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yHunter4
2021-03-25T01:01:14+00:00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使出“木马计”大获全胜的奥德修斯踏上漫长又艰险的归家旅途。这期间,他的妻子佩涅罗珀忠贞地等待丈夫回家,同时抵御众多求婚者的攻势。一日,佩涅罗珀看到游吟诗人为求婚者们吟唱歌谣,描述希腊英雄们归家之路磨难重重,大感不悦,当众要求诗人换首歌。这时候,她乳臭未干的儿子“勒令”母亲回到“自己的房间”:讲话是男人的事情,一家之主是我,我掌握着整个家庭的权力。
这是史诗《奥德赛》开篇的一个情节。剑桥大学教授玛丽·彼尔德在她的小册子《女性与权力:一份宣言》中转述了这个故事,抨击“让女性闭嘴”的“文化传统”,由此引出平权运动中,提升公共领域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性。
脱口秀演员杨笠因为在表演中嘲讽男人,被部分男性骂了半年多。最近的事大家多少都了解,杨笠代言英特尔广告引发一撮男性网友抗议,品牌方一看架势不对,“果断”撤下了宣传图。这还没完,一些人又跑去杨笠参与的某个直播间污言秽语。但“女方辩友”也不是吃素的,女网友迅速抱团撑杨笠。多大的事儿啊,竟然如此剑拔弩张。
关于杨笠“煽动性别对立”的“罪名”,我早就懒得反驳了。“男人普通却自信”、“男人没底线”这样的话单独看是过激,但拜托,这是脱口秀台本啊,老师教阅读理解的时候没讲过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吗?
作为喜剧演员的杨笠在舞台上言辞犀利,但印象里,她的性别观念是比较温和的,没有表现出多少攻击性。舞台之外,她最有力道的发言不过是,“语言是一个人能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力”。但这句话触碰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议题,就是话语权。部分男人“记恨”了杨笠半年多,仅仅因为“不懂幽默”吗?或许真正让他们恐惧的,是社交平台上针对男性群体日渐犀利的发言,女人似乎越来越“惹不起”了。
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女性的话语权已经太多,“女人都快骑到男人头上了”。就说杨笠,哪次她被攻击,女网友不是抱团力挺,战斗力爆表。社交平台上,一些女性吐槽起男人拳拳到肉,少部分女博主甚至有“仇男”倾向。我反对挑动撕裂,对类似言论向来不点赞不转发。我更关心的问题是,社交平台上涌现出那么多“嚣张”的女性,意味着女性终于夺取到话语权、乃至争取到了平等吗?
我想分享两点思考。第一,除了少数蹭性别话题热度谋利的人,社交平台上一些女性言辞强势,是不是恰反映女性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弱势呢?嘴上“毒舌”极可能只是慰藉现实处境的心理需求。先别急着辩驳“男女已经很平等了”。去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的一项报告显示了针对女性的深层偏见,比如,多数人认为,大学教育对男性更为重要。如果工作职位短缺,男性应该优先得到工作。注意这个“多数人”是不分男女的。根深蒂固的偏见胁持下,女性的声音在公共空间能有多少实在的分量?而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2020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更直截了当:彻底消除全球性别差距,预计还需99.5年。进步不容抹杀,可也得承认,性别平权依旧是“百年大计”。
第二,你应该也观察到了,过去的一年里,因为替女性发声而被指责“煽动性别对立”的情况越来越多见。可真有那么多“煽动对立”的事儿吗?除了少数的确别有用心的,更多只是较为尖锐的批判。看到杨笠遭受的“指控”,我不由得感慨,“性别对立”的门槛可真低。热衷于公共讨论的社会学家沈奕斐也抱怨过,她已经相当克制和平衡了,但只要谈论女性话题,似乎就逃不过“性别对立”的指责。女性的话语空间确实越来越大了,可活跃的女性之声又极易面临污名化风险,所谓“话语权”其实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
如今不大可能有人公开叫嚣“让女人闭嘴”,抵制、谩骂杨笠的男性只是一小撮,但许多女性包括我,依然担心所谓“煽动性别对立”会变成钳制女性发声的新“武器”。是我们太敏感吗?沈奕斐讲过一个“5%捆绑”的理论,最极端的、最情绪化的人可能只占5%,但很多事情却会被这5%所捆绑。英特尔代言风波其实可以用这种“捆绑”来解释。商业代言本身和公共利益关系没那么直接,可这种迁就极端情绪的趋势一旦蔓延开来,势必会压缩女性的公共话语空间。而且深究起来,那些动不动指责女性“煽动性别对立”的男性,可能也支持平权,只是没有意识到、或者拒绝承认,平权不是简单的“给你权利”、“给你保护”,而是要打破男性占主导、占优势的性别权力结构。不论是杨笠以调侃表达对男性优越感的不满,还是沈奕斐以学者思维揭露受苦的女人们不光是遇人不淑、更遭遇了结构性压迫,之所以引起一定范围的不适、以至于遭到攻击,恰是因为这些言论真的戳到了旧结构的痛处。
女人真的愈发“惹不起”了吗?这只是表象。诚邀男同胞一起,正视更深层的问题,探索相互理解的途径。
(文/张静雯)
这是史诗《奥德赛》开篇的一个情节。剑桥大学教授玛丽·彼尔德在她的小册子《女性与权力:一份宣言》中转述了这个故事,抨击“让女性闭嘴”的“文化传统”,由此引出平权运动中,提升公共领域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性。
脱口秀演员杨笠因为在表演中嘲讽男人,被部分男性骂了半年多。最近的事大家多少都了解,杨笠代言英特尔广告引发一撮男性网友抗议,品牌方一看架势不对,“果断”撤下了宣传图。这还没完,一些人又跑去杨笠参与的某个直播间污言秽语。但“女方辩友”也不是吃素的,女网友迅速抱团撑杨笠。多大的事儿啊,竟然如此剑拔弩张。
关于杨笠“煽动性别对立”的“罪名”,我早就懒得反驳了。“男人普通却自信”、“男人没底线”这样的话单独看是过激,但拜托,这是脱口秀台本啊,老师教阅读理解的时候没讲过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吗?
作为喜剧演员的杨笠在舞台上言辞犀利,但印象里,她的性别观念是比较温和的,没有表现出多少攻击性。舞台之外,她最有力道的发言不过是,“语言是一个人能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力”。但这句话触碰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议题,就是话语权。部分男人“记恨”了杨笠半年多,仅仅因为“不懂幽默”吗?或许真正让他们恐惧的,是社交平台上针对男性群体日渐犀利的发言,女人似乎越来越“惹不起”了。
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女性的话语权已经太多,“女人都快骑到男人头上了”。就说杨笠,哪次她被攻击,女网友不是抱团力挺,战斗力爆表。社交平台上,一些女性吐槽起男人拳拳到肉,少部分女博主甚至有“仇男”倾向。我反对挑动撕裂,对类似言论向来不点赞不转发。我更关心的问题是,社交平台上涌现出那么多“嚣张”的女性,意味着女性终于夺取到话语权、乃至争取到了平等吗?
我想分享两点思考。第一,除了少数蹭性别话题热度谋利的人,社交平台上一些女性言辞强势,是不是恰反映女性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弱势呢?嘴上“毒舌”极可能只是慰藉现实处境的心理需求。先别急着辩驳“男女已经很平等了”。去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的一项报告显示了针对女性的深层偏见,比如,多数人认为,大学教育对男性更为重要。如果工作职位短缺,男性应该优先得到工作。注意这个“多数人”是不分男女的。根深蒂固的偏见胁持下,女性的声音在公共空间能有多少实在的分量?而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2020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更直截了当:彻底消除全球性别差距,预计还需99.5年。进步不容抹杀,可也得承认,性别平权依旧是“百年大计”。
第二,你应该也观察到了,过去的一年里,因为替女性发声而被指责“煽动性别对立”的情况越来越多见。可真有那么多“煽动对立”的事儿吗?除了少数的确别有用心的,更多只是较为尖锐的批判。看到杨笠遭受的“指控”,我不由得感慨,“性别对立”的门槛可真低。热衷于公共讨论的社会学家沈奕斐也抱怨过,她已经相当克制和平衡了,但只要谈论女性话题,似乎就逃不过“性别对立”的指责。女性的话语空间确实越来越大了,可活跃的女性之声又极易面临污名化风险,所谓“话语权”其实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
如今不大可能有人公开叫嚣“让女人闭嘴”,抵制、谩骂杨笠的男性只是一小撮,但许多女性包括我,依然担心所谓“煽动性别对立”会变成钳制女性发声的新“武器”。是我们太敏感吗?沈奕斐讲过一个“5%捆绑”的理论,最极端的、最情绪化的人可能只占5%,但很多事情却会被这5%所捆绑。英特尔代言风波其实可以用这种“捆绑”来解释。商业代言本身和公共利益关系没那么直接,可这种迁就极端情绪的趋势一旦蔓延开来,势必会压缩女性的公共话语空间。而且深究起来,那些动不动指责女性“煽动性别对立”的男性,可能也支持平权,只是没有意识到、或者拒绝承认,平权不是简单的“给你权利”、“给你保护”,而是要打破男性占主导、占优势的性别权力结构。不论是杨笠以调侃表达对男性优越感的不满,还是沈奕斐以学者思维揭露受苦的女人们不光是遇人不淑、更遭遇了结构性压迫,之所以引起一定范围的不适、以至于遭到攻击,恰是因为这些言论真的戳到了旧结构的痛处。
女人真的愈发“惹不起”了吗?这只是表象。诚邀男同胞一起,正视更深层的问题,探索相互理解的途径。
(文/张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