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aManhattan
2021-05-17T06:29:56+00:00
现在回看,我国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始,就是1966年2月,袁隆平先生发在《科学通报》上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
从那以后,杂交水稻的研究,就一路势如破竹。
1973年,第一代技术,三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1995年,第二代技术,两系杂交稻。用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育种更简单,种子成本更低,而且产量更高。
现在还在研究的,是第三代技术,超级稻。把优良的株型与强大的亚种间杂种优势结合起来,目标是水稻亩产800~900公斤甚至更高。
据消息,袁老先生此次入院,就是3月10日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
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是第一流的科研人员解决的。
袁老先生千古……
摘自微博:游识猷
从那以后,杂交水稻的研究,就一路势如破竹。
1973年,第一代技术,三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1995年,第二代技术,两系杂交稻。用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育种更简单,种子成本更低,而且产量更高。
现在还在研究的,是第三代技术,超级稻。把优良的株型与强大的亚种间杂种优势结合起来,目标是水稻亩产800~900公斤甚至更高。
据消息,袁老先生此次入院,就是3月10日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
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是第一流的科研人员解决的。
袁老先生千古……
摘自微博:游识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