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_0307
2024-10-23T17:15:00+00:00
#预期不良#
这个事情,其实一直在关注,这就说几句。
问题在于你活着的“原理”是什么。
如果你活着的原理是“尽可能的享福”,那么这位女性的安乐死就在理性上完全自洽。
为了享福,然后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对统计规律的认同确切的认识到了之后的生活无法提供可享的福,自然理所当然的会得出“不如去死”的结论。
剩下的只是“勇气问题”了,而不是明智问题了。
理论上,这属于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实际上自然法会对人的这个选择做出反馈。
也就是虽然没有人有资格和权利来评判你这样想对不对,但是实际上自然法对你的价值观是有态度的。
这个态度就体现在你的价值观本身客观上是否有利于你的价值追求得到满足。
具体而言,“活着是为了享福”这种价值观本身,是否真的有利于你享到最大的福?
举个例子,你立刻就会明白。
比如你高考没考好,还得了一种现在暂时没法治愈的疾病,按照统计规律,你的未来大概率预期会比较痛苦。
这其实何尝不是一种“红斑狼疮”?
按照这个逻辑,你是不是就要考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了?
你开始有点感觉了吧?
现在我们把这个再减量,你仅仅是和一个刻骨铭心的恋人分了手,你很难期待能再遇到这么理想的人了,而你又深深的认定,这个人能带给你的这种快乐如果得不到,你就再也快乐不起来了。
你是不是又要考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了?
你中年失业,找了一年工作,四处碰壁,发现很难找到原来那种薪水的工作了,要你改行,你非常悲观,也就是此后你预期全是不快乐的生活了。
你是不是又要考虑“活着有什么意义”了?
你发现了没有?
“活着就是为了享福”这个想法,一旦遇到任何预期不良的挫折,就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立刻释放出强烈的死志。而“预期不良”这件事,又受到“心灵脆弱“这一因素的极大的加成。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棘手甚至是致命逻辑矛盾——你没有经历过挫折,你的心灵就会格外脆弱,而因为你格外脆弱,会导致你“预期极为不良”的事物就会浩如烟海。
成绩不好,预期不良;
专业不好,预期不良;
家道中落,预期不良;
风评被害,预期不良;
职业“低贱”,预期不良;
行业衰退,预期不良;
容貌受损,预期不良;
家人抑郁,预期不良;
家人重病,预期不良;
子女伤残,预期不良;
事业破产,预期不良;
投机失手,预期不良;
……
甚至还有
世风日下,预期不良;
乱党当政,预期不良;
国家衰退,预期不良;
世界动荡,预期不良;
……
而你一旦遇到一个,除非你已经撑过一次,有过经验,否则只要是第一次遭遇,由价值观本身造成的对预期不良的极度敏感就会立刻与之反应生成足以让你考虑死亡的抑郁情绪。
要是一个还没挺过去,就又遇到了从未遭遇过的另一个,你还能扛着的概率起码再打个对折。
叠加三个呢?对折,对折,再对折?
现在又来了——哪怕只叠加两个,你的精神状态都会严重的抑郁,然后你会发现另一个几乎必然存在的危机——你身边的那位要是也抱着“活着就是为了享福”的思路,那么“家人抑郁,预期不良”就会对ta成立。
要是ta再得个什么病、或者史个什么业,ta也要进入双重预期不良状态。
接着你也要叠上第三层——“家人抑郁,预期不良”。
对折,对折,再对折,剩余生存意志:12.5%
你立刻就要面对生死存亡的大哉问,要进入濒死状态。
而且你越是年轻,越是上网过多,这种“恐惧的总和”效应对你就越易感、越易堆叠。
“活着到底还有什么价值”这个问题,甚至都不会再离开你的脑海。
它无时不刻不在你三重甚至四重“预期不良”叠加的大脑里滴答作响,投射在你看到的每一个画面上。
红点闪烁,系统消息,点开一看,“活着到底还有什么价值”?
你从中学开始,从第一次大考没考好、第一次结结实实的“掉队”开始,就已经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的无穷追问之中。
你能扛几年?
你甚至在想——我为什么要扛?
这时的你,只会羡慕这个女性的选择,羡慕她有钱去瑞士,羡慕她家里人没有拼死阻拦。
这就是你为什么在向她“致敬”,因为在“活着就是为了享福”这个逻辑下,她证明了做出逻辑指出的理性选择的勇气。
你所没有的勇气。
但是你的敬佩且放在一边,你有没有重新审视一下这整个过程——这个价值观tm的哪里保证了“最大化获得实际幸福”?
这就像一个人认为“办企业就是为了赚钱”,于是从不做任何支出,然后没有赚到任何钱一样。人一问你,你就说“我的公司,我有选择经营思路的自由”,于是谁也没法多说什么。但是“办企业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的公司没有“办企业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服务大众”的公司赚钱啊。
如果你并不信奉“活着就是为了享福”这个价值观,那么“在享福方面预期不良”对你就没有根本的伤害。
比如,你的价值观是“为人类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那么当你发现你得了“绝症”,或者断了一条腿,你的思路就会是“我还没死,还没到完全动不了,我还有必要继续保持剩余的健康,继续生活和工作”。
只要你的工作还在继续产出,你个人的痛苦和困境无论多么大,都不足以推翻你“活着的理由”,你有最大的概率可以等到你的“绝症”被攻克,你的断腿被修补。
而且你这个等待期间的人生体验还远比忍受着同样的生理痛苦 / 财务困境的人来得好。
你在逻辑上就不会因为“容貌损毁”“预后不良”“每个星期都要透析”就直接在“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的无限拷问下选择“勇敢”。
虽然这里拿了“为人类做贡献”来做例子,但实际上“打破人类记录”“完成这座建筑”“为张三的幸福奋斗到底”……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解法其实都比“人活着就是为了享福”要好。
你甚至可以说,在追求人生幸福最大化方面,“人活着就是为了享福”这个思路是最坏、最没效率、最容易破产、甚至最容易破坏幸福的思路。
当然,这仍然是你的自由,没有人类可以否定这一点。
但你要注意,确保“这是最不能实现最大化幸福的思路”这一点,并不是人类与你为敌,给你捣乱使坏来实现的,这是自然法则,数学逻辑确保的。
是自然法不同意。
人活着要幸福,首先要考虑的是自然法。
自然法判生判死,予取予夺,视“个人自由”为无物。
永远不要自恃“没有人有权评价我”,就以为自己不再受任何评价。
万有引力、光电效应、大数定律、勾股定理、遗传法则面前,没有“个人自由”。
自然法很显然的不赞同一个坚信“人活着就是为了享福”的人去嘲笑一个坚信“人活着是为了全人类最大的幸福”的人愚蠢。
它是不惜用一波接着一波的恐惧直接把前者淹死的。
——————编辑一波——————
仅有个别回复是看完了,是有所思的。更多的是出于愤怒,轻蔑,恐惧等情绪作用下,对本文章以及本人攻击辱骂的。
我理解的。
希望这帖子不被删掉。
事实上,那女孩是不是真的安乐死了,对大众影响不大。对各位来说,那不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么?
真正重要的,其实是那种“活着就是为了享乐”的价值观,真的很好么?它有助于你度过平安喜乐的一生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的观点说的很明白了,诸位可以在生活中认真实践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至于是不是ai,你要是先全额打款,签正式公证过且具有中国法律效力的合同,我不介意出现在你面前(限中国境内,且有信号能呼救110,120等紧急呼叫号码的地方。免费旅游美滋滋)
是不是水军,如果要说,也是“自来水”。这其实没那么重要,不过能理解。一个自己人的胡言乱语也好过陌生人的一篇文章。毕竟后者态度不明。还是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来,我不必解释“ai”“水军”的问题,奈何有人前排贴条,担心误导了后来人。
此致
敬礼
这个事情,其实一直在关注,这就说几句。
问题在于你活着的“原理”是什么。
如果你活着的原理是“尽可能的享福”,那么这位女性的安乐死就在理性上完全自洽。
为了享福,然后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对统计规律的认同确切的认识到了之后的生活无法提供可享的福,自然理所当然的会得出“不如去死”的结论。
剩下的只是“勇气问题”了,而不是明智问题了。
理论上,这属于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实际上自然法会对人的这个选择做出反馈。
也就是虽然没有人有资格和权利来评判你这样想对不对,但是实际上自然法对你的价值观是有态度的。
这个态度就体现在你的价值观本身客观上是否有利于你的价值追求得到满足。
具体而言,“活着是为了享福”这种价值观本身,是否真的有利于你享到最大的福?
举个例子,你立刻就会明白。
比如你高考没考好,还得了一种现在暂时没法治愈的疾病,按照统计规律,你的未来大概率预期会比较痛苦。
这其实何尝不是一种“红斑狼疮”?
按照这个逻辑,你是不是就要考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了?
你开始有点感觉了吧?
现在我们把这个再减量,你仅仅是和一个刻骨铭心的恋人分了手,你很难期待能再遇到这么理想的人了,而你又深深的认定,这个人能带给你的这种快乐如果得不到,你就再也快乐不起来了。
你是不是又要考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了?
你中年失业,找了一年工作,四处碰壁,发现很难找到原来那种薪水的工作了,要你改行,你非常悲观,也就是此后你预期全是不快乐的生活了。
你是不是又要考虑“活着有什么意义”了?
你发现了没有?
“活着就是为了享福”这个想法,一旦遇到任何预期不良的挫折,就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立刻释放出强烈的死志。而“预期不良”这件事,又受到“心灵脆弱“这一因素的极大的加成。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棘手甚至是致命逻辑矛盾——你没有经历过挫折,你的心灵就会格外脆弱,而因为你格外脆弱,会导致你“预期极为不良”的事物就会浩如烟海。
成绩不好,预期不良;
专业不好,预期不良;
家道中落,预期不良;
风评被害,预期不良;
职业“低贱”,预期不良;
行业衰退,预期不良;
容貌受损,预期不良;
家人抑郁,预期不良;
家人重病,预期不良;
子女伤残,预期不良;
事业破产,预期不良;
投机失手,预期不良;
……
甚至还有
世风日下,预期不良;
乱党当政,预期不良;
国家衰退,预期不良;
世界动荡,预期不良;
……
而你一旦遇到一个,除非你已经撑过一次,有过经验,否则只要是第一次遭遇,由价值观本身造成的对预期不良的极度敏感就会立刻与之反应生成足以让你考虑死亡的抑郁情绪。
要是一个还没挺过去,就又遇到了从未遭遇过的另一个,你还能扛着的概率起码再打个对折。
叠加三个呢?对折,对折,再对折?
现在又来了——哪怕只叠加两个,你的精神状态都会严重的抑郁,然后你会发现另一个几乎必然存在的危机——你身边的那位要是也抱着“活着就是为了享福”的思路,那么“家人抑郁,预期不良”就会对ta成立。
要是ta再得个什么病、或者史个什么业,ta也要进入双重预期不良状态。
接着你也要叠上第三层——“家人抑郁,预期不良”。
对折,对折,再对折,剩余生存意志:12.5%
你立刻就要面对生死存亡的大哉问,要进入濒死状态。
而且你越是年轻,越是上网过多,这种“恐惧的总和”效应对你就越易感、越易堆叠。
“活着到底还有什么价值”这个问题,甚至都不会再离开你的脑海。
它无时不刻不在你三重甚至四重“预期不良”叠加的大脑里滴答作响,投射在你看到的每一个画面上。
红点闪烁,系统消息,点开一看,“活着到底还有什么价值”?
你从中学开始,从第一次大考没考好、第一次结结实实的“掉队”开始,就已经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的无穷追问之中。
你能扛几年?
你甚至在想——我为什么要扛?
这时的你,只会羡慕这个女性的选择,羡慕她有钱去瑞士,羡慕她家里人没有拼死阻拦。
这就是你为什么在向她“致敬”,因为在“活着就是为了享福”这个逻辑下,她证明了做出逻辑指出的理性选择的勇气。
你所没有的勇气。
但是你的敬佩且放在一边,你有没有重新审视一下这整个过程——这个价值观tm的哪里保证了“最大化获得实际幸福”?
这就像一个人认为“办企业就是为了赚钱”,于是从不做任何支出,然后没有赚到任何钱一样。人一问你,你就说“我的公司,我有选择经营思路的自由”,于是谁也没法多说什么。但是“办企业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的公司没有“办企业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服务大众”的公司赚钱啊。
如果你并不信奉“活着就是为了享福”这个价值观,那么“在享福方面预期不良”对你就没有根本的伤害。
比如,你的价值观是“为人类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那么当你发现你得了“绝症”,或者断了一条腿,你的思路就会是“我还没死,还没到完全动不了,我还有必要继续保持剩余的健康,继续生活和工作”。
只要你的工作还在继续产出,你个人的痛苦和困境无论多么大,都不足以推翻你“活着的理由”,你有最大的概率可以等到你的“绝症”被攻克,你的断腿被修补。
而且你这个等待期间的人生体验还远比忍受着同样的生理痛苦 / 财务困境的人来得好。
你在逻辑上就不会因为“容貌损毁”“预后不良”“每个星期都要透析”就直接在“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的无限拷问下选择“勇敢”。
虽然这里拿了“为人类做贡献”来做例子,但实际上“打破人类记录”“完成这座建筑”“为张三的幸福奋斗到底”……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解法其实都比“人活着就是为了享福”要好。
你甚至可以说,在追求人生幸福最大化方面,“人活着就是为了享福”这个思路是最坏、最没效率、最容易破产、甚至最容易破坏幸福的思路。
当然,这仍然是你的自由,没有人类可以否定这一点。
但你要注意,确保“这是最不能实现最大化幸福的思路”这一点,并不是人类与你为敌,给你捣乱使坏来实现的,这是自然法则,数学逻辑确保的。
是自然法不同意。
人活着要幸福,首先要考虑的是自然法。
自然法判生判死,予取予夺,视“个人自由”为无物。
永远不要自恃“没有人有权评价我”,就以为自己不再受任何评价。
万有引力、光电效应、大数定律、勾股定理、遗传法则面前,没有“个人自由”。
自然法很显然的不赞同一个坚信“人活着就是为了享福”的人去嘲笑一个坚信“人活着是为了全人类最大的幸福”的人愚蠢。
它是不惜用一波接着一波的恐惧直接把前者淹死的。
——————编辑一波——————
仅有个别回复是看完了,是有所思的。更多的是出于愤怒,轻蔑,恐惧等情绪作用下,对本文章以及本人攻击辱骂的。
我理解的。
希望这帖子不被删掉。
事实上,那女孩是不是真的安乐死了,对大众影响不大。对各位来说,那不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么?
真正重要的,其实是那种“活着就是为了享乐”的价值观,真的很好么?它有助于你度过平安喜乐的一生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的观点说的很明白了,诸位可以在生活中认真实践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至于是不是ai,你要是先全额打款,签正式公证过且具有中国法律效力的合同,我不介意出现在你面前(限中国境内,且有信号能呼救110,120等紧急呼叫号码的地方。免费旅游美滋滋)
是不是水军,如果要说,也是“自来水”。这其实没那么重要,不过能理解。一个自己人的胡言乱语也好过陌生人的一篇文章。毕竟后者态度不明。还是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来,我不必解释“ai”“水军”的问题,奈何有人前排贴条,担心误导了后来人。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