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o143201
2021-07-29T09:12:21+00:00
写在前面
绍宋总算完结了,虽然自“保全”后我斗气一般不看了,反正内容所剩无几。但多亏各位在论坛和qq群的热情,也基本能知道剧情走向。
之所以写这篇东西:1是为未过去投入的感情有个了断;2作者这人确实挺有意思的,我在知乎关注了他;3分析这些也能为自己的思维做个整理。
取这个标题,看起来自然有先扬后抑的结构,不过扬的那部分还是交给知乎的点评吧,我相信评价多是正面的。
这里主要还是说说绍宋这部小说的缺点到底在哪,因此下面这些东西充满了很多不科学的思想分析、记不清的各种细节,总之一家之言,莫怪。
矛盾一,主角核心目标的偏移
绍宋前半部的评价都很高,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抗金”,我们说喜爱作品的英雄气也是基于此。“英雄气”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故事里的我方角色,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动机,一定程度忽视自己个人利益的做法,辅以作者强大的笔力、情感渲染表现出的人物群体精神气象。前半部绍宋中,所有我方角色的行为根基就是抗金,而抗金的思想又源自于主角,因此主角就是“英雄气”最为浓烈的一位。
然而绍宋后半部,核心目标,也可称之为核心动机的东西,变成了“阶级矛盾”,这时主角的“英雄气”消失了,也是绍宋这部小说立意滑落的根源。你可能会奇怪这种说法,因为主角从来是关注底层人民的,在前半部中也有关心底层人民、妓女、眷属等举行为,怎么说没有?何况“阶级矛盾”按我们的常识来说是一种正确思想,怎么能称之为滑落呢?
但我们也看到,绍宋这部小说里,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不存在底层人民,而作品的主体思想,会在真正用心描写的部分此体现出来。我不是说一定要写底层才叫好小说,但如果作者想表达“阶级矛盾”这样的主题思想,不可能不用心去描写、去共情底层,否则我们读者没有接受到底层惨状的足够信息,就会觉得主题思想“阶级矛盾”“人民史观”是没有根基的。
所以我们看到保全,会觉得突兀,看到主角后面各种轻佻之举,会觉得不合逻辑。因为作者表现出的阶级矛盾思想,更像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口号,我看不到对大多数人民的共情。这种口号为什么是在作品后半段出现?这可能与目前网络流行的思潮有关,在网络的所花的时间越多,受的影响越大,不作更细致的揣测了,大家都懂。
换句话说,作者对“抗金”这个目标的描写是充分的,我们喜欢;但他对“人民”的共情是不够的,这导致主角核心目标的偏移,因此是整部作品思想前后矛盾的根源,也是绍宋这部小说最大的缺陷。
矛盾二,大纲与戏剧性的减弱
无论是绍宋还是覆汉,都有同样的问题,中盘最精彩,覆汉对袁绍绍宋对娄室都是全部作品的高潮,然后后半段优势巨大直接a了过去,严重缺乏戏剧性,这点相信大家都能深刻感受到。但为什么总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首先,可以说戏剧性是小说最能吸引读者的关键,但这里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戏剧性,避免在后文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我这里将其定义为——读者根据前文产生了一种预判,但事实最终与读者的预判产生明显的差距,差距越大戏剧性越强。当然这种事实是建立在合理的因果关系之上的,作者铺垫的前文因有足以产生戏剧性场景的果,否则就变成机械降神或刻意喂屎了。
但换成绍宋确实又难以确定后半段戏剧性弱,作者能否有更好的选择?如果主角打败仗,然后以弱胜强,这显然是做不到的,哪怕一次败仗或者一次挫折都会让读者难以接受;如果转换视角,显然一方面是部分读者难以接受,另一方面是没做大纲很难做到不突兀的加入新视角;当然最好是创造新的困难,借鉴历史搞内政问题,但这本书又很难涉及内政,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外也对作者的文史哲积累提出极高的要求——还奢求一个网文作者干这么多吗?
作者不是写大纲型,很多内容都是基于对目前写作进度的人物行为合理推演,而没有大纲意味着作者营造的戏剧冲突是短期的,不去考虑更往后的剧情发展戏剧性。
比如岳飞与兀术,作者在设计上是想重点描写的角色,但随着主角不断获得胜利,他们的戏份和发挥被大大减弱了,而这是为了合理性考虑的必然选择。
而到最后,合理推演的结果是,一次以弱胜强的战役后,胜势不断积累最后f2a了——这就是戏剧性减弱的必然路程。
就我看来,历史类网文恐怕很难逃离这种困境,如果说存在一种完美解决后半程戏剧性弱的做法,请告诉我;或者从一开始,就不应该选择穿越到完颜构身上,甚至不应该写历史类网文。。。
矛盾三,作者知识储备的枯竭
我们都说绍宋中盘的“落雕”章节是巅峰,当然后面也有比较出色的内容,比如灭西夏、还有几个嘴炮戏剧性场面。
但我认为整体而言下滑曲线反映出来的是,作者的肚子里的东西已经枯竭了。
随着绍宋进入后半程,肉眼可见的更新速度减慢,人物塑造陷入泥潭,嘴炮气势如虹实则经不起推敲,当然我们读者称赞作者靠的其实是惯性,甚至他自己也没意识到这点。
但颓势已现,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作者自身的知识积累不足。
原学就是最简单的例子,原学作为我们实际认知的科学,在书中已是主角作为皇帝确立的主体思想,是主角在他死亡后真正能留给后辈的东西
——但我们还是说不出原学到底是个什么,因为作者自己也不清楚原学是什么,最多就是“科学”这个名字和口号,当然他也不清楚当时主流思想的细节,无法推演出推行原学的阻力在哪。
原学、与主线无关的凑字数、糟糕的人物关系处理、各种士大夫的降智工具人化其实也算不了什么,对一个网文作者提出百科全书式的要求,实在不切实际。
不过后半程除了主要矛盾被解决、宋金关系被逆转,与之相伴的还有素材库的枯竭:比如前面用过后面不好再用、覆汉里用过的绍宋不好再用,卡文的情况一再增加。
最终落得只能靠玩梗、借鉴书友创意、知乎找思想灵感勉强度日的境地,窘态其实可想而知。
当作者肚子里的东西已经见底,而更新的压力还在,最终才出现了“保全”
保全这章实质是个缝合怪,他缝合了作者在知乎上面看到的“左壬思潮”、书友写的读书会、各种凑字数的梗等东西
读者愤怒于他无视角色一致性,破坏了主角形象——但更加根本的是,作者知识储备耗尽,为凑字数已经焦头烂额了,哪里管得了那么多?
这么说吧,从作者知识储备枯竭状态看,再加上不写大纲,下一本书(如果有)质量进入下滑的速度只会更快,很快就会成为又一个吃老本的作者。
最后
绍宋前半部毫无疑问是顶级的历史网文,作者真正吃饭的东西,是优秀的文笔(当然有人抱怨“好叫官家知道”)、天赋级的情绪渲染、只言片语塑造人物,然后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短板。
但这部作品后半部质量明显下滑,体现的还是作者自身的积累不足(在网文作者中其实很足),还有网文的更新模式实在吃人的事实。
那绍宋是历史网文的新高峰吗?我认为还是算的,因为以网文的更新速度,从源头上就不会出现精品。
绍宋总算完结了,虽然自“保全”后我斗气一般不看了,反正内容所剩无几。但多亏各位在论坛和qq群的热情,也基本能知道剧情走向。
之所以写这篇东西:1是为未过去投入的感情有个了断;2作者这人确实挺有意思的,我在知乎关注了他;3分析这些也能为自己的思维做个整理。
取这个标题,看起来自然有先扬后抑的结构,不过扬的那部分还是交给知乎的点评吧,我相信评价多是正面的。
这里主要还是说说绍宋这部小说的缺点到底在哪,因此下面这些东西充满了很多不科学的思想分析、记不清的各种细节,总之一家之言,莫怪。
矛盾一,主角核心目标的偏移
绍宋前半部的评价都很高,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抗金”,我们说喜爱作品的英雄气也是基于此。“英雄气”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故事里的我方角色,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动机,一定程度忽视自己个人利益的做法,辅以作者强大的笔力、情感渲染表现出的人物群体精神气象。前半部绍宋中,所有我方角色的行为根基就是抗金,而抗金的思想又源自于主角,因此主角就是“英雄气”最为浓烈的一位。
然而绍宋后半部,核心目标,也可称之为核心动机的东西,变成了“阶级矛盾”,这时主角的“英雄气”消失了,也是绍宋这部小说立意滑落的根源。你可能会奇怪这种说法,因为主角从来是关注底层人民的,在前半部中也有关心底层人民、妓女、眷属等举行为,怎么说没有?何况“阶级矛盾”按我们的常识来说是一种正确思想,怎么能称之为滑落呢?
但我们也看到,绍宋这部小说里,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不存在底层人民,而作品的主体思想,会在真正用心描写的部分此体现出来。我不是说一定要写底层才叫好小说,但如果作者想表达“阶级矛盾”这样的主题思想,不可能不用心去描写、去共情底层,否则我们读者没有接受到底层惨状的足够信息,就会觉得主题思想“阶级矛盾”“人民史观”是没有根基的。
所以我们看到保全,会觉得突兀,看到主角后面各种轻佻之举,会觉得不合逻辑。因为作者表现出的阶级矛盾思想,更像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口号,我看不到对大多数人民的共情。这种口号为什么是在作品后半段出现?这可能与目前网络流行的思潮有关,在网络的所花的时间越多,受的影响越大,不作更细致的揣测了,大家都懂。
换句话说,作者对“抗金”这个目标的描写是充分的,我们喜欢;但他对“人民”的共情是不够的,这导致主角核心目标的偏移,因此是整部作品思想前后矛盾的根源,也是绍宋这部小说最大的缺陷。
矛盾二,大纲与戏剧性的减弱
无论是绍宋还是覆汉,都有同样的问题,中盘最精彩,覆汉对袁绍绍宋对娄室都是全部作品的高潮,然后后半段优势巨大直接a了过去,严重缺乏戏剧性,这点相信大家都能深刻感受到。但为什么总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首先,可以说戏剧性是小说最能吸引读者的关键,但这里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戏剧性,避免在后文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我这里将其定义为——读者根据前文产生了一种预判,但事实最终与读者的预判产生明显的差距,差距越大戏剧性越强。当然这种事实是建立在合理的因果关系之上的,作者铺垫的前文因有足以产生戏剧性场景的果,否则就变成机械降神或刻意喂屎了。
但换成绍宋确实又难以确定后半段戏剧性弱,作者能否有更好的选择?如果主角打败仗,然后以弱胜强,这显然是做不到的,哪怕一次败仗或者一次挫折都会让读者难以接受;如果转换视角,显然一方面是部分读者难以接受,另一方面是没做大纲很难做到不突兀的加入新视角;当然最好是创造新的困难,借鉴历史搞内政问题,但这本书又很难涉及内政,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外也对作者的文史哲积累提出极高的要求——还奢求一个网文作者干这么多吗?
作者不是写大纲型,很多内容都是基于对目前写作进度的人物行为合理推演,而没有大纲意味着作者营造的戏剧冲突是短期的,不去考虑更往后的剧情发展戏剧性。
比如岳飞与兀术,作者在设计上是想重点描写的角色,但随着主角不断获得胜利,他们的戏份和发挥被大大减弱了,而这是为了合理性考虑的必然选择。
而到最后,合理推演的结果是,一次以弱胜强的战役后,胜势不断积累最后f2a了——这就是戏剧性减弱的必然路程。
就我看来,历史类网文恐怕很难逃离这种困境,如果说存在一种完美解决后半程戏剧性弱的做法,请告诉我;或者从一开始,就不应该选择穿越到完颜构身上,甚至不应该写历史类网文。。。
矛盾三,作者知识储备的枯竭
我们都说绍宋中盘的“落雕”章节是巅峰,当然后面也有比较出色的内容,比如灭西夏、还有几个嘴炮戏剧性场面。
但我认为整体而言下滑曲线反映出来的是,作者的肚子里的东西已经枯竭了。
随着绍宋进入后半程,肉眼可见的更新速度减慢,人物塑造陷入泥潭,嘴炮气势如虹实则经不起推敲,当然我们读者称赞作者靠的其实是惯性,甚至他自己也没意识到这点。
但颓势已现,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作者自身的知识积累不足。
原学就是最简单的例子,原学作为我们实际认知的科学,在书中已是主角作为皇帝确立的主体思想,是主角在他死亡后真正能留给后辈的东西
——但我们还是说不出原学到底是个什么,因为作者自己也不清楚原学是什么,最多就是“科学”这个名字和口号,当然他也不清楚当时主流思想的细节,无法推演出推行原学的阻力在哪。
原学、与主线无关的凑字数、糟糕的人物关系处理、各种士大夫的降智工具人化其实也算不了什么,对一个网文作者提出百科全书式的要求,实在不切实际。
不过后半程除了主要矛盾被解决、宋金关系被逆转,与之相伴的还有素材库的枯竭:比如前面用过后面不好再用、覆汉里用过的绍宋不好再用,卡文的情况一再增加。
最终落得只能靠玩梗、借鉴书友创意、知乎找思想灵感勉强度日的境地,窘态其实可想而知。
当作者肚子里的东西已经见底,而更新的压力还在,最终才出现了“保全”
保全这章实质是个缝合怪,他缝合了作者在知乎上面看到的“左壬思潮”、书友写的读书会、各种凑字数的梗等东西
读者愤怒于他无视角色一致性,破坏了主角形象——但更加根本的是,作者知识储备耗尽,为凑字数已经焦头烂额了,哪里管得了那么多?
这么说吧,从作者知识储备枯竭状态看,再加上不写大纲,下一本书(如果有)质量进入下滑的速度只会更快,很快就会成为又一个吃老本的作者。
最后
绍宋前半部毫无疑问是顶级的历史网文,作者真正吃饭的东西,是优秀的文笔(当然有人抱怨“好叫官家知道”)、天赋级的情绪渲染、只言片语塑造人物,然后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短板。
但这部作品后半部质量明显下滑,体现的还是作者自身的积累不足(在网文作者中其实很足),还有网文的更新模式实在吃人的事实。
那绍宋是历史网文的新高峰吗?我认为还是算的,因为以网文的更新速度,从源头上就不会出现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