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edah
2020-07-17T09:38:34+00:00
随便水一水
说在前面,不是说现在的高考生文化水平能力不如以前的科举学子,毕竟知识面、学科要多多了,但单轮文科(科举内容应该出了语文外,还包括了历史和政治,毕竟引经据典要读史,策论要有政治水平)这一项,古代科举的深度应该难度要高,当然古代科举也不是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寒窗苦读几十年的都有。
抛开这些不说,以明代科举制度为例,分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过了县、府的童试才是童生,具备基本的读文识字和写作能力,按现在来说,应该对标是初中生水平。到了院试这一级别,先要参加岁试,才能从童生变生员(秀才),变成秀才基本就可以吃国家粮了,有了特权,但也不是一劳永逸,还要参加定期举行的科试,相当于考核,考不好会被取消吃国家粮的,一般一个县才几十个秀才指标,光从合格率(综合考虑古代教育没有普及,文盲很多)来看,这水平应该相当于高考的一本水平了。
至于后面的乡试,属于全省范围内考核优秀的秀才选拔,考上了就是举人,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乡试名额是按照人口从十几个到一百几十个不等,全国范围内也只有一千多的样子,这个比例就很恐怖了,三年一次,且没有应届一说(当然人口少也有原因),我觉得到这一步起码也得研究生的水平了。
到了会试,也是三年一届,在全国范围内的举人中选拔二百到三百名精英,而且考过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稳进士了,过了的都算博士水平了。
会试后还有殿试,殿试就能产生大家耳熟能详的状元、榜眼、探花了(也就是一甲三鼎),二甲几十人,后面的算三甲,只有一甲、二甲才有进士出身,三甲都算同进士,而且殿试也掺杂了很多因素,不是你考了会元(会试第一名)就一定是状元,二、三名都未必轮得到。其中一甲还有二甲中的优秀人才会入翰林院授庶吉士,明代非翰林不得入阁,所以庶吉士也有储相之称号,这应该也要对标到院士水平了。
所以个人初步认为:
高考一本对标秀才
硕士对标举人
博士对标进士
院士级别对标翰林庶吉士
没有深入研究,只是闲谈,有不妥之处还请见谅哈
说在前面,不是说现在的高考生文化水平能力不如以前的科举学子,毕竟知识面、学科要多多了,但单轮文科(科举内容应该出了语文外,还包括了历史和政治,毕竟引经据典要读史,策论要有政治水平)这一项,古代科举的深度应该难度要高,当然古代科举也不是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寒窗苦读几十年的都有。
抛开这些不说,以明代科举制度为例,分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过了县、府的童试才是童生,具备基本的读文识字和写作能力,按现在来说,应该对标是初中生水平。到了院试这一级别,先要参加岁试,才能从童生变生员(秀才),变成秀才基本就可以吃国家粮了,有了特权,但也不是一劳永逸,还要参加定期举行的科试,相当于考核,考不好会被取消吃国家粮的,一般一个县才几十个秀才指标,光从合格率(综合考虑古代教育没有普及,文盲很多)来看,这水平应该相当于高考的一本水平了。
至于后面的乡试,属于全省范围内考核优秀的秀才选拔,考上了就是举人,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乡试名额是按照人口从十几个到一百几十个不等,全国范围内也只有一千多的样子,这个比例就很恐怖了,三年一次,且没有应届一说(当然人口少也有原因),我觉得到这一步起码也得研究生的水平了。
到了会试,也是三年一届,在全国范围内的举人中选拔二百到三百名精英,而且考过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稳进士了,过了的都算博士水平了。
会试后还有殿试,殿试就能产生大家耳熟能详的状元、榜眼、探花了(也就是一甲三鼎),二甲几十人,后面的算三甲,只有一甲、二甲才有进士出身,三甲都算同进士,而且殿试也掺杂了很多因素,不是你考了会元(会试第一名)就一定是状元,二、三名都未必轮得到。其中一甲还有二甲中的优秀人才会入翰林院授庶吉士,明代非翰林不得入阁,所以庶吉士也有储相之称号,这应该也要对标到院士水平了。
所以个人初步认为:
高考一本对标秀才
硕士对标举人
博士对标进士
院士级别对标翰林庶吉士
没有深入研究,只是闲谈,有不妥之处还请见谅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