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vvy
2022-01-05T10:18:38+00:00
挂一下30楼的春驴,别人写得清清楚楚是河池的“北京”村,他跑来犟一个河北中心北京。
接着还犟音标说是英文,这特么又从何说起。
[quote]
广西有大量汉语音译的壮语地名,有些看起来还真的很像汉语。
百色,Baksaeg,来源于bak saek,洗衣河口。这个最有名了。
下国,Yahgoz,驼背老妪,在百色。
赐福,Cehfwz,ceh 浸润 fwz 荒地,是荒芜水淹之地的意思,在河池,音译汉名简直误导嘛!
农兴,Ndoengheng,Ndoeng森林 heng砧板,“地势如同砧板一样的林地”,也在河池。
乾昌,Gemhsang,“高高的山坳”,也在河池。
北京,Bakgyaeng,这个是河池的北京村,“被围住的河口”,因为这个地方经常被水淹。
高功,Gyaeujgyong,“鼓头”,这个地方河滩水响如鼓。也在河池。
霞义岭,Ndoi Dahngeih,义为二姑娘山,在横县。
九龙山,即Gyaeujrungh,Gyaeuj 头,rungh 山弄,即山间平地的前端。 在乐业。
有些地名很好玩的,比如:叫鼾,其实是Geuqhanq啦,鹅泉山口的意思,在百色。
---更新 2016年1月22日---建岭,Ga'nding,“红土村”,在河池大化。
阁楼,Goraeu,“枫树林”,百色田东。在百色。
是玄,Ciqyienz,“袁家的出租地”,河池都安。
临江,Raemxgyangh,raemx 水、gyangh 掷、飘,村前有地下河。南宁马山。
伶俐,Rinreq,“沙子石头”,所以这个地方意译是沙石村,选字误人。南宁马山
作者:龙龙 链接:[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18387/answer/82650444[/url]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quote][quote]广东的一些含有云x,博x,六x,罗x和那x等的地名,是音译自壮侗语的。“云”在壮语中指人(vun2)。
例如云浮,“浮”是壮语中的pau2,意为苦竹,云浮即是种苦竹的人。
“博”来自壮语的pa:k7,意为山口或河口。例如在东莞有博涌。广西百色的百也是来自pa:k7。
“六”,壮语中山谷之意。也有音译成绿、禄、陆等,这些地名多数在粤西。
“罗”可能来自壮语的la3,意为山谷或下面,也可能来自原始侗水语的*ra,意为田。
“那”na2在壮语中意思是水田。参考文献邵兰珠. 广东地名中的壮侗语底层词[J].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5,4.
作者:dgwlXie
链接:[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18387/answer/170443829[/url]
[/quote][quote]
一些典型的江南地名,大家可能不一定体会的出来:
句容、勾吴、余姚、余杭、诸暨、乌镇、乌程、义乌、上虞、虞山、无锡、姑苏、菰城等
按发音分个类:
勾、句组:
勾吴[古地名,吴国别称]、句容[今属镇江]、句章[今宁波境内]、句姚[古地名,今余姚北]、甬句东[古地名,今舟山]、
余、于、乌组:
余姚、余杭、余暨[今萧山境内]、余英溪、余不溪[今湖州德清境内]、于越[古地名,越国别称]、于潜
[今临安境内]、乌镇、乌程[今湖州境内]、乌伤[今义乌境内]、义乌。
虞组:
上虞、虞山[今常熟境内]
无组:
无锡、芜湖
姑、菰组:
姑蔑[古地名,今衢州境内]、姑熊夷[古地名,今苏州吴江境内]、姑苏、菰城[今湖州]
其他:
诸暨、瓯江
、会稽、槜里[今嘉兴境内]。
其实我在回复里还写了关于历代吴王、越王的名,你可以发现和上面这些地名的命名规律是一样的。不论是吴王世系还是越王世系,取名大量出现了“余”、“无”、“诸”、“勾”这类字。
这些名称的来源是古吴越语。原意多已湮没,后人往往又望文生义,自行解释(比如把“无锡”解释为没有锡。)
越族是吴越的原住民族,后来一部分南迁到今壮、侗、水、傣等民族的居住地区,一部分则与华夏民族融合为今天的吴越民系。当时他们所使用的古越
语(属壮侗语系),不同于今天的吴语(属汉藏语系)。
因此,今天要解读上古时期吴越的一些文献和记载,甚至还要在泰语、壮语里寻找线索。可以参考语言学泰斗郑张尚芳
教授用泰语解读《越人歌》和《越王维甲令》的相关著作。
据专家根据壮侗语系的壮语、泰语对比,推断“余”的意思可能是“野地”,“句(勾)”的意思可能是“村寨”,“无(芜)”很可能是“首领”。
如:姑苏,上古音大约是ka sa
。专家根据今天壮侗语系的发音倒推,姑=地,苏=令人愉悦的 ,古越语词是倒序的,翻译过来就是令人愉快的地方。
《汉书·地理志》称“自交趾
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百越人即今壮侗语族居民的祖先。刘向《说苑·善说》记载了一首春秋时的《越人歌》,故事中人鄂君子晳说:“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可见越歌听不懂,需借助楚语翻译,刘向用汉字记音,并以汉文作了翻译。据考证,这首《越人歌》使用的语言与壮语关系密切,可见古越语很可能是壮侗语族的母语。古代吴越虽异国而同族,诚如《吴越春秋》所谓“同音同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两国的语言应该是相通的。这从先秦两汉的历史地名中可以得证,如於越、於陵、於菟、句容、句余、句注山、姑苏、姑蔑、夫椒、乌程、乌伤、余杭、余暨、余姚、无锡等,它们一是冠首字类同,个别字写法虽不同,但求之古音,则相合或相近;二是都属齐头式,古越语的特征十分明显。
[/quote]
接着还犟音标说是英文,这特么又从何说起。
[quote]
广西有大量汉语音译的壮语地名,有些看起来还真的很像汉语。
百色,Baksaeg,来源于bak saek,洗衣河口。这个最有名了。
下国,Yahgoz,驼背老妪,在百色。
赐福,Cehfwz,ceh 浸润 fwz 荒地,是荒芜水淹之地的意思,在河池,音译汉名简直误导嘛!
农兴,Ndoengheng,Ndoeng森林 heng砧板,“地势如同砧板一样的林地”,也在河池。
乾昌,Gemhsang,“高高的山坳”,也在河池。
北京,Bakgyaeng,这个是河池的北京村,“被围住的河口”,因为这个地方经常被水淹。
高功,Gyaeujgyong,“鼓头”,这个地方河滩水响如鼓。也在河池。
霞义岭,Ndoi Dahngeih,义为二姑娘山,在横县。
九龙山,即Gyaeujrungh,Gyaeuj 头,rungh 山弄,即山间平地的前端。 在乐业。
有些地名很好玩的,比如:叫鼾,其实是Geuqhanq啦,鹅泉山口的意思,在百色。
---更新 2016年1月22日---建岭,Ga'nding,“红土村”,在河池大化。
阁楼,Goraeu,“枫树林”,百色田东。在百色。
是玄,Ciqyienz,“袁家的出租地”,河池都安。
临江,Raemxgyangh,raemx 水、gyangh 掷、飘,村前有地下河。南宁马山。
伶俐,Rinreq,“沙子石头”,所以这个地方意译是沙石村,选字误人。南宁马山
作者:龙龙 链接:[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18387/answer/82650444[/url]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quote][quote]广东的一些含有云x,博x,六x,罗x和那x等的地名,是音译自壮侗语的。“云”在壮语中指人(vun2)。
例如云浮,“浮”是壮语中的pau2,意为苦竹,云浮即是种苦竹的人。
“博”来自壮语的pa:k7,意为山口或河口。例如在东莞有博涌。广西百色的百也是来自pa:k7。
“六”,壮语中山谷之意。也有音译成绿、禄、陆等,这些地名多数在粤西。
“罗”可能来自壮语的la3,意为山谷或下面,也可能来自原始侗水语的*ra,意为田。
“那”na2在壮语中意思是水田。参考文献邵兰珠. 广东地名中的壮侗语底层词[J].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5,4.
作者:dgwlXie
链接:[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18387/answer/170443829[/url]
[/quote][quote]
一些典型的江南地名,大家可能不一定体会的出来:
句容、勾吴、余姚、余杭、诸暨、乌镇、乌程、义乌、上虞、虞山、无锡、姑苏、菰城等
按发音分个类:
勾、句组:
勾吴[古地名,吴国别称]、句容[今属镇江]、句章[今宁波境内]、句姚[古地名,今余姚北]、甬句东[古地名,今舟山]、
余、于、乌组:
余姚、余杭、余暨[今萧山境内]、余英溪、余不溪[今湖州德清境内]、于越[古地名,越国别称]、于潜
[今临安境内]、乌镇、乌程[今湖州境内]、乌伤[今义乌境内]、义乌。
虞组:
上虞、虞山[今常熟境内]
无组:
无锡、芜湖
姑、菰组:
姑蔑[古地名,今衢州境内]、姑熊夷[古地名,今苏州吴江境内]、姑苏、菰城[今湖州]
其他:
诸暨、瓯江
、会稽、槜里[今嘉兴境内]。
其实我在回复里还写了关于历代吴王、越王的名,你可以发现和上面这些地名的命名规律是一样的。不论是吴王世系还是越王世系,取名大量出现了“余”、“无”、“诸”、“勾”这类字。
这些名称的来源是古吴越语。原意多已湮没,后人往往又望文生义,自行解释(比如把“无锡”解释为没有锡。)
越族是吴越的原住民族,后来一部分南迁到今壮、侗、水、傣等民族的居住地区,一部分则与华夏民族融合为今天的吴越民系。当时他们所使用的古越
语(属壮侗语系),不同于今天的吴语(属汉藏语系)。
因此,今天要解读上古时期吴越的一些文献和记载,甚至还要在泰语、壮语里寻找线索。可以参考语言学泰斗郑张尚芳
教授用泰语解读《越人歌》和《越王维甲令》的相关著作。
据专家根据壮侗语系的壮语、泰语对比,推断“余”的意思可能是“野地”,“句(勾)”的意思可能是“村寨”,“无(芜)”很可能是“首领”。
如:姑苏,上古音大约是ka sa
。专家根据今天壮侗语系的发音倒推,姑=地,苏=令人愉悦的 ,古越语词是倒序的,翻译过来就是令人愉快的地方。
《汉书·地理志》称“自交趾
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百越人即今壮侗语族居民的祖先。刘向《说苑·善说》记载了一首春秋时的《越人歌》,故事中人鄂君子晳说:“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可见越歌听不懂,需借助楚语翻译,刘向用汉字记音,并以汉文作了翻译。据考证,这首《越人歌》使用的语言与壮语关系密切,可见古越语很可能是壮侗语族的母语。古代吴越虽异国而同族,诚如《吴越春秋》所谓“同音同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两国的语言应该是相通的。这从先秦两汉的历史地名中可以得证,如於越、於陵、於菟、句容、句余、句注山、姑苏、姑蔑、夫椒、乌程、乌伤、余杭、余暨、余姚、无锡等,它们一是冠首字类同,个别字写法虽不同,但求之古音,则相合或相近;二是都属齐头式,古越语的特征十分明显。
[/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