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如何找到三观一致的对象

ArmandoL7-avatar

ArmandoL7

有个群体叫做共同爱好者,有个圈子叫做朋友圈,有个比较传统的族类叫做家族交际。
so如果从上述几个需要三观基本相似才能混的下去的圈子中都找不到三观一致的对象的话,

要么就是认识的人不够多,要么就是一个人就很好了[s:ac:哭笑]
sandmann-avatar

sandmann

贴一些内容吧
死亡 ...
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学上死亡。第二次,人们出席你的葬礼,你在社会关系上死亡。第三次,世界上所有人把你忘记,整个世界都与你无关了。因此有人说,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遗忘。

一般人对于死亡的印象,便是由这样的他人死亡的过程组成。活着的人见证着一个人从活着到死亡然后被遗忘,但自己脑海中对他的印象还在,于是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他死亡后,生命并没有真正终结,仍在某个维度延续存在。那么如果自己死后依然会有人记得自己,怀念自己,仰慕自己,那便也算是活着。倘若没有人记得自己,意识便陷入永远的孤独之中,这才算真正地死亡。

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并不需要承受这种孤独。一个人是否被遗忘,对逝者已毫无意义,肉体死亡的瞬间,意识便如烛火熄灭般永远不复存在。从科学的角度上灵魂的存在是一件荒谬的事情,但人们仍然或多或少地相信死后会有意识的存在,不肯接受死亡便是自己的消失这一冰冷的事实。每个人都会死,无论你如何努力延长寿命,如何渴望被铭记,最终都会被无限的时间彻底抹去。倘若完全接受这一事实,便能体会到死亡是多么恐怖而绝望的事。因此人会下意识地逃避思考死亡,去迷信一些编造出的虚无缥缈的事物。而那些不惧死亡之人,往往也只是因为用这些幻想欺骗过了自己。

人的一生算得上长久吗?或许几十年时间是漫长的。只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是否会认为他的一生也称得上漫长呢?人感叹于朝菌生命短暂,甚至看不到一个昼夜,但人的一生又能认知到这个世界的多少?如果生命能够长久就好了,但即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如果宇宙有生命,在他的一念之间,无数生命出现和消亡,一万年和一天的时间有什么分别呢。便是这短短的几十年,无论你做什么也不能停下一刻,每一天人都在向着生命终点前进,而终点的死神也在一步步地向你靠近,终有一天“我”不复存在。

活在死亡的凝视下,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天,我要做什么?回想起之前的人生,似乎都在得过且过地活着,或者说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下,但这最后一天里他人的褒贬是否还值得在意?当意识到人生的一切终将随死亡湮灭,或许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清醒:我不想一生都在为了他人而活,无论剩余的生命是一天还是几十年,我都不想将一分一秒的时间浪费在他人身上。我不想面对迷茫、后悔与痛苦,不想无知地活着,我想看清世界的本质。
思考的误区 ...
人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有积极的一面,但往往也有负面的影响,比如悲伤抑郁让人丧失行动力,高兴让人疏忽大意,愤怒让人冲动等。很多人沉浸在情绪中时,不会去想情绪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弊,自己是否应该摆脱情绪,而是自然而然地任由情绪控制自己做出一些不理智举动。但是即使人有意识地去控制情绪,也并非容易的事。

在思考社会问题,尤其是与自己相关的问题时,很多人会产生情绪。如此一来一方面容易让人沉浸在情绪中停止了思考,另一方面容易让人的目的不再是思考一个客观的答案,而是想要证明自己预设的答案是正确的。这里的情绪是指所有的情绪,比如高兴、悲伤、愤怒、恐惧、感动、嫉妒等,又比如观点以艺术等特殊形式表达的情况或者以往认定的观念被质疑等情况下,人往往也不能冷静客观地思考,而是直接根据感性得到答案然后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很多人的三观来源于社会灌输的零散规则,但这些规则混乱且存在冲突,如此构建的体系自然脆弱,当面对少见的复杂的问题时,这种体系容易引发困惑、自相矛盾或者不公正的判断。更好地方法是放弃这个被动塑造的混乱体系,审视所有社会灌输的道德与规则,重新推导和建立道德体系。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因果关系,在面对问题时就可以系统地分解和判断,从而避免矛盾和不公。

类似于数学中由公理推导定理,构建道德体系的第一步需要确立在任何场景下都绝对正确而需要遵守的准则,在此命名为“先律”,比如人拥有自由、人无贵贱之分、契约需要遵守、个人权益不受侵犯等等。然后由最底层的先律推导出完整的道德体系。无论看似多么明显的问题都必须将问题分解追溯到先律,结论必须可由先律推导总结而出并且不与其他的任何先律冲突,如果先律中缺乏应对或者出现矛盾那么就修正先律,直到整个道德体系完整且自洽。然而现实情况太过复杂无法穷尽,相关的名词也太过抽象难以准确定义,以至于连确定互不矛盾的先律都难以做到,更不用说做到绝对的公正了,所以只能是一个前进的方向。比如上面提到的几个先律看似正确,实则都有各自的问题。

很多难题都源于定义不明确。比如忒修斯之船的答案没有客观标准,取决于人类约定及语境等。又比如“生命的本质”中的“本质”并没有一个准确定义,问题都不明确,要如何研究呢。实际上人们经常会迷失于艺术或者语法的幻觉之中而产生莫名的心绪波动,但内心并没有将其转化为明确的表述,那也就无法分析和论证。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人们有时会研究一些无法证实或证伪,也无法认知和利用的概念,那么这种研究并没有实际应用的场景,只是给逻辑体系增加冗余罢了。人无法获得绝对的正确,但只要的知识理论可以在现实中利用便足够了。
atetheavocados-avatar

atetheavocados

车轱辘话来回转,你到底思考了个啥?
SterbenSan-avatar

SterbenSan

太长了懒得看,建议找ai做对象,它看得下去
Nommy-avatar

Nommy

交浅言深,大忌。
SaintDreamz-avatar

SaintDreamz

你这个死亡的思考太浅了,死了就是死了,你死之后的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你无关,建议你去豆瓣,那边文青多,然后可以找喜欢心理学的女生深谈,这和你一样都喜欢鸡汤文学
J R-avatar

J R

总结和挑重点也是人类语文水平的重要体现
EpyonNext-avatar

EpyonNext

所谓的三观契合还要看你的接受范围,完全契合的灵魂伴侣非常困难,你想想你最好的朋友,是不是也是求同存异
sandmann-avatar

sandmann

Reply to [pid=818059391,43788025,1]Reply[/pid] Post by [uid=61288230]悄然铭月[/uid] (2025-04-10 22:34)
你是只看了文章的第一段吧。
大部分人并没有清醒地认识这一点,会想要死后被人记得,被后人铭记。
Kitchi Machk-avatar

Kitchi Machk

很多东西不如面对面去交流,虽然写了很多但是“对方”有没有阅读的习惯,如果他愿意去了解、读懂并赞同你的三观,但是他实际上的行为或者表达也能做到一致吗?
还是多走出去认识点人吧 总会遇到的
rottenmulk-avatar

rottenmulk

B站还有这功能 回头我也试试,把我几十万的文集搬一搬。

我懂楼主在书中找颜如玉的感觉。 挺难的,在如今的社会。
不说别的, 你也可以感受到 ,不管男女 大部分压根就没有心思看几百字的东西。
如何走进你的内心世界 如何碰触到彼此的三观。

通过生活的方式也是可以的,足够只管和真实反馈,但是试错的成本和方式也相当磨人。

可以尽可能散发你的兴趣,在志同道合的人群中去寻找。
Soulfulblade-avatar

Soulfulblade

谁能把你写的全看完,我觉得谁就和你三观一致
SaintDreamz-avatar

SaintDreamz

[quote][pid=818066032,43788025,1]Reply[/pid] Post by [uid=64161284]血牙姬[/uid] (2025-04-10 23:33):

你是只看了文章的第一段吧。
大部分人并没有清醒地认识这一点,会想要死后被人记得,被后人铭记。[/quote]是的。如果有误解,不好意思
mahogany-avatar

mahogany

我现在都不奢望三观一致了,能尊重对方的想法,不强行给对方洗脑自己的观点我就谢天谢地了
相亲相了个说教机器人,啥事都给我说教一下[s:ac:喷]
THAAL SINESTRO-avatar

THAAL SINESTRO

+ by [牙姬] (undefined)

贴一些内容吧
[collapse=死亡]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学上死亡。第二次,人们出席你的葬礼,你在社会关系上死亡。第三次,世界上所有人把你忘记,整个世界都与你无关了。因此有人说,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遗忘。

一般人对于死亡的印象,便是由这样的他人死亡的过程组成。活着的人见证着一个人从活着到死亡然后被遗忘,但自己脑海中对他的印象还在,于是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他死亡后,生命并没有真正终结,仍在某个维度延续存在。那么如果自己死后依然会有人记得自己,怀念自己,仰慕

我先自我剖析一下吧,对于死亡的思考从我小学一年级左右就开始了,我还记得是在我理发的时候,旁边的人和理发师闲聊的时候提到附近(或是有认识的人)在睡梦中死去。
结合更早之前动手术,打麻药,瞬间失去意识的经历,我开始对死亡有了深刻的印象和具体的恐惧,有时候也会想是否自己也会一睡长眠。
直到中学因为学业和青春期等原因,我的作息有些紊乱,对睡眠有了不一样的感知,我才认识到原来死亡原来就是不做梦的睡眠 ,只是永远不会醒。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后,对睡眠和死亡的恐惧都淡了许多。
再到后来不断的经历和学习,我认定了世界的本质上物质而不是意识,虽说若无远虑必有近忧,以史为鉴方明得失,但是比起过去和未来,现在都更重要,与其担心不知何时到来的死亡,不如多想想现在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处之奈何,尚能安否。
不念过往,不枉当下,不惧未来。
Aztro-avatar

Aztro

+ by [woyifalish] (undefined)

所谓的三观契合还要看你的接受范围,完全契合的灵魂伴侣非常困难,你想想你最好的朋友,是不是也是求同存异

是的,我最好的兄弟,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看看他的账户,留下够家人生活的钱,剩下七万都转给我了。并且叮嘱我说过好自己的生活,我的钱不急,你甚至可以不还我。

这种交情就算亲兄弟也不过如此了吧,但是我跟他很多观点都不一致。我没法想象一个人居然要求有人能跟他三观一致,大的观点大的生活方向一致,剩下一些小的生活细节互相包容互相容忍就完了
Elect-avatar

Elect

每次看到灵魂伴侣我就想笑
你有个p的灵魂
来,快问快答
三观是哪三观?
用三句话概括你的三观,能做到吗?

你不会以为写个万字文档,把死亡和哲学吧啦一通就是有深度了吧?
偉哲-avatar

偉哲

永远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树叶,怎么可能思想一致,最多和你某些兴趣是一致,或者人生方向一致
Scolly-avatar

Scolly

看了两篇,观点还是比较讲逻辑而且准确的。
但行文没有激情,好像你自己完全是个空容器。
别说女的,老哥跟你交流都要觉得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