𝑀𝒾𝑔𝓊𝑒𝓁 𝒮𝒶𝓃𝒸𝒽𝑒𝓏
2022-05-03T04:31:01+00:00
?仅从正史上看,抛开那些戏说和野史,曹丕比起那些杀兄弟全家的皇帝,算是对和自己争权的兄弟比较宽厚了吧。
?比如经常被人念叨的曹植和曹彰,曹丕继位后对于曹植顶多也是为难他一下,并不像李建成对李世民那样往死里逼,曹植最后竟然在曹睿时代还是活跃着进谏。
?至于曹彰,曹丕继位后给他封侯,封公,最后封王,很多人阴谋论说曹丕隐诛了曹彰,曹彰的孩子曹楷被曹睿收养当太子培养。曹睿死后的继承人曹芳被认为是曹楷的儿子,曹彰的孙子
[quote][pid=608009781,31755406,1]Reply[/pid] Post by [uid=38874519]冰糖狮子头[/uid] (2022-05-04 12:42):
曹丕是魏国开国皇帝,他追封的他爹,继啥位啊[/quote]曹丕是魏帝国的皇帝,但要首先要继承魏王国的王位
[quote][pid=608108476,31755406,1]Reply[/pid] Post by [uid=43283232]lilililiads[/uid] (2022-05-04 20:50):
煮豆燃豆箕
和他有关吗,忘记了。[/quote]是他和他弟曹植,不过曹植应该还算是有个好结果吧
[quote][pid=608110589,31755406,1]Reply[/pid] Post by [uid=41725995]神乐耶、[/uid] (2022-05-04 21:02):
是他和他弟曹植,不过曹植应该还算是有个好结果吧[/quote]我上面说到了曹植不仅活到了曹睿时代,他的儿子还在西晋做了高官,深受司马炎的宠信。
曹丕真要煮豆燃豆萁,曹植这一脉早就燃了。
曹魏一代对宗室名为分封而实加禁锢 , 主要表现为“虚封”、频繁徙封、限止朝聘、严禁任职、多加伺察等政策 , 这虽引起了曹植等宗室诸王的不满和抗议 , 但始终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究其原因 , 既与曹魏统治者之寒门出身及其法术之治有关 , 也与曹丕早年争嗣的经历不无关联。就其影响看 , 此举削弱了曹魏统治的基础 , 不利于其政权的巩固 , 并由此引起了晋代君臣的深思。
陈寿在《三国志》卷二十中评曰:
魏之王公, 既徒有国土之名, 而无社稷之实, 又禁防壅隔, 同于囹圄;位号靡定, 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 《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 一至于此乎!
裴松之注引《袁子》亦有相同的评论:
魏兴, 承大乱之后, 民人损减, 不可则以古始。于是封建侯王, 皆使寄地空名, 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 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 而乃侪为匹夫。县隔千里之外, 无朝聘之仪, 邻国无会同之志。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 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既违宗国藩屏之义, 又亏亲戚骨肉之恩。
我投汉惠帝一票,刘盈是真的想保刘如意这个弟弟[s:ac:茶]
[quote][pid=608112260,31755406,1]Reply[/pid] Post by [uid=34818140]吴儿夜啼张文远[/uid] (2022-05-04 21:11):
曹魏一代对宗室名为分封而实加禁锢 , 主要表现为“虚封”、频繁徙封、限止朝聘、严禁任职、多加伺察等政策 , 这虽引起了曹植等宗室诸王的不满和抗议 , 但始终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究其原因 , 既与曹魏统治者之寒门出身及其法术之治有关 , 也与曹丕早年争嗣的经历不无关联。就其影响看 , 此举削弱了曹魏统治的基础 , 不利于其政权的巩固 , 并由此引起了晋代君臣的深思。[/quote]结果深思出了个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中原动荡三百年。[s:ac:喷]
[quote][pid=608108476,31755406,1]Reply[/pid] Post by [uid=43283232]lilililiads[/uid] (2022-05-04 20:50):
煮豆燃豆箕
和他有关吗,忘记了。[/quote][s:ac:哭笑]听说无关
这就是个故事
不是,曹丕继承的魏国外有蜀吴这俩劲敌,内部还有支持自己篡位的功勋阶层要平衡,肯定需要曹氏夏侯这些血亲
把自己的兄弟洗一遍这不是亲者痛仇者快嘛
曹丕引士族,为了巩固统治。
不可避免就要打压宗族。然后人才济济的曹家和夏侯家全死光了。
全面衰落吧,兄弟全部被废了。他上位后曹家,夏侯家各路能人基本上是坐着等死的,当然,优容以待,就是啥权力都没有
以前的三流人物边缘曹爽最后成了老大,然后能力不足,被司马家弄死,曹丕自己后代被捅对穿。
夏侯家最后剩个夏侯霸,跑到杀父仇人哪里去了,最后也死于司马家。
对家人真不好,还毒死自己老婆[s:ac: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