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施一公团队的那篇关于辐射和睡眠的文章

ARK200768-avatar

ARK200768

2021-08-01T03:13:26+00:00

结论放在前面,文章研究内容和方法从原理上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结论的适用性极其有限,数据存在故意美化和夸大的嫌疑。
以下是详细分析内容
简单归纳一下文章的实验方法,找个笼子,顶上放个天线,底下放鼠笼。给小鼠脑袋里植入电极检测睡眠时间。电磁波用2.4G HZ的频率,取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分别是脉冲8W,连续8W,脉冲64W。每组12只小鼠,加上一组对照,共4组48只小鼠,分别测量每组小鼠在辐射前(pre),连续辐射后一天(pos1),连续辐射后9天(pos9)的睡眠时间变化。
文章发在PNAS上,这个是个挺权威的期刊了,能发上去就说明文章不存在致命性的错误和疏漏,但是有以下几个问题导致文章的结论基本没有可推广性,只能做为一项前瞻性的研究来看待。
1、只测量了连续辐射后一段较短时间内的睡眠时间变化情况,没有测量停止辐射后睡眠时间的变化情况。所以不能排除某些潜在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小鼠脑部电极植入手术是不是会对睡眠时间产生影响?手术后的恢复时间长短是否会产生影响等?睡眠时间变化是否有可能与天线工作时发出的噪音有关?
2、脉冲64W的处理中,平均觉醒时间为Pre 217.9±6.2分钟,Pos1 222.9±8.2分钟,Pos9 286.7±13.1分钟。
连续8W的处理中,平均觉醒时间Pre 227.6 ± 7.7 分钟,Pos1 209.4 ± 8.5 分钟,Pos9 237.0 ± 10.0 分钟
脉冲8W的处理中,平均觉醒时间Pre 224.2 ± 8.2 分钟,Pos1 209.7 ± 9.8 分钟,Pos9 245.6 ± 9.5 分钟。
也就是说,三组处理中,仅有一组是显著的,另外两组结果不显著。
3、也是我最想吐槽的一点。很多不搞学术的人很可能注意不到的一点就是作者在论文图片中做了一个很讨厌的小手脚。所有的图,坐标原点都不是零,并且没有在图上做打断标记。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8/02/-7Qcu3n-4gekK2kT3cSkm-k2.jpg.thumb.jpg[/img]
这么做严格来讲是不允许的。这样子画图会严重夸大数据的变化情况,实际上,如果坐标是从0开始,数据的差异不会像图中这么明显。
4、一般情况下平均功率密度对于智能手机约为0.037 W/m2,笔记本电脑约为0.013 W/m2,Wi-Fi路由器附近约为0.13 W/m2,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建议的平均暴露限值为10 W/m2。论文中连续8W的条件下,测量空间平均功率密度为36.80±0.92w/m2。这个强度大概是手机的995倍,所以结论的适用性各位心里应该有数。

题外话
做为一个生化环材领域的搬砖狗,我很讨厌陈章良和施一公这样的人,说话做事,无不出于对自己有利的目的。这篇文章更加如此。PNAS严格来说算是业内比较高质量的期刊了,这篇文章水论文的迹像非常明显,水平完全达到不期刊的标准,能发出来,应该是看在施一公的面子上放水了。一篇PNAS理论上够博士毕业用了,这一篇水文发上去,就有别人的一篇文章被挤下来,学阀作风明显,令人不齿。再者说,手机辐射问题是国内反智情况相当严重的领域,施一公团队在这种领域上水这种文章,学术上看没啥问题,但是后续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来看,是非常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行为。回头国内营销号如果注意到了,随便加工一下,来个吸引眼球的标题,再加上施一公的名头,这文章想必阅读量会爆炸,至于后果嘛,Who cares?当然,指望施一公有社会责任可能是我异想天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