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2022-06-25T14:59:48+00:00
转自微博博主 德卤爱开车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30/-7da9Q2q-aygqZgT3cSwi-du.jpg.medium.jpg[/img]
李想说的这段话很有意思,事实也确实如此,这里面其实有两个含义可以讨论一下:
1、这波国产新能源品牌到底崛起的核心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有个角度不能不看,那就是:'低价策略'。
注意,这个低价策略不是打价格战,而是用相同的产品力挤出'品牌溢价'这个玄学概念的水分。
什么意思呢?
其实所谓低价策略,是传统国产品牌应用最广泛的策略,但能跑出来的很少,原因是在传统品牌并没有跳出传统的产品开发逻辑。
比如,整车架构、功能迭代都是老模式,结果就变成了,配置高到离谱价格买不上去,甚至高配置的可用性非常低。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真低价策略',导致国产品牌陷入了价格内卷中,合资或进口汽车在高端领域收割。
但这波新能源品牌不一样,他们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产品开发逻辑,用相同产品力(其实是碾压式的产品力),但给你一个'正常'的价格,这就是特斯拉的思路,我起个名字叫:弹性固定式利润。
解释一下,固定就是比如它长期会保持产品的毛利是 20%,多了不赚;弹性则是,它会根据产业链的零部件成本调节整车售价,这样它会始终保持着毛利在 20%。
一句话:不多赚,也不让利。
而传统品牌是什么样呢?比如,BBA 某款车型,卖的很好供不应求,但市场的零部件很便宜,这时单车毛利可以干到 50%(举例的,不是真实的),那该品牌不会出现所谓的降价。
所以,理想、蔚来、小鹏、特斯拉,他们就是挤出了过多的水分,之于消费者确实是好事。
产品力上,更不用说了,这就像当年诺基亚 N95/97 卖 8 千,大品牌,续航长,滑盖、触控,耐摔,哪哪都好。
苹果那个时候拿出了 iPhone 4 ,续航短、屏幕易碎、信号差,但却掀翻了当时所有的厂商,而价格则是 4999。
这就是产品上在不同维度的碾压,国产新能源品牌正在做这件事。
2、BBA 的变招在哪?
短期和长期看,BBA 都还挺难的,新能源销量上不去,传统车的空间也在被挤压,这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但相比这个,品牌的优越性降低可能是它们更应该注意的,品牌不自信可能会是压倒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现实情况来看,国产品牌在 100 万级别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弱,在 50 万级别的影响力,蔚来、理想已经逐渐证明了国产品牌的能力。
而 BBA ,特别是 宝马、奔驰,他们自身区分价格是用不同的产品,而奥迪之于大众,大众使用品牌去覆盖细分市场。
简单说就是,假如奥迪在 50 万级别挂了,大众还有保时捷,但宝马和奔驰不行,它们没有独立的品牌线,所以当他们现在的品牌影响力下降之后没有 100 级的品牌顶住。(有产品和品牌是两件事)
从目前来看,奥迪和宝马的变化都不是太好,而奔驰比较有意思。
在 2020 年 10 月 6 日,奔驰在投资者及分析师会议上更新了电动化战略:
会议上康林松承认,'在将销量转化为利润这点上,奔驰还没有释放出全部潜力。'
从奔驰的平台规划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纯电动领域奔驰可能是围绕高端化的电动汽车产品去打,这也对应了奔驰六大支柱其中一个'强化豪华品牌定位'。
什么意思?
就是之前奔驰、宝马、奥迪品牌是平行的,虽然有些许价格差异,但本质上是同一级别。
但奔驰的新战略是,要让奔驰品牌高于宝马、奥迪,让奔驰变成超豪华品牌的代表。
这样奔驰的产品价格就可以做到 50 万起,去做覆盖。这样就避免了和新造车的直接对决。也可以获得更强的利润空间。产品差异化也好做。
从现在来看,奔驰的做法不管对错,但至少比其他两家看起来清晰,宝马 iX3 的降价促销体现了,以往 bba 的品牌和产品套路都在失效。如果宝马也加入需要靠 真低价策略 来竞争的时候,宝马的优势在哪里?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30/-7da9Q2q-aygqZgT3cSwi-du.jpg.medium.jpg[/img]
李想说的这段话很有意思,事实也确实如此,这里面其实有两个含义可以讨论一下:
1、这波国产新能源品牌到底崛起的核心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有个角度不能不看,那就是:'低价策略'。
注意,这个低价策略不是打价格战,而是用相同的产品力挤出'品牌溢价'这个玄学概念的水分。
什么意思呢?
其实所谓低价策略,是传统国产品牌应用最广泛的策略,但能跑出来的很少,原因是在传统品牌并没有跳出传统的产品开发逻辑。
比如,整车架构、功能迭代都是老模式,结果就变成了,配置高到离谱价格买不上去,甚至高配置的可用性非常低。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真低价策略',导致国产品牌陷入了价格内卷中,合资或进口汽车在高端领域收割。
但这波新能源品牌不一样,他们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产品开发逻辑,用相同产品力(其实是碾压式的产品力),但给你一个'正常'的价格,这就是特斯拉的思路,我起个名字叫:弹性固定式利润。
解释一下,固定就是比如它长期会保持产品的毛利是 20%,多了不赚;弹性则是,它会根据产业链的零部件成本调节整车售价,这样它会始终保持着毛利在 20%。
一句话:不多赚,也不让利。
而传统品牌是什么样呢?比如,BBA 某款车型,卖的很好供不应求,但市场的零部件很便宜,这时单车毛利可以干到 50%(举例的,不是真实的),那该品牌不会出现所谓的降价。
所以,理想、蔚来、小鹏、特斯拉,他们就是挤出了过多的水分,之于消费者确实是好事。
产品力上,更不用说了,这就像当年诺基亚 N95/97 卖 8 千,大品牌,续航长,滑盖、触控,耐摔,哪哪都好。
苹果那个时候拿出了 iPhone 4 ,续航短、屏幕易碎、信号差,但却掀翻了当时所有的厂商,而价格则是 4999。
这就是产品上在不同维度的碾压,国产新能源品牌正在做这件事。
2、BBA 的变招在哪?
短期和长期看,BBA 都还挺难的,新能源销量上不去,传统车的空间也在被挤压,这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但相比这个,品牌的优越性降低可能是它们更应该注意的,品牌不自信可能会是压倒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现实情况来看,国产品牌在 100 万级别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弱,在 50 万级别的影响力,蔚来、理想已经逐渐证明了国产品牌的能力。
而 BBA ,特别是 宝马、奔驰,他们自身区分价格是用不同的产品,而奥迪之于大众,大众使用品牌去覆盖细分市场。
简单说就是,假如奥迪在 50 万级别挂了,大众还有保时捷,但宝马和奔驰不行,它们没有独立的品牌线,所以当他们现在的品牌影响力下降之后没有 100 级的品牌顶住。(有产品和品牌是两件事)
从目前来看,奥迪和宝马的变化都不是太好,而奔驰比较有意思。
在 2020 年 10 月 6 日,奔驰在投资者及分析师会议上更新了电动化战略:
会议上康林松承认,'在将销量转化为利润这点上,奔驰还没有释放出全部潜力。'
从奔驰的平台规划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纯电动领域奔驰可能是围绕高端化的电动汽车产品去打,这也对应了奔驰六大支柱其中一个'强化豪华品牌定位'。
什么意思?
就是之前奔驰、宝马、奥迪品牌是平行的,虽然有些许价格差异,但本质上是同一级别。
但奔驰的新战略是,要让奔驰品牌高于宝马、奥迪,让奔驰变成超豪华品牌的代表。
这样奔驰的产品价格就可以做到 50 万起,去做覆盖。这样就避免了和新造车的直接对决。也可以获得更强的利润空间。产品差异化也好做。
从现在来看,奔驰的做法不管对错,但至少比其他两家看起来清晰,宝马 iX3 的降价促销体现了,以往 bba 的品牌和产品套路都在失效。如果宝马也加入需要靠 真低价策略 来竞争的时候,宝马的优势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