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ko
2021-02-18T06:34:30+00: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在职业发展、收入水平、受教育机会等方面不断缩小与男性的差距,高校招生的数据表明,女性接受各层次的高等教育比重增长迅猛,本科、硕士的在读学生中,女性人数已超男性。这种变化打破了原有婚姻市场的平衡,梯度择偶规则下,部分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被挤出。“剩女”现象既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女性自主权和话语权的确立,也是部分女性寻求社会地位过程中权衡成本收益的个体选择。从根本上来说,“剩女”现象反映了现代化潮流与社会性别认知预期之间的矛盾,传统伦理观对女性的期望已不合时宜。
农村“剩男”现象则是更加棘手的社会问题。“出生性别比”偏高已困扰中国多年,从1990年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出正常范围(103~107),于2004年达到峰值121(即新生儿中每100个女婴对应着121个男婴)。此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性别选择性终止妊娠的处罚力度,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逐渐下降到略高于正常范围的水平。然而,20至30年前的出生性别比问题正在当下转化为越来越严重的婚姻挤压问题。根据测算,适婚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正在持续攀升,20至30岁人口的性别比已经达到111,到2030年将达到115。这意味着,超过10%的青年男性将成为“剩男”,数量或达3000万至5000万之巨。受婚姻匹配梯次结构的影响,农村大龄男性青年的婚姻竞争将明显加剧,农村的巨额彩礼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并连锁引发妇女拐卖、婚姻诈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农村“剩男”现象则是更加棘手的社会问题。“出生性别比”偏高已困扰中国多年,从1990年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出正常范围(103~107),于2004年达到峰值121(即新生儿中每100个女婴对应着121个男婴)。此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性别选择性终止妊娠的处罚力度,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逐渐下降到略高于正常范围的水平。然而,20至30年前的出生性别比问题正在当下转化为越来越严重的婚姻挤压问题。根据测算,适婚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正在持续攀升,20至30岁人口的性别比已经达到111,到2030年将达到115。这意味着,超过10%的青年男性将成为“剩男”,数量或达3000万至5000万之巨。受婚姻匹配梯次结构的影响,农村大龄男性青年的婚姻竞争将明显加剧,农村的巨额彩礼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并连锁引发妇女拐卖、婚姻诈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