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mDribbler
2024-08-26T10:28:44+00:00
1. 太阳光中热量占比:可见光约占44%,红外线约占53%,紫外线约占3%,其他可忽略不计。据科学统计,关机熄火后静置情况下的车内热量来源:72%从车窗玻璃通过热辐射行驶传导到车内,28%通过热量的对流和传导方式进入。其中这72%热量从各车窗玻璃部位透过的数据从高到低:前挡>后挡>侧窗>天窗。当然,这是很久以前油车测试的数据,而现在的车天窗天幕越来越大,天窗普遍使用了染色玻璃,而有些新能源车企 (比如理想小米智界) 甚至在天幕玻璃上使用更优秀的隔热技术(比如镀银玻璃,阳光下从外面看显现蓝色),数据或会有相应变动。
2. 车窗隔热膜三种档次科普:
低端:染色膜(含少量陶瓷膜、镀铝与护肤膜),太阳能总阻隔率:前挡30-35%,侧挡35~45%;
中端:陶瓷膜(含少量单银膜、复合磁控溅射镀镍膜、镍银或隔热护肤膜),太阳能总阻隔率:前挡40-45%,侧挡55~65%;
高端:含银高的多层磁控溅射膜,又叫双银膜,太阳能总阻隔率:前挡55-60%,侧挡65~70%。
其中,低端的染色膜,一般靠把颜色搞得很深,通过尽量阻隔可见光来实现隔热,透光率低影响行车安全的同时红外阻隔率一般不行;陶瓷膜主要靠吸收太阳光中的热量,再通过热辐射+热传导等方式再把吸收的热量对周围进行二次散热,陶瓷膜中氮化钛陶瓷膜的隔热效果相对最好,当然相应的透光率就要差一点;高端的磁控溅射是高端金属膜的工艺名称,其中根据隔热能力高低又分为多层金属(双银)膜和单层金属(单银)膜,成本高低显而易见。金属膜主要靠膜中通过磁控溅射工艺打进去的金属成分(高端主要是银和金,因为银的热反射效果最好,金其次)来实现热量的反射。磁控溅射膜又叫反射膜。
3. 隔热膜一般看三个参数:
A. 太阳能总阻隔率,直接代表隔热水平,越高越好;
B. 透光率,越高越好,基于行车安全一般要求前挡最低不低于70%,侧挡最低不低于15%(鉴于夜间行车安全,建议侧前挡不低于25%,侧后随意,实用的话可以选择侧前浅侧后深的组合,但颜值要差一点,想图前后一致整体好看的话,建议选透光率在25~40%的侧挡膜);
C. 内反射率指的是内反光率,越低越好。一般情况下陶瓷膜的内反射率要比金属膜要低,这是材质物理特性决定的,毕竟金属膜的热反射原理必然带来更高一点的光反射,陶瓷膜的内反射率5~6%是顶级水平,金属膜的内反射率8~9%是顶级水平。PS,如果车辆带有HUD功能的话,磁控溅射膜相对更高的内反射率反而可以增强HUD的表现。
太阳能总阻隔率要高肯定要阻隔一定的可见光,所以某种程度上不可兼得。建议大家在上面我写的透光率建议要求基础上选择太阳能总阻隔率更高的产品。
4. 金属膜可不全是高档货。金属膜制造工艺大体分为低端的真空蒸镀和中端的磁控溅射和高端的多层磁控溅射。磁控工艺膜要区别有无银结构层,从低到高大体分为镍铬、镍银、单银和多银。含银量越高热反射率越高,顶级的磁控溅射膜普遍是双银前挡+双银侧挡,当然价格也是不菲。
5. 金属膜尤其是多层磁控溅射膜是否对车上设备引号有负面影响?以前技术不够先进(不止是膜)的时候确实会有,然而2024年的当下,无需担忧这个问题。别问我为啥知道的,我全车刚贴了双银前挡+双银侧挡,无论是ETC识别、车机和手机的数据和定位信号均未发现明显影响。 当然,我没有iPhone,不清楚iPhone是不是也没有明显负面影响。
6. 如何选择车窗膜?首先看你对热量和光辐射是否敏感,不敏感的入门款随便选搞搞防爆性能即可;其次看原车玻璃,从低到高分为白玻璃、绿玻璃、涂层玻璃(隐私玻璃)和镀银玻璃,如果原车出厂自带了镀银玻璃涂层玻璃隐私玻璃,那么贴陶瓷膜反而会导致整体的隔热性能下降,此时要么不贴,要么贴吸收率低的顶级的反射膜来继续增强隔热性能或者入门款的产品来搞搞防爆性能。
7. 车辆出厂玻璃从低端到高端分类:白玻璃(几乎什么都不挡)、绿玻璃(能挡大部分的紫外线)、涂层玻璃或隐私玻璃(效果类似于上面说的低端的染色膜)、镀银玻璃(隔热效果综合最好)。
8. 对于消费者而言,因为辨别真伪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无法注册官方电子质保的隔热膜基本可以默认假货(当然,你要是有靠谱的鉴别真伪能力,这段直接略过即可),注册电子质保最大的意义其实不是图售后,而是为了确保真+行货。重灾区是各种网购平台(尤其是淘宝、PDD和小黄鱼)上的超低价隔热膜,普遍是没有官方电子质保的 ,不信自己去问 。PS,各种非知名大厂出品的各种网红品牌隔热膜,建议能不碰就别碰。
9. 车窗玻璃越大越该贴反射膜。尤其是大天窗/天幕玻璃,千万不要贴陶瓷膜,花了钱反而会降低整体隔热性能,建议贴25~40%透光率的反射膜。
10. 如果你前挡贴的是陶瓷膜,同时停车时使用了车内反射型的遮阳挡,那么你的陶瓷膜的使用寿命会大打折扣。
11. 隔热膜越黑不代表隔热性能越好,因为光靠黑是无法有效阻隔红外线的,且透光越差对行车安全负面影响也越大。
12. 人体有个心理上的光热联动效应:哪怕贴了优秀的隔热膜,实际已经阻隔了大部分热量,但人体在高温的季节感受到阳光直射,还是会感觉格外热,这是一种心理感应,并非真实物理热感,而遮阳帘恰恰可以从物理上阻断这种光热联动效应。
13. 天窗/天幕哪怕贴了隔热膜,大夏天车顶位置头部还是感觉热浪滚滚?首先,人体的头部是对热量最敏感的部位;其次,感觉热浪滚滚,并不是膜没有阻隔住热量,而是车顶位置(哪怕没有天窗/天幕,只是块铁皮的车型)被加热后对周围形成的二次加热效应(正好头部就在附近),尤其是天窗/天幕贴了吸热型的陶瓷膜反而会加重这种效应,所以天窗/天幕如需贴隔热膜,请务必贴反射膜。如果是贴在天窗/天幕内侧的直接贴侧挡型号的反射膜(建议25~40%透光率)即可,当然,隔热效果最好的是贴在外侧的PET基材的天窗/天幕专用隔热膜,目前最强的是量子膜的天空之境,当然,价格请自行掂量。
14. 商家宣传的所谓“外隐内清”基本属于宣传话术,没必要当回事。因为贴了能挡光的膜以后,车内就被造就出了“暗室”效应,所谓的“外隐内清”就是一种“暗室”效应自然而然显现出的效果。
15. 要点整理成顺口溜:
隔热参数标注乱 :市面上普遍存在混淆参数概念的情况,标注单波阻隔参数、标注红外阻隔参数、随意标注参数等。比如某车的出厂玻璃标注红外隔阻率99.1%,此数据大概率是940nm波段的红外阻隔率数据。
单波数据常行骗 :更有甚者以单波阻隔数据冒充总阻隔率欺骗消费者。
便携设备看单点 :一般测试数据为940nm或者1400nm。
小型插电看长段 :一般可以测量780~2500nm的红外阻隔率。
大型设备测光谱 :真正的太阳能总隔阻率需要借助分光光度计对材料进行全波段扫描测定反射、透过等多重数据。
总阻要把热能算 :需要计算吸收光能转化热能后向车内的二次辐射量。
隔热认准总阻隔 :整个过程需要专业的热力学软件按照规定标准工况下进行复杂的模拟计算。
前六侧七是极限 :按照前挡透光率不低于70%,侧挡透光率不低于15%的安全要求,太阳能总阻隔率的数据染色膜前挡35%侧挡45%、陶瓷膜前挡45%侧挡65%,多银膜前挡60%侧挡70%基本已经是物理极限,标称太阳能总阻隔率不低于前面这些数据的统统都是商家忽悠傻子的,没有任何可信度。
16. 截至今日的世界窗膜协会官网会员单位列表,购买车窗隔热膜请优先认准这些大厂商。 为啥就这12家?因为这些会员单位都是行业大厂,有专利技术和设备优势,在窗膜领域是有能力制订/修订行业标准的,且官方参数上不会有明显的虚标。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408/29/-7da9Q2u-jrirK1pT3cS10q-c3.png[/img]
17. 三分膜七分贴,贴膜手艺非常重要,所以选择靠谱的贴膜店非常重要,选择靠谱的贴膜店非常重要,选择靠谱的贴膜店非常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18. 空调开更低一档只能降低温度体感,但并不能防晒。打个不那么准确的比方:你去水上乐园玩一天,没涂防晒霜,因为经常入水,出水的时候身上也有水珠,你并不感觉到明显的热,但是第二天你皮肤可能会被晒红甚至晒伤。
19. 越高端的膜衰减越慢,越低端的膜衰减越快。衰减速度:多层磁控溅射<<单层磁控溅射<<陶瓷膜<<<<染色膜。
20. 不建议拿高透光率+高隔热率的前挡膜来贴侧挡,一般同品牌同工艺而言,前挡和侧挡的太阳能总阻隔率相差至少在10%以上,而这10%往往正好卡在很多人觉得不热和热的分界线上。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人体的光热联动效应,太亮的情况下,即便一半的热量被阻隔了,因为人体感受到太阳直射情况下,还是会在主观上觉得热。个人还是建议买25~40%透光率的侧挡膜来贴侧挡。当然,我说的前提是同工艺,拿双银前挡来代替陶瓷侧挡贴侧前挡,我觉得是OK的,唯一缺点就是贵,因为前挡膜的成本一般都比侧挡高很多。
21. 问:4S店免费送的膜能用吗?答:100%都是辣鸡,染色膜里最差的那一档,贴完使用时间稍微长一点后后还容易起大面积气泡,忍不了想换更好的膜还得多掏100-200的除旧费。
22. 换新的膜,如果不除旧膜就是耍流氓。PS,有的黑心贴膜店还真有在旧膜外面直接给你贴新膜的。如果旧的车窗膜起了大量大块的气泡,请尽快除去旧膜(不管你是不是准备换新膜),尤其是低端染色膜,起泡后会持续释放出有毒气体污染车内空气。
写在最后:本帖为科普帖非广告帖,故不推荐具体的品牌型号 ,楼主也不卖膜 。本帖不少知识并非完全原创,包含了作搬运工借鉴和整理专业人士的分享知识而成的部分。
如有更新,后续再编辑。
2. 车窗隔热膜三种档次科普:
低端:染色膜(含少量陶瓷膜、镀铝与护肤膜),太阳能总阻隔率:前挡30-35%,侧挡35~45%;
中端:陶瓷膜(含少量单银膜、复合磁控溅射镀镍膜、镍银或隔热护肤膜),太阳能总阻隔率:前挡40-45%,侧挡55~65%;
高端:含银高的多层磁控溅射膜,又叫双银膜,太阳能总阻隔率:前挡55-60%,侧挡65~70%。
其中,低端的染色膜,一般靠把颜色搞得很深,通过尽量阻隔可见光来实现隔热,透光率低影响行车安全的同时红外阻隔率一般不行;陶瓷膜主要靠吸收太阳光中的热量,再通过热辐射+热传导等方式再把吸收的热量对周围进行二次散热,陶瓷膜中氮化钛陶瓷膜的隔热效果相对最好,当然相应的透光率就要差一点;高端的磁控溅射是高端金属膜的工艺名称,其中根据隔热能力高低又分为多层金属(双银)膜和单层金属(单银)膜,成本高低显而易见。金属膜主要靠膜中通过磁控溅射工艺打进去的金属成分(高端主要是银和金,因为银的热反射效果最好,金其次)来实现热量的反射。磁控溅射膜又叫反射膜。
3. 隔热膜一般看三个参数:
A. 太阳能总阻隔率,直接代表隔热水平,越高越好;
B. 透光率,越高越好,基于行车安全一般要求前挡最低不低于70%,侧挡最低不低于15%(鉴于夜间行车安全,建议侧前挡不低于25%,侧后随意,实用的话可以选择侧前浅侧后深的组合,但颜值要差一点,想图前后一致整体好看的话,建议选透光率在25~40%的侧挡膜);
C. 内反射率指的是内反光率,越低越好。一般情况下陶瓷膜的内反射率要比金属膜要低,这是材质物理特性决定的,毕竟金属膜的热反射原理必然带来更高一点的光反射,陶瓷膜的内反射率5~6%是顶级水平,金属膜的内反射率8~9%是顶级水平。PS,如果车辆带有HUD功能的话,磁控溅射膜相对更高的内反射率反而可以增强HUD的表现。
太阳能总阻隔率要高肯定要阻隔一定的可见光,所以某种程度上不可兼得。建议大家在上面我写的透光率建议要求基础上选择太阳能总阻隔率更高的产品。
4. 金属膜可不全是高档货。金属膜制造工艺大体分为低端的真空蒸镀和中端的磁控溅射和高端的多层磁控溅射。磁控工艺膜要区别有无银结构层,从低到高大体分为镍铬、镍银、单银和多银。含银量越高热反射率越高,顶级的磁控溅射膜普遍是双银前挡+双银侧挡,当然价格也是不菲。
5. 金属膜尤其是多层磁控溅射膜是否对车上设备引号有负面影响?以前技术不够先进(不止是膜)的时候确实会有,然而2024年的当下,无需担忧这个问题。别问我为啥知道的,我全车刚贴了双银前挡+双银侧挡,无论是ETC识别、车机和手机的数据和定位信号均未发现明显影响。
6. 如何选择车窗膜?首先看你对热量和光辐射是否敏感,不敏感的入门款随便选搞搞防爆性能即可;其次看原车玻璃,从低到高分为白玻璃、绿玻璃、涂层玻璃(隐私玻璃)和镀银玻璃,如果原车出厂自带了镀银玻璃涂层玻璃隐私玻璃,那么贴陶瓷膜反而会导致整体的隔热性能下降,此时要么不贴,要么贴吸收率低的顶级的反射膜来继续增强隔热性能或者入门款的产品来搞搞防爆性能。
7. 车辆出厂玻璃从低端到高端分类:白玻璃(几乎什么都不挡)、绿玻璃(能挡大部分的紫外线)、涂层玻璃或隐私玻璃(效果类似于上面说的低端的染色膜)、镀银玻璃(隔热效果综合最好)。
8. 对于消费者而言,因为辨别真伪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无法注册官方电子质保的隔热膜基本可以默认假货(当然,你要是有靠谱的鉴别真伪能力,这段直接略过即可),注册电子质保最大的意义其实不是图售后,而是为了确保真+行货。重灾区是各种网购平台(尤其是淘宝、PDD和小黄鱼)上的超低价隔热膜,普遍是没有官方电子质保的
9. 车窗玻璃越大越该贴反射膜。尤其是大天窗/天幕玻璃,千万不要贴陶瓷膜,花了钱反而会降低整体隔热性能,建议贴25~40%透光率的反射膜。
10. 如果你前挡贴的是陶瓷膜,同时停车时使用了车内反射型的遮阳挡,那么你的陶瓷膜的使用寿命会大打折扣。
11. 隔热膜越黑不代表隔热性能越好,因为光靠黑是无法有效阻隔红外线的,且透光越差对行车安全负面影响也越大。
12. 人体有个心理上的光热联动效应:哪怕贴了优秀的隔热膜,实际已经阻隔了大部分热量,但人体在高温的季节感受到阳光直射,还是会感觉格外热,这是一种心理感应,并非真实物理热感,而遮阳帘恰恰可以从物理上阻断这种光热联动效应。
13. 天窗/天幕哪怕贴了隔热膜,大夏天车顶位置头部还是感觉热浪滚滚?首先,人体的头部是对热量最敏感的部位;其次,感觉热浪滚滚,并不是膜没有阻隔住热量,而是车顶位置(哪怕没有天窗/天幕,只是块铁皮的车型)被加热后对周围形成的二次加热效应(正好头部就在附近),尤其是天窗/天幕贴了吸热型的陶瓷膜反而会加重这种效应,所以天窗/天幕如需贴隔热膜,请务必贴反射膜。如果是贴在天窗/天幕内侧的直接贴侧挡型号的反射膜(建议25~40%透光率)即可,当然,隔热效果最好的是贴在外侧的PET基材的天窗/天幕专用隔热膜,目前最强的是量子膜的天空之境,当然,价格请自行掂量。
14. 商家宣传的所谓“外隐内清”基本属于宣传话术,没必要当回事。因为贴了能挡光的膜以后,车内就被造就出了“暗室”效应,所谓的“外隐内清”就是一种“暗室”效应自然而然显现出的效果。
15. 要点整理成顺口溜:
隔热参数标注乱
单波数据常行骗
便携设备看单点
小型插电看长段
大型设备测光谱
总阻要把热能算
隔热认准总阻隔
前六侧七是极限
16. 截至今日的世界窗膜协会官网会员单位列表,购买车窗隔热膜请优先认准这些大厂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408/29/-7da9Q2u-jrirK1pT3cS10q-c3.png[/img]
17. 三分膜七分贴,贴膜手艺非常重要,所以选择靠谱的贴膜店非常重要,选择靠谱的贴膜店非常重要,选择靠谱的贴膜店非常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18. 空调开更低一档只能降低温度体感,但并不能防晒。打个不那么准确的比方:你去水上乐园玩一天,没涂防晒霜,因为经常入水,出水的时候身上也有水珠,你并不感觉到明显的热,但是第二天你皮肤可能会被晒红甚至晒伤。
19. 越高端的膜衰减越慢,越低端的膜衰减越快。衰减速度:多层磁控溅射<<单层磁控溅射<<陶瓷膜<<<<染色膜。
20. 不建议拿高透光率+高隔热率的前挡膜来贴侧挡,一般同品牌同工艺而言,前挡和侧挡的太阳能总阻隔率相差至少在10%以上,而这10%往往正好卡在很多人觉得不热和热的分界线上。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人体的光热联动效应,太亮的情况下,即便一半的热量被阻隔了,因为人体感受到太阳直射情况下,还是会在主观上觉得热。个人还是建议买25~40%透光率的侧挡膜来贴侧挡。当然,我说的前提是同工艺,拿双银前挡来代替陶瓷侧挡贴侧前挡,我觉得是OK的,唯一缺点就是贵,因为前挡膜的成本一般都比侧挡高很多。
21. 问:4S店免费送的膜能用吗?答:100%都是辣鸡,染色膜里最差的那一档,贴完使用时间稍微长一点后后还容易起大面积气泡,忍不了想换更好的膜还得多掏100-200的除旧费。
22. 换新的膜,如果不除旧膜就是耍流氓。PS,有的黑心贴膜店还真有在旧膜外面直接给你贴新膜的。如果旧的车窗膜起了大量大块的气泡,请尽快除去旧膜(不管你是不是准备换新膜),尤其是低端染色膜,起泡后会持续释放出有毒气体污染车内空气。
写在最后:本帖为科普帖非广告帖,故不推荐具体的品牌型号
如有更新,后续再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