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ZM168cute
2020-07-21T09:12:13+00:00
牛脑壳皮煮熟后,开成薄而透明之片。以卤汁、花椒、辣子红油拌之,色彩通红鲜明,食之滑脆辣香。发明者何人?不可知;发明之时期,不可知。在昔,只成都三桥(即皇城坝金河上三桥,今已不存)有之。短凳一条,一头坐人,一头牢置瓦盆一只。盆内四周插竹筷如篱笆,牛脑壳皮及牛脸肉则切成四指宽之薄片,调和拌匀,堆于盆内,辣香四溢,勾引过客。大抵贫苦大众,则聚而食之,各手一筷,拈食入口。凳上人则一面喝卖,一面叱责食客曰:‘筷子不准进嘴!’一面以小钱一把,于食客食次,辄置一钱于有格之木盘中以计数,食毕算账,两钱三块,三钱五块也。有穿长衫而过者,震其色香,欲就而食,则又腼腆,恐为知者笑。趑趄而过,不胜食欲之动,回旋摊头,疾拈一二片置口中,一面咀嚼,一面两头望——或不为熟人察见否?故此食品又名‘两头望’。今则已上席列为冷荤之一,皇城坝之摊头亦易瓦盆为瓷盆,于观感上殊清洁多也。”
[img]https://imgs.aixifan.com/Flk-Z5xt-yHhr1_qflKLV1JKKFBY[/img]
这是李劼人先生先生对于肺片的评价
在那个时候杀了牛,牛杂牛肺会被便宜收购(无法上有钱人台席),成为穷苦人美食,也不知道是谁在民国时候发明了拌肺片,最后还延伸出类似现在成都串串香的东西,计件收费。
在哪个年代,在街头吃这些东西对有钱人来说是很丢人的,但因为闻起来香,那些穿长衫的坐下来吃,害怕被周围人耻笑,一边吃,一片还要四处张望,所以把串串香肺片叫两头望。
我奶奶给我说过小时候吃这些东西还会被人笑话嘴搀
农田里面的泥鳅黄鳝也没有几个人吃,因为认为吃这个丢人,当然没有什么调料,味道也不好,而且一个不小心可能生病,现在来看也不是没有道理
“皇城坝肺片”的所在地皇城坝,即今天成都天府广场,占地570余亩,四周有城墙和御河。曾经是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成都核心,并且有明朝蜀王府残留(清代成为贡院),1950年以前,这里闲散游民很多,从明远楼到后子门一带,摆摊卖凉粉、凉面、血旺子汤、凉拌肺片、油条、锅魁、牛肉面、牛肉汤、牛肉焦饼、卤羊尾、心肺汤的席棚比比皆是,成了名小吃的荟萃之地。故老成都人有句名言——“要吃牛肉到皇城坝。(这个只有成都本地人爷爷辈才知道)
[img]https://imgs.aixifan.com/FkxHvI6N8HtaXEYSXVTwpDLB5wHK[/img]
在这个地方尤其是抗战前后最终诞生了四川诸多名小吃
这些小吃店中,很有名的莫过于桥南街口的“夫妻肺片”,因其麻辣鲜香,略脆不腻,汁浓味爽,红亮油润而大受食客的欢迎,创始人是郭朝华、张田正夫妻。那时他们的小铺子仅有一单间,刚好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后门右侧拐弯处成一直角,中立一木柱,撑住破烂房子。谁也没有想到,这间面积仅八九平方米的貌不惊人的小铺子创制的凉拌牛杂,后来却以“成都名小吃”而蜚声中外。至今虽过去了数十年,店址也数易其地,但却肇始于此,也许今人知道的不会太多吧!上世纪40年代初期,成都名记者兼美食家车辐老前辈,就曾在报上撰文介绍过半边桥南街的“夫妻肺片”和郭氏夫妻。
郭氏夫妻在继承“皇城坝肺片”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夫妻肺片”用特殊的方法去掉牛杂本身所带的草气,这样加入德阳酱油时就避免了因牛杂炝了豆汁味而产生苦涩感。他们先用切成细花状颗粒的芹菜花垫底,然后将牛肉薄片和牛杂薄片配搭铺陈其上,用卤水、德阳酱油、红油辣椒从周围淋下,再将制好的碎花生米、芝麻、花椒面、芫荽等调料撒在上面,成菜牛肚白嫩,心舌淡红,头皮鲜亮,肉片殷红,杂然拼摆,色彩斑斓,麻辣回香,油润爽口,一时声名远播。加之夫妻二人配合默契,感情和谐,更给小摊带来了无限生趣,生意十分红火,深得穷苦学生和黄包车夫的喜爱,老食客遂冠以“夫妻肺片”的美名。
[img]https://imgs.aixifan.com/Frok4E17zDmteMinBcafVcUn3a1k[/img]
其实成都有一个叫黄伞肺片的也很好吃[s:ac:心]
[img]https://imgs.aixifan.com/Flk-Z5xt-yHhr1_qflKLV1JKKFBY[/img]
这是李劼人先生先生对于肺片的评价
在那个时候杀了牛,牛杂牛肺会被便宜收购(无法上有钱人台席),成为穷苦人美食,也不知道是谁在民国时候发明了拌肺片,最后还延伸出类似现在成都串串香的东西,计件收费。
在哪个年代,在街头吃这些东西对有钱人来说是很丢人的,但因为闻起来香,那些穿长衫的坐下来吃,害怕被周围人耻笑,一边吃,一片还要四处张望,所以把串串香肺片叫两头望。
我奶奶给我说过小时候吃这些东西还会被人笑话嘴搀
农田里面的泥鳅黄鳝也没有几个人吃,因为认为吃这个丢人,当然没有什么调料,味道也不好,而且一个不小心可能生病,现在来看也不是没有道理
“皇城坝肺片”的所在地皇城坝,即今天成都天府广场,占地570余亩,四周有城墙和御河。曾经是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成都核心,并且有明朝蜀王府残留(清代成为贡院),1950年以前,这里闲散游民很多,从明远楼到后子门一带,摆摊卖凉粉、凉面、血旺子汤、凉拌肺片、油条、锅魁、牛肉面、牛肉汤、牛肉焦饼、卤羊尾、心肺汤的席棚比比皆是,成了名小吃的荟萃之地。故老成都人有句名言——“要吃牛肉到皇城坝。(这个只有成都本地人爷爷辈才知道)
[img]https://imgs.aixifan.com/FkxHvI6N8HtaXEYSXVTwpDLB5wHK[/img]
在这个地方尤其是抗战前后最终诞生了四川诸多名小吃
这些小吃店中,很有名的莫过于桥南街口的“夫妻肺片”,因其麻辣鲜香,略脆不腻,汁浓味爽,红亮油润而大受食客的欢迎,创始人是郭朝华、张田正夫妻。那时他们的小铺子仅有一单间,刚好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后门右侧拐弯处成一直角,中立一木柱,撑住破烂房子。谁也没有想到,这间面积仅八九平方米的貌不惊人的小铺子创制的凉拌牛杂,后来却以“成都名小吃”而蜚声中外。至今虽过去了数十年,店址也数易其地,但却肇始于此,也许今人知道的不会太多吧!上世纪40年代初期,成都名记者兼美食家车辐老前辈,就曾在报上撰文介绍过半边桥南街的“夫妻肺片”和郭氏夫妻。
郭氏夫妻在继承“皇城坝肺片”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夫妻肺片”用特殊的方法去掉牛杂本身所带的草气,这样加入德阳酱油时就避免了因牛杂炝了豆汁味而产生苦涩感。他们先用切成细花状颗粒的芹菜花垫底,然后将牛肉薄片和牛杂薄片配搭铺陈其上,用卤水、德阳酱油、红油辣椒从周围淋下,再将制好的碎花生米、芝麻、花椒面、芫荽等调料撒在上面,成菜牛肚白嫩,心舌淡红,头皮鲜亮,肉片殷红,杂然拼摆,色彩斑斓,麻辣回香,油润爽口,一时声名远播。加之夫妻二人配合默契,感情和谐,更给小摊带来了无限生趣,生意十分红火,深得穷苦学生和黄包车夫的喜爱,老食客遂冠以“夫妻肺片”的美名。
[img]https://imgs.aixifan.com/Frok4E17zDmteMinBcafVcUn3a1k[/img]
其实成都有一个叫黄伞肺片的也很好吃[s:ac: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