黄赤度气修炼中使对方内气失守的下作手段,也被鼓吹成天罡法、神仙妙术,真令人无话可讲。
弄丸术,即小丑常见的连环丢小球把戏,然而丢小球叫弄丸,丢短剑就叫飞剑,此即汉人形容安息、大食艺人表演的飞剑弄丸。只因剑在道教升格为重要法器,遂有大量炼剑、飞剑之文献,故弄丸也被提升,成为剑仙传说中与剑器齐名的剑丸之术。今人不学无术,以为弄丸术是金丹大道,直令方家笑倒。
八,题外话
今天对天罡地煞一百零八法的解读,最初来自于对岸的神棍,通过网络流传开来。
但天罡三十六法、地煞七十二术的《历代神仙通鉴》版本,本身就有大量错漏、讹误,加上别有用心的解读,那就更加偏离本意。
然而,这类解读,要么是为了传教,要么是为了卖符咒、神像或者收获信徒,往往有言过其实、二次创作掺杂其中。网络作家,不加拣选,误用其说,那笑话就免不了了。
一,宋元道教的发展与整合
宋元道教,在上清、灵宝、正一三家的基础上,发展出众多新兴道派,但这些道派其基本底色,还是上清、灵宝、正一三家的改良与革新。
虽然新派和老派之间不免有问题争论,但是宋元道教风气开明,不同道派之间互相学习,著名的道教宗师身兼多家法脉是司空见惯之事。
例如虚靖天师、白玉蟾、萨守坚、吴全节等。
在教务上,各宗派互相交流学习,在政治上,龙虎山获得提点三山符箓的管理资格,有效统合了道教符箓各派的授箓传度活动,各符箓道派的道法交流日益密切,一人身兼多家传承成为常事,原本独立的各个宗派成为三山符箓内流传的各支法脉。
于是产生了大量汇编型的道书,各派内部传承的道法被融合总结成完整体系。
净明派宗师、宁献王朱权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总结为道法近二百阶,每一阶即一部道术。
其中,又罗列《玉虚天书》、《通天宝箓》、《魁罡六锁》、《天髓灵章》等所谓“仙术”一百三十余种,而且将之区分为“仙人所用法”与“术士所用法”两类,此即明代出现三十六天罡法七十二地煞术之最初源头。
明本正统道藏的刊行,又将记载有缩地法、入洞天法、驾龙乘鹤乘风上天入地入水入石法、画地为江为众山法、作葫芦器盛天地六甲七星宫阙隐见法等法术的魏晋道经《太玄金锁流珠引》这类古书重新引入明代人视野。
而这一总结归纳过程,给与明代知识分子更加深入了解道术的机会。
二,明代出版业的繁荣和文艺创作热潮
明中期开始,出版业迎来大繁荣,出版物不再局限于八股文和四书五经,大量“闲书”被刊刻,明代知识分子中不乏涉猎道术的好奇之士。
例如《遵生八笺》的作者高濂,以善于炼丹名世。王世贞,昙阳子飞升事件的总导演。
明代中后期小说,《西游记》、《增补平妖传》、《历代神仙通鉴》、《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湘子全传》等士人编著的小说,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道教理论和方术的深入了解。
三,水浒传与天罡地煞观念的推广
施耐庵作为元末明初人士,对于道教的理解颇为粗糙,但知“五雷天心正法”而已。然而水浒传“忠义堂罡煞聚义”一节,以天罡为贵、地煞为卑的观念,借水浒传的流行,已然深入人心。
四,西游记三十六天罡数变化与七十二地煞数变化
天罡地煞本身在道教方术中,并非极重要之概念,只属于星命丛辰之一种,即今天相命学所谓之神煞、凶星一类,考诸明代水陆画与占卜相命之书,明人所重视的丛辰恶曜,如吊客、丧门、大耗、小耗、将军、黄幡、豹尾、白虎、金神、青羊、乌鸦、太岁、大煞、日游、太阴、鹤神、血刃、七煞等,与今天紫微斗数、四柱算命所用的凶星、神煞并无差别。天罡三十六星、地煞七十二星,除了天机、天贵、天魁、天空、天哭、天伤、天煞(同杀)等,在紫微斗数中还在运用,其余凶星属于存而不用的那种凑数者。
所以,水浒传最大之贡献,就是提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这么一个男团概念,至于团里那一堆星名,其实并不受关注。
西游记在设定七十二地煞数变化和三十六天罡数变化的时候,显然受到了水浒传这组数字的影响,但也仅仅是采用了天罡地煞两组数字,并没有继承天罡贵、地煞卑的概念。
相反,西游记认为地煞数较天罡数为多,所以是地煞数变化强于天罡数变化。
这也是仅有的地煞数高于天罡数的特例。
五,罗贯中著、冯梦龙增补的平妖传,天罡三十六法地煞七十二术的确立
冯梦龙一生出版大量书籍,既是著作等身的畅销书作家,也是无书不读的博物学家。毕竟,这人出版过高考教材,也出版过消遣读物,还出版过生活窍门……
平妖传中描述了近百种法术,几乎囊括了中国古典文学可见的各种法术类型,这些法术在清初出版的《历代神仙通鉴》中被总结为天罡三十六法,地煞七十二术(虽然充满了灌水和凑数)。
平妖传对后来的神魔小说设定,影响力极大,平妖传出版后,后期神魔小说都遵从这一设定。包括以下几点:
一,天罡正法为最上一乘,非天仙不得修成。
二,地煞之术可正可邪,道家称作地煞幻术,佛家称作金刚禅邪法(金刚禅是密教别名的误用)。
三,玄女为掌法之祖,学术法可以不拜三清、如来,不能不拜玄女(这一点甚至被民间法本所普遍继承)。
六,《历代神仙通鉴》与天罡三十六法、地煞七十二术的定稿
《历代神仙通鉴》几乎完全遵从了《平妖传》的设定。
最明显的证据,《平妖传》十二回“据今第十六条为壶天法,壶中之天,非天上之天,此不过遁甲缩地之意。”,《历代神仙通鉴》的地煞七十二术,第十六条即壶天术。
《历代神仙通鉴》法术整理名单,大部分出自《平妖传》,少部分出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咒枣记》和道藏经书。
《历代神仙通鉴》作为小说极其无聊且难看,但不失为中国古代文学幻想素材整理。
部分法术的原始出处
斡旋造化:道法会元,谓雷法能通造化权柄,阴阳二气以运枢机,故召雷降雨、驱神捉鬼、消灾延寿无所不能。
颠倒阴阳:王重阳丹诀,谓坎离水火、日魂月魄、婴儿姹女,无非阴阳二气,颠倒相生,才得仙道。
移星换斗:酉阳杂俎,一行和尚藏起北斗七星事。三国演义,诸葛亮临死镇住本命将星,不令下落事。
回天返日:淮南子,鲁公挥戈,落日为之返回中天。《鬼谷子天髓灵文》有混天法,类似。
呼风唤雨:道法会元,记有求雨、呼风、祈晴、祷雪、消雹诸家雷法一百余种。
震山撼地:水经注,巨灵神撼华山事,华阳国志,五丁力士捉蛇撼地,开通蜀道事。
驾雾腾云:文多不载,举例说明西游记,水浒传、说岳全传,皆有术士踏帕子化云而飞,玉虚天书、天髓灵文、通天宝箓、敦煌文本等,有足下生云法、驱云法、驭云法、乘云符等。
划江成陆:文多不载,举例说明平妖传
纵地金光:封神演义,元始天尊赐十二仙遁法事。
翻江搅海:封神演义,哪吒闹海事。
指地成钢:封神演义,惧留孙捉土行孙事。
五行大遁:封神演义,申公豹谓姜子牙五行之术,移山填海之用。
六甲奇门:三国演义,奇门遁甲等术,甚为古老,为先秦兵家兵阴阳,其方位吉凶之说、孤虚风角占法,渐入道门,乃有五行八卦藏形之术、六甲六丁呼神之法、二十八宿演禽之阵。三国演义有诸葛亮以六甲之术吓阻司马懿之情节,尚有先秦兵家以兵阴阳之术动摇军心之遗风。
逆知未来:封神演义,预知未来是所有神话中预言、占卜的总称,文多不载。
鞭山移石:三齐要略,秦始皇时神人以鞭驱山石
起死回生:云笈七签,太上老君以神符点化枯骨返生事
飞身托迹:隐地八术经,谓飞遁八方,出有入无等事
九息服气:胎息论等,谓服气导引、胎息成道之术,详见《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
导出元阳:房、術、秘、訣等书,所谓采补事
降龙伏虎:天师世家、高僧传等,谓张道陵天师降服白虎神、如来以禅定降伏毒龙等事,降龙伏虎遂成鼓吹仙佛神通之标配。又可作内丹法降龙伏虎,调和阴阳解。
补天浴日:淮南子,用女娲补天、羲和浴日典
推山填海:淮南子,谓淮南八公之神通。
指石成金:淮南万毕术,举例平妖传,点金术为人类追求财富之终极梦想,仙人点石即成金,术士需用丹药黄白术点化。
正立无影:云笈七签,谓修日月之道成仙者,于日中无影,如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
胎化易形:神仙传,谓圣胎养就,产出元婴,重造庐舍
大小如意:文多不载,举例西游记
花开顷刻:酉阳杂俎,韩湘子能开顷刻花、造逡巡酒事。
隔垣洞见:文多不载,举例西游记车迟国隔板猜物。
回风返火:文多不载,举例水浒传,宋江以回风返火法使高廉妖术倒卷而回,《魁罡六锁秘法》有回风法二种,近似。
掌握五雷:文多不载,即五雷法,为宋元以来道教法术最大宗,传世有数百种。
潜渊缩地:后汉书,举例平妖传,费长房有缩地术,《太玄金锁流珠引》有禹步法,步天星则飞诸天,步九州则缩地脉,步五岳则洞天福地任意往来。
飞沙走石:文多不载,水浒传、三国演义、平妖传等,皆有飞石如雨之妖术
挟山超海:出于孟子,举例西游记,孙行者平顶山扛三山事。
撒豆成兵:文多不载,举例平妖传
钉头七箭:封神演义,陆压咒杀赵公明事。
地煞七十二术见于平妖传部分
请仙(平妖传十五回)、嫁梦(平妖传十四回)、续头(平妖传二十九回)、定身(平妖传三十九回)、祈晴(平妖传十七回)、祷雨(平妖传十七回)、掩日(以扇化云遮日,平妖传十七回)通幽(平妖传二十四回)、驱神(平妖传十三回)、借风(平妖传三十一回)、布雾(平妖传第二回)、坐火(平妖传三十回)、入水(平妖传十七回)、御风(平妖传十三回)、吐焰(平妖传二十八回)、壶天(平妖传十三回)、杖解(平妖传二十回)、分身(平妖传三十回)、隐形(平妖传二十三回)、追魂(平妖传十五回)、摄魄(平妖传十三回)、招云(平妖传十七回)、取月(平妖传二十六回)、搬运(平妖传十七回)、支离(平妖传二十九回)、寄杖(平妖传二十一回)、剑术(平妖传第一回)、假形(平妖传十七回)、喷化(平妖传二十回)、指化(平妖传十七回)、移景(平妖传十八回)、招来(平妖传十七回)、迩去(平妖传十七回)、聚兽(平妖传三十四回)、开壁(二十回)、跃岩(平妖传三十七回)、喝水(平妖传二十八回)、医药(平妖传三十回)、魇祷(平妖传三十九回)
七,天罡地煞法内容上的重复性,与流传过程中的讹错
天罡法撒豆成兵:与地煞术指化、喷化,三者皆重合,指化和喷化的区别,只在于喷化多了一条对施法对象喷水的程序,可参考平妖传之变钱法,即是典型的喷化术。
天罡法钉头七箭:与地煞术魇祷重合,即平妖传所谓“乌龙斩将法”,谓炼成一口神刀,将敌将姓名斩去,则敌将断头,将敌军兵册斩去,则敌军全军覆灭。
天罡法潜渊缩地:与地煞术壶天重合,皆典出费长房从壶公学道事,可参考《太玄金锁流珠引》。
天罡法掌握五雷:与天罡法呼风唤雨、地煞术通幽、驱神、借风、布雾、祈晴、祷雨、掩日、招云、暴日、禳灾、解厄等重合,大抵五雷法是个筐,能装的东西太多了。
地煞术请仙与追魂、摄魄三者重合,皆为招鬼法。
地煞术尸解与寄杖、杖解重合,皆从道教尸解法而出。
地煞术招来、迩去、搬运,即今日魔术之三仙归洞之类,将一搬运法,拆解成招来、迩去、搬运三种,是典型网文凑字手法。
地煞术吐焰、吞刀、坐火、移景、续头、萌头、聚兽、调禽,本意皆指汉唐幻术戏法,今日之大变活人的魔术,全是马戏团的勾当。
符水、医药,皆古代医学传统,识地、知时,无非风水算命术士的饭辙。
导引、服食、辟谷、煮石,皆道教养生法,将服食法细分成服食草木的服食法和服食金石的煮石法,已觉凑字的窘相,导引、辟谷是常见的道教养生术,也冠以地煞七十二术名头,可见《历代神仙通鉴》灌水之心,昭然若揭。
地煞术卧雪,指仙人冬日不觉寒,卧雪中不害病,如全真七子之一王处一,赤脚雪中嚼梅花。天罡法立正无影、胎化易形、游神御气,无非指仙人得道后的特异情形,也被《历代神仙通鉴》拿来凑数。
地煞术暴日,其实就是古代求雨术之一,将求雨之巫放在烈日下暴晒,三国演义孙策逼于吉求雨一节,就是暴日求雨的典型。
天罡法九息服气和导出元阳,前者是胎息法修成呼吸绵长的特征,后者是男女黄赤度气修炼中使对方内气失守的下作手段,也被鼓吹成天罡法、神仙妙术,真令人无话可讲。
弄丸术,即小丑常见的连环丢小球把戏,然而丢小球叫弄丸,丢短剑就叫飞剑,此即汉人形容安息、大食艺人表演的飞剑弄丸。只因剑在道教升格为重要法器,遂有大量炼剑、飞剑之文献,故弄丸也被提升,成为剑仙传说中与剑器齐名的剑丸之术。今人不学无术,以为弄丸术是金丹大道,直令方家笑倒。
八,题外话
今天对天罡地煞一百零八法的解读,最初来自于对岸的神棍,通过网络流传开来。
但天罡三十六法、地煞七十二术的《历代神仙通鉴》版本,本身就有大量错漏、讹误,加上别有用心的解读,那就更加偏离本意。
然而,这类解读,要么是为了传教,要么是为了卖符咒、神像或者收获信徒,往往有言过其实、二次创作掺杂其中。网络作家,不加拣选,误用其说,那笑话就免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