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相关,诺兰粉丝别进。

afren^-avatar

afren^

2020-08-29T09:52:00+00:00

我承认,一开始写的非常装,主要是我被气到了。我和一个跨专业考到电影研究生的朋友一起去看的,他竟然给这部电影打了8+接近9,所以我想打击一下他。
后来想了一下,他作为一个诺兰粉,能为了诺兰考上研究生,我实在不好再落井下石。
信条在我这里的评分是6.5-7,比及格好一点。可是我是跟他一样,抱着8甚至9的期待去的,结果没看到这个级别的作品,所以对信条的看法带上了极端不满的主观情绪!
点击展开 ...
以上是题外话,进入正题之前,先明确一点,导演和编剧是两个工作。从导演角度来说,诺兰非常大胆,很有创造力的拍出了很多有意思的场面,但是并不影响,信条是个烂剧本,以及是个不那么好的电影。
标题我提到了网大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网大的创作理念是“抓住一个点,写一个梦幻开局,然后把观众的期待感延续到中期,达到有效观看之后,直接烂尾”。
信条作为一部院线电影,在入场之前已经付费,其实不必这么玩,只是在我看来,他写的剧本,也是“梦开中崩烂尾”,虽然实际上诺兰在90分钟以后开始超神反转,但是从他的剧情发展角度上来看,我觉得“纯路人”估计撑不过中期的崩溃(睡觉党虽迟但到,比如我)。
简单梳理一下信条的剧情:
1开局,歌剧院绑架事件,中间还参杂着各种势力的纠缠。
第一遍想理清是很困难的事,因为他本身就是想通过巨大的信息量和宏大的事件,来吸引你的注意,让你持续保持着看下去的兴趣。整部片子前150分钟,只有这里是合格的商业片,也就是“梦开”。
这部电影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不尊重电影的基本规律。他给了一个宏大的开头,把观众吸引过来,却不愿意顺承着讲下去,反而从下一个场景开始从零开始讲故事。
2铁轨审讯,这里顺承上一段的故事和情绪,是没有问题的。
(男主因为圣母救人,导致自己失败,然后为了保密吃药自杀。可是这一段建立起来的人设,和后面的故事真的有联系吗?说实话,从进入机场开始,我觉得男主换人了。)
为了强行和后面的反转对应,反派做了一些无意义的事,有点莫名其妙。(审讯就审讯,你整你那钟干哈玩意)从这个角色开始,剩下所有角色的台词动作行为逻辑,都有些苍白,甚至无脑。
3男主醒来,见到了自己的上司,恭喜男主“死而复生”,不再为任何人工作,而是为所有人(everyone)。
先不说这个上司的作用,请问男主为什么要接受这个任务?
以及,这里第一次提及了信条这个组织。
这个组织全程就像个笑话,既不能被察觉,又能凭空动用许多力量,还要去拯救世界,你说了我信了。
4男主扮成海员,在发电站里健身,然后驱车去和组织汇合。这一段的意义意义不明。
5男主和女研究员见面,然后女研究员解释“逆向的子弹”,男主提出可不可以通过研究合金来找到子弹的来源。
————到目前为止,就已经出现三个大问题。
第一,男主的动机呢?前面去绑架现场拿炸弹可以理解为圣母,那么后面呢?
在超级英雄电影和特工电影里面,有个隐含的基本逻辑,就是男主要解决的问题符合男主的自身能力。不可能让007去挑战灭霸,也不可能让超人去拯救出轨的火车,前期能力不够,后者太简单。
让一个从没有展现自己能力的男主,去拯救世界,而且没有任何的铺垫和解释,不觉得很奇怪吗?
第二,男主一进场就找到下一步的方向,组织其他人的智商呢?(后面所有跟组织有关的人和事,智商真的全部下线。)
看过悬疑剧的都知道,通过一个弹孔都能追究到开枪的型号产地等等数据。组织拿到逆向子弹这么久了,连子弹哪里来的都找不到吗?
第三,开场是通过开局的惊天绑架案吸引我们的,结果我们看了一堆跟绑架案无关的内容?
其实到女研究员出场,故事已经中崩了,人物全是解说工具人,没有实际意义,后面几乎不出场。
故事老套,甚至故弄玄虚,看上去有点莫名其妙。至于女研究员拿起子弹的bug,就更不用说了。
——有朋友说,让我不要单纯否定,要解决问题。
我认为,干脆删掉中间的34段,直接男主在逼供中吃药死,凸显男主个人形象。
接着男主在研究院醒来,女研究员和上司角色合并,一边解释组织,一边解释那颗“逆向的子弹”。
然后男主回忆起剧场里也有人射了一枪,把两段戏串联起来承接前面的剧情。
最后由女研究员提出,需要男主去印度查找制造子弹的人,寻找子弹的制造方法。
把拯救世界的部分细分化,让男主慢慢的明白自己的终极任务是拯救世界,而不是一开始就奔着“比三战更大的危机”去的。
同时,观众接受的信息量也比较少,还可以尽量减少后面人物知道剧情却不说带来的故弄玄虚感。
————去印度是故事情节的重大跳水。
6男主莫名其妙来到了印度,莫名其妙遇见了男二,莫名其妙上了印度富豪的家。
7男主和男二干净利落的挟持了男富豪,结果他老婆出场,表示自己也了解信条组织,并且她才是幕后的大佬。
8男主和印度女交谈,谈及了反派的身份和目的,让男主出手去调查这个问题。  
9男主听到警报下楼,菜场居民熟视无睹。
————跳水的地方有以下部分。
第一,为什么是印度?前后文没有任何的解释,不可以是南非,南美,甚至中国日本?作为编剧,要明白最重要的一点,出场的地名和人物,要具有不可替代性,才可以更深入的挖掘角色深度。
一个后期反转的npc,跟她是哪个国家没有任何关系,实在无趣。不能说成是被压迫的东亚人,自由过度的西欧人吗?当我听到后面印度女还反转了的时候,我一头雾水,为啥呀,她吃得好穿得好,只是一个提供信息的npc,在100分钟之后反转了,有意思吗?
第二,前面渲染了两分钟男富豪,然后一秒钟切成他老婆。
这是把全印度人民当sx,还是把情报工作人员当sx。
这种装逼桥段,网络小说都不用了,太降智。
第三,印度女不是组织的一员,竟然报警?这个组织是搞内斗的吗?
第四,俄罗斯富豪做事情的动机?(在我睡着之前,一直没表现俄罗斯人为啥要毁灭世界,反而一直在表现他们的家长里短。看上去真的像是他是因为老婆出轨,所以要让全世界陪葬。)
从电影来看,到目前为止,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类型片的故事,本该是顺承的,但是实际电影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断裂的。
和最开始的绑架案隔绝了,观众一开始是被绑架吸引的,结果结果一对无聊的剪辑后,几乎忘记了第一个场景表现了啥。
新场景(博物馆)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期待感,又马不停蹄的去了印度。结果印度女家里还没两分钟,又奔赴了英国,路人看上去就是一头雾水。
————这里缺少的东西。
第一,男主到底在追究什么?
哪怕是超级玛丽1代,也有个方向,我要去拯救公主。这个公主是具象化的东西,可以感觉到的存在。
但是本片的男主在做一件不具象的东西(甚至不是拯救世界),接的也是不具象的任务(找人),甚至奖励也是未知的(找到了也不明确下一阶段目的)。
男主追究到俄罗斯富豪怎么把子弹逆向的,然后呢?
为什么我们要看他是怎么追究到的?
这和最初的绑架案有什么关系,我们不是被开场的歌剧院绑架案吸引过来的吗?
第二,故事的亮点。
我为什么要花一个小时持续看一个人漫无目的的收集信息,因为导演叫诺兰?
假如他叫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你还能坚持看下去?
——————
10英国高级情报官,一个白人爵士出场,跟男主聊天。
他的作用是发布任务,那可不可以换成男二来?
你换成一张报纸,男二给男主提供情报,是不是省了很多经费,也顺便告诉了观众,男儿是怎么从印度跟男主到欧洲来的。
英国贵族和一个黑人聊天,你开心就好。
11最离谱的来了,女主。
先说一下女主在反派这里的作用:反派需要合法的渠道洗钱,同时女主是个鉴定师,可以为反派打理和鉴定艺术品,为反派提供洗钱的渠道。
然而女主通过一副假画骗了反派,反派威胁女主报警(大英警察万岁),女主就怕了?
理一下这里的逻辑。
女主一直厌恶反派走私军火贸易,却一直给反派洗钱?
洗钱还在乎画的真假,你在逗我?
女主怕报警?
男主一个路人甲,突然拿出一幅假画接近女主,然后女主就破防了,竹筒倒豆子了。这就是一个英国贵族,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鉴定师的心理素质?正常情况下不是女主跟反派坦白,然后反派秒了男主吗?
反派的手下就这么轻松被男主在餐厅ko了,这个打戏连60年代的邵氏都不如。

看到这里,我整个人都是崩溃的。
也许,诺兰作为大导演,他会在后面把所有东西一一解释。然而,这里面有太多的悬念是没有道理的,它们支持不了我撑到后面去看反转,甚至,这些角色根本就没有反转。
套用一句台词“真正的大师,永远怀着一个学徒的心”。
一部电影里,串联起故事的,不是人物和剧情,不是编剧创造的故事内容,而是一个导演的个人名气,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傲慢。
诺兰和他后面的主创团队相信自己的名气和能力,完全放弃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放弃了故事本身的可看性,故事已经崩到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还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名气带来的期待感,支撑着路人看下去,可惜路人是不会买账的。
9.4日首映接近6000万,比已经骂了半个月的《八佰》多了一百万不到。
而《信条》投资超2.5亿美元,加上宣发逼近4亿,最少需要8亿以上才能赚回成本,希望诺兰粉丝多贡献一点,就当是香火功德了。

摸鱼打了这么多字,有点累了。
下面的剧情就懒得8了,只说几个漏洞吧。
反派的打火机怎么点燃汽油的,为什么汽油被点燃结果却结冰了?
逆向的世界里,一切从完结走向初生,一切都是反转的,那么里面的基础物理学定律都不适用的情况,男主是怎么操作逆向世界的设备的?
以及最重要的,四辆车夹击一个运送世界级危险物品的车,竟然这么轻易就得手了?你们开车的时候,空荡的马路上,前后左右都车在夹你,你不会觉得奇怪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