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外国造不好电车?

Pharaoh-avatar

Pharaoh

2025-07-17T01:56:49+00:00

蔚小理这些有先发优势的就不说了,

小米一个做手机的,入局也不早啊。
bba这些大厂,就看着小米一点点造了个车出来大卖,然后自己依旧在那里躺着???

说国外供应链不完善,国内全套供应链在这放着,你用上啊,不出口光卖中国也够本了啊
PoppyPlayer7-avatar

PoppyPlayer7

越南有一个新能源品牌就是靠中国供应链组装电车的,好像在越南到底占有率还挺高
iTzDaltonRTR-avatar

iTzDaltonRTR

沉没成本太高,船大难掉头
GigaBoltz-avatar

GigaBoltz

因为造不如买,资本是逐利的,新建一个造车主体成本太高了,还有沉没风险,还不如直接进口中国产的,利润空间也很大
kama-avatar

kama

贴一个去年我去国新区求问时候,别人的回答。当时问的和你差不多。
这是一个大神给我的回答,我收藏了这个回复(国新区的帖子三天就冲水,我是手动复制保存的)

有两条回复适合你这个问题,一个短一些的回复,我截图了,另一个长的回复,我复制了文字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507/21/-7da9Q1af-578yZdT1kSfz-sg.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507/21/-7da9Q1af-7tejZiT3cSku-ju.jpeg[/img]

国产电车超越国外油车电车的核心就是一点:全工业链的超巨大优势。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来未有过的现象,巅峰美国也不曾达到,我们的工业链可能还未完全掌控高端领域,但80%的工业链已经掌控了,剩下的就是生物医药芯片这些大伙都很熟悉的,还有一些细分领域比如变速箱。

这里要注意,优势不代表胜势,要将优势发挥出来变成胜利需要条件,俗称风口。而我们的新能源优势其实很早就有了,只是因为没有风口一直显现不出来,国家也上心很早就推出了新能源汽车补贴,但到时机成熟前一直收效甚微。

而这个时机就是新能源优势+特斯拉入局国内+俄乌战争油价上涨+国内加大新能源补贴,俗称天时地利人和。你去回顾就会发现,新能源的优势其实一早就掌握,竞争力是有的,关键是社会的认知没有改变,消费者还认识不到国产新能源的好处;特斯拉入局和俄乌战争属于典型的事教人,让社会认知产生了质变,从而出现了胜利的机会,所以国产新能源就开始反攻。虽然不想吹比亚迪,但他确实是国内最早也是最多专利最坚持的,属于排头兵攻坚队,但能胜利的本质是背后庞大的工业体系。

上面提到的新能源优势其中一项就是电车不需要变速箱,解决了很多产品和产业的问题,属于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大众ceo公开说过他们的部门问题造成了转型新能源的障碍,中国话翻译就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他们要转型需要先把自己的大腿切掉,那可能当地的工会工人就会搞事。所以你今年搜一下欧洲企业裁员就知道,欧洲车企特别是德国车企已经裁员了很多人。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他们壮士断臂,反而他们的新能源部分早早就放弃了欧洲分部,全都在中国。他们裁员是因为已经出问题需要截肢了,正是ceo说的障碍问题拖太久导致只能大面积裁员。我国的汽车产业其实也有类似的现象,但因为优势不多,在企业和行业内都没有形成阻力,反而车企发现能第一时间扔掉这种又贵又不赚钱的部分,转向超级成熟超级便宜的电机和电池,瞬间就都跑光了不带半点留恋,比如还是比亚迪第一个宣布停止生产纯油车。

当然,电池和电机的优势也是我们其他行业常年积累下来的,这点西方车企有技术储备但没有产业链储备,所以没办法一步手搓出产品,而我国的汽车产业可以一步手搓。快一步等于快全部,这种速度优势增加了胜利的几率,正如西方车企利用油车的先发优势压制我们一样,我们利用电车的先发优势压制回去。而变速箱、发动机的技术问题和电机的技术优势正如你查到的资料一样,属于降维打击级别,技术层面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好就是好。

舍弃发动机+变速箱的组合,拥有了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专利优势,然后风口来了消费者开始认识到这些优势,有开始尝鲜的人,就开始出现集聚效应,俗称惯性。于是胜利天平开始倾斜,我们将利润再次投入到产品的提升,比如内饰、配置等,形成正反馈将胜势进一步扩大,一直到今天新能源渗透率过半,几乎快要进入大决战的阶段。甚至国内各家企业之间已经有不少火花,但整体对外的势头还是没变。

问题一的回答:西方车企跳过传统油车变速箱去发展新能源也只能依靠我们,等于捡汤喝,甚至因为国内充分竞争快要汤都没了,除了特斯拉就没有算是正经有竞争力的国外新能源。

问题二的回答:油电混合有几种形式
1、增程。代表是蔚小理等新势力。属于电车发展的技术路线的一种分支,本质就是将电池减少一些并且增加一个发动机来发电,并不参与驱动,所以也不需要变速箱,只需要发电功率和充电功率跟上就等于移动电站。
2、小电池插混。代表是丰田的hev,当年日本车为了降低油耗研发的产物,用铅酸小电池来辅助启动和低速行驶降低油耗。但因为是油车为底子发展的小电池技术,路线不对没有展示出绝对优势。这种混动里面,电池只是有限的辅助,并不是动力源,且百万漕工问题,没办法摆脱变速箱。
3、单档大电池插混。代表是比亚迪的dm,现阶段的版本之子。也是从电池技术路线的分支,结合了多种优势:电池比一般插混大很多,和增程差不多,正经的电车路线;平时和增程一样能充电,以电机驱动为主;比增程多一个直驱离合,只有在发动机最高效率的时候,并且电机的动力无法跟上动力请求(动力请求=你踩油门的深度)的时候,会在增加一个发动机联动,变成1+1大于2的越级动力,但因为只有一档所以也不需要复杂的变速箱,只是一个单纯的离合片来藕合。并且多出另一个优势,就是高速巡航的时候,发动机直驱比发动机发电更有效率,所以可以实现类似油车的高速巡航发动机优势。简单概括为:让发动机几乎全部时间都在最高效的经济区间,省油的极致。
4、多档大电池插混。基于单独大电池插混的延伸产物,单档大电池插混有一个缺点是动力区间并不完美,因为核心是省油而不是动力,所以部分车企又重新将变速箱加回去用来加强动力表现,变成了多档大电池插混,动力是好了但是变速箱的老问题又回来了。暂时前景不明朗,属于发展期的过渡产物。

这里面除了增程,其他三项都需要很细致的技术打磨,2和4需要打磨变速箱,3需要打磨机电一体化。增程因为底子还是电车,电机不太需要打磨,发动机用来发电所以极限需求也不多,相对简单一些。
ちゃちゃ-avatar

ちゃちゃ

据说国外石油不贵,因此电车的最核心需求就没有了
ビープ-avatar

ビープ

柯达为什么造不出数码相机?
Fenrza-avatar

Fenrza

特斯拉:?
外国电车和国产电车的差距一个是成本,一个是智能化(仅限传统车厂),技术水平差不多
新势力都在一代平台试错的时候,大众现代800V都满街跑了
frost_crow-avatar

frost_crow

纯粹就是百万衣食漕工所系,你看国内的随便一个阿三阿四什么哪吒高合之类的,背靠国内供应链都能火一阵,外国品牌如果愿意用国内供应链的话造个电车不跟玩一样?不过他们自己的油车供应链就没饭吃了,所以,不是不行,而是真的不行。
KrustyDemon-avatar

KrustyDemon

以前有个说法:传统车企早就研制好了电动车,但因为油车市场还很大,就封存了做技术储备

结果到现在都没把技术储备拿出来
icybearrs-avatar

icybearrs

外国不是造不好电车,是现在全世界除了中国,工业能力都在萎缩,都在吃老本。

让他们搞个新东西?不存在的。

德国日本只剩下车,美国只剩下飞机和芯片。

马斯克这种搞制造业,还能搞出点成果的,在西方的大环境下属于凤毛麟角了。
Diggins-avatar

Diggins

油便宜吧,如果现在汽油8毛一块一升,那其实油电也无所谓了。
Speener-avatar

Speener

假如92号汽油2,3块,95号4,5块,可能买电车的人不会那么多
Kami_Sama-avatar

Kami_Sama

外国造不好的多了,而且,你说的哪个外国?

当然如果是坦克飞机导弹驱逐舰,哪个外国都造不好?
FoxyDelirious-avatar

FoxyDelirious

和柯达一样 船大难调头
Raiser-avatar

Raiser

路径依赖是全世界通病,她还能赚到钱,活的还不错,为啥要主动求变?
Carota-avatar

Carota

Reply to [pid=832754720,44660995,1]Reply[/pid] Post by [uid=43051319]草地上的午餐[/uid] (2025-07-21 10:14)
上一个吹技术储备的企业叫intel[s:ac:偷笑]
TheGoldKnight90-avatar

TheGoldKnight90

油便宜、电贵、出行距离远、充电基础设施跟不上。即便能造好,费劲巴拉造出来卖谁。
Gamer girl bong water-avatar

Gamer girl bong water

闹半天德日法 西斯 都是产油大国[s:ac:茶]
kjn-avatar

kjn

Reply to [pid=832754264,44660995,1]Reply[/pid] Post by [uid=64826293]时光元素之痕[/uid] (2025-07-21 1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