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s
2021-03-06T00:34:05+00:00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3万骑兵进犯三原、泾阳等地(1546年蒙古仍然在欺负大萌哦,小知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是向皇太极献出传国玉玺,大萌一辈子也没消灭蒙古帝国。),陕西总督曾铣上疏请收复河套。夏言大力支持。可是这件事牵涉到了政治斗争,夏言遭斩,河套地区从此再无收复的可能。
这件事发生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源自于嘉靖年间的曾铣冤案,曾铣曾上书请求收复河套地区,却最终被处斩。而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是关于是否收复河套的争论,实际上是严嵩和夏言政治斗争的结果罢了。
河套地区的重要性
河套平原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古语有言“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足见其富饶。不过除了水草丰美之外,河套地区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嘉靖年间,蒙古人已经盘踞河套地区很多年了,对陕西乃至整个北方的战略防御都构成了极大威胁,出河套地区向东可以直接进攻宣府大同,威胁京师安全;向西则可以袭扰延安、宁夏、甘肃等地,河套地区不收复,西北边陲将永无宁日。
当然,想要收复河套地区也极为不易,此处有黄河之险、群山之利,敌人可以利用地理优势来阻挡明军的进攻。因而,明孝宗、明武宗两代皇帝均想收复河套地区,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曾铣案始末
明朝嘉靖年间,曾铣出任陕西总督,总督陕西榆林的定边、安边、靖边“三边”事务,曾铣治军严明,曾多次率兵抵御俺答对边关的袭扰。为了彻底解决边患,曾铣于是制定了收复河套地区的计划,并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就此上书朝廷。当有位叫仇鸾的官员,任甘肃总兵,但之后因为阻挠军务,被时任陕西总督的曾铣上书弹劾,最终被革职查问,而此人正是权臣严嵩一党。
夏言时任首辅,其继室的父亲苏纲与曾铣关系很好,在曾铣上书请求收复河套之际,在夏言面前极力称赞曾铣。加之起初嘉靖皇帝对此提议也比较赞成,因而夏言也对此表示赞同,并极力向皇帝推荐曾铣。
当时权臣严嵩和首辅夏言之间的政治斗争极为激烈,于是在曾铣就收复河套的详细计划上奏朝廷后,严嵩一党便以“财乏兵弱”为由,皆不望此事成行。嘉靖皇帝既想立下大功,又怕重蹈“土木之变”的覆辙。加之当时恰好陕西澄城发生地震,嘉靖皇帝以为这是上天示警,于是态度大为转变,不再支持收复河套。
权臣严嵩见此情形,立即发动言官上书说收复河套乃是“轻启边衅”。同时示意尚在狱中的仇鸾,令其诬陷曾铣掩盖败绩不报,克扣军饷巨万,派遣其子曾淳通过苏纲贿赂首辅夏言,“交关为奸利”。
边将结交内阁大臣乃是大忌,朱厚熜于是将曾淳和苏纲下狱。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一月,夏言、曾铣入狱。
夏言被捕后,朱厚熜命廷臣议曾铣之罪,吏部、礼部、都御史等都上奏罪不可免。六月,三法司以律无正条,但嘉靖帝必依正条,又重拟交结近侍律斩,妻与子流放二千里。曾铣临刑赋诗:“袁公本为百年计,晁错翻罹七国危”。同年十月,夏言于闹市被斩首,时年六十七岁。他的妻子苏氏流放广西,侄儿、时任主事的夏克承,侄孙、时任的尚宝丞夏朝庆,都被削职为民。
自此之后,再无人敢议论收复河套这样的事情,河套地区自此事后也再无收复之望。如果当时收复河套,那么就不用这么多兵力放在宣府大同一线了,可以专心守卫辽东。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这件事发生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源自于嘉靖年间的曾铣冤案,曾铣曾上书请求收复河套地区,却最终被处斩。而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是关于是否收复河套的争论,实际上是严嵩和夏言政治斗争的结果罢了。
河套地区的重要性
河套平原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古语有言“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足见其富饶。不过除了水草丰美之外,河套地区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嘉靖年间,蒙古人已经盘踞河套地区很多年了,对陕西乃至整个北方的战略防御都构成了极大威胁,出河套地区向东可以直接进攻宣府大同,威胁京师安全;向西则可以袭扰延安、宁夏、甘肃等地,河套地区不收复,西北边陲将永无宁日。
当然,想要收复河套地区也极为不易,此处有黄河之险、群山之利,敌人可以利用地理优势来阻挡明军的进攻。因而,明孝宗、明武宗两代皇帝均想收复河套地区,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曾铣案始末
明朝嘉靖年间,曾铣出任陕西总督,总督陕西榆林的定边、安边、靖边“三边”事务,曾铣治军严明,曾多次率兵抵御俺答对边关的袭扰。为了彻底解决边患,曾铣于是制定了收复河套地区的计划,并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就此上书朝廷。当有位叫仇鸾的官员,任甘肃总兵,但之后因为阻挠军务,被时任陕西总督的曾铣上书弹劾,最终被革职查问,而此人正是权臣严嵩一党。
夏言时任首辅,其继室的父亲苏纲与曾铣关系很好,在曾铣上书请求收复河套之际,在夏言面前极力称赞曾铣。加之起初嘉靖皇帝对此提议也比较赞成,因而夏言也对此表示赞同,并极力向皇帝推荐曾铣。
当时权臣严嵩和首辅夏言之间的政治斗争极为激烈,于是在曾铣就收复河套的详细计划上奏朝廷后,严嵩一党便以“财乏兵弱”为由,皆不望此事成行。嘉靖皇帝既想立下大功,又怕重蹈“土木之变”的覆辙。加之当时恰好陕西澄城发生地震,嘉靖皇帝以为这是上天示警,于是态度大为转变,不再支持收复河套。
权臣严嵩见此情形,立即发动言官上书说收复河套乃是“轻启边衅”。同时示意尚在狱中的仇鸾,令其诬陷曾铣掩盖败绩不报,克扣军饷巨万,派遣其子曾淳通过苏纲贿赂首辅夏言,“交关为奸利”。
边将结交内阁大臣乃是大忌,朱厚熜于是将曾淳和苏纲下狱。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一月,夏言、曾铣入狱。
夏言被捕后,朱厚熜命廷臣议曾铣之罪,吏部、礼部、都御史等都上奏罪不可免。六月,三法司以律无正条,但嘉靖帝必依正条,又重拟交结近侍律斩,妻与子流放二千里。曾铣临刑赋诗:“袁公本为百年计,晁错翻罹七国危”。同年十月,夏言于闹市被斩首,时年六十七岁。他的妻子苏氏流放广西,侄儿、时任主事的夏克承,侄孙、时任的尚宝丞夏朝庆,都被削职为民。
自此之后,再无人敢议论收复河套这样的事情,河套地区自此事后也再无收复之望。如果当时收复河套,那么就不用这么多兵力放在宣府大同一线了,可以专心守卫辽东。可是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