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数万颗恒星后,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太阳有点不正常

B3-avatar

B3

2025-03-22T07:17:56+00:00

科学家通过研究56450颗恒星的数据发现,太阳在活动性、化学成分和稳定性上与其他恒星存在差异。太阳的活动性:太阳的耀斑活动比其他恒星弱,亮度波动更小。太阳的化学成分:太阳的金属含量比其他恒星低。太阳的稳定性:太阳的亮度变化仅0.1%,周期规规矩矩11年,这种超稳定性在同类恒星中极其罕见。


一直以来,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只是银河系数千亿颗恒星之一,从46亿年前诞生到现在都是平平了5.6万颗恒星后,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太阳有点不正常无奇,是一颗乏善可陈的黄矮星。


但最近研究了56450颗恒星后,天文学家发现太阳似乎有点不对劲,简单来说,它不像同龄的其它恒星那样活泼,而是更稳定更持续,似乎是在尽量不打扰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像是被设计好的一样。


这56450颗恒星的数据,来自NASA的Kepler望远镜和欧空局的Gaia,Kepler盯着16万颗恒星,寻找行星的同时记录了它们的亮度变化,Gaia则测量了17亿颗恒星的位置、距离和化学成分,天文学家从中挑出56450颗和太阳类似的“G型主序星”,给它们做了个大体检。


结果出乎意料:太阳虽然是G型星的标准模板,但在活动性、化学成分和稳定性上,跟兄弟姐妹们比总有点不合群。

首先是许多G型星的耀斑比太阳强100到1000倍,频率也高得多,2020年《天文学杂志》研究分析了369颗太阳型恒星,发现它们平均比太阳活跃5倍,亮度波动更大,我们的太阳则显得太安静了,最强的耀斑也不过是其他恒星的中等水平。


第二个不对劲的是太阳的化学成分,一般的黄矮星都是由氢(约74%)、氦(24%)和少量重元素(金属,2%)组成的,但是太阳的元素构成相较于它们,显得非常低,比如金属含量就低了一倍多,甚至太阳系可能都不是银河系原住民,是若干亿年前银河系和其他星系相撞后进来的。


第三个不对劲是太阳的稳定性,Kepler观察到在56450颗G型星中,许多亮度波动剧烈,有的周期短至几天,有的像心跳般跳动,太阳却稳如老狗,亮度变化仅0.1%,周期规规矩矩11年,这种超稳定性在同类恒星中极其罕见。


在以上三种情况的叠加下,38亿年前开始的地球生命演化之路才没有被打断,直到今天除了几次太阳耀斑外,人类文明也没受到什么太阳的危害
Rustic-avatar

Rustic

信源贴一下,现在新闻学太发达。
Lyn-avatar

Lyn

外星人: 要被发现了吗?
xFynesse-avatar

xFynesse

所以三体人觉得太阳系和天堂一样
wh1ff-avatar

wh1ff

毁灭吧
Fury-avatar

Fury

工程师种族能不能爬出来啊?
Hoaxzy-avatar

Hoaxzy

它们甚至不用脱水凌乱
S e v e r e-avatar

S e v e r e

也就是这个11年的太阳周期,0.1%的亮度变化,造就了封建农业社会无数的“岁大饥,人相食”。

但凡亮度变化再大一点,人类可能迈入农业文明都很难。
Mienkatje-avatar

Mienkatje

有没有可能正是有这样一颗恒星才在地球上演化出了人类,而不是为了演化人类才有了这样一颗恒星茶
UltraEfire-avatar

UltraEfire

前面看着还有点让人相信,后来来了个17亿颗,1天看100颗你要看几年?
DrDucky-avatar

DrDucky

难道不是因为太阳比较稳定所以才有生命和文明吗?因果倒置了属于
Shauneepeak-avatar

Shauneepeak

不止迈入人类文明,单细胞生物形成就很困难了…
S e v e r e-avatar

S e v e r e

+ by [cjqthe] (undefined)

前面看着还有点让人相信,后来来了个17亿颗,1天看100颗你要看几年?

你是用算盘的么?
da-quavion jinglenuts-avatar

da-quavion jinglenuts

经典“因为周围环境适合生命生存所以都是被设计好的”你看看你有没有一种可能,只有适合生存的旁边才会出现生命
ZoooZ-avatar

ZoooZ

那我们的太阳跟k型的比呢,现在说k型比较合适
ijans-avatar

ijans

根据现有科学研究和数据,文章中的部分内容有一定依据,但也存在夸大或简化的情况,需谨慎对待:

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属实部分:NASA的Kepler望远镜和欧空局的Gaia任务确实观测了大量恒星。Kepler主要监测恒星亮度变化以寻找行星,而Gaia测量了恒星的位置、距离和化学成分。研究团队可能从这些数据中筛选出与太阳相似的G型主序星(质量、温度相近)。

需验证处:文章提到的“56,450颗G型星”需具体文献支持。实际研究中,样本量可能因筛选标准(如年龄、金属丰度)而不同。例如,2020年《天文学杂志》的研究样本为369颗恒星,而非数万颗。

2. 太阳的活动性
部分属实:太阳的耀斑活动确实弱于部分恒星。例如,2020年《天文学杂志》的研究发现,部分类似太阳的恒星耀斑频率和强度更高,但结论并非所有G型星均如此。

需澄清处:

“耀斑强100-1000倍”可能指极端案例,非普遍现象。

太阳的“安静”特性需结合恒星年龄和演化阶段分析。年轻恒星通常更活跃,而太阳处于中年阶段(约46亿年),活动性自然较低。

3. 太阳的化学成分
部分误解:

太阳的金属丰度(重元素含量)接近银河系平均值([Fe/H] ≈ 0),但存在空间梯度。银河系内侧恒星金属丰度通常更高,外侧更低。太阳位于银河系较外侧,金属含量可能低于内侧恒星,但未必“低一倍多”。

“太阳系非银河系原住民”是未被广泛接受的假说。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太阳诞生于银河系内,其轨道受银河系旋臂和分子云影响,但无证据支持其起源于星系碰撞。

4. 太阳的稳定性
部分属实:太阳的亮度变化(总辐照度变化约0.1%)确实小于许多恒星,但并非绝对罕见。

需澄清处:

Kepler观测到部分恒星亮度波动剧烈(如“超级耀斑”恒星),但这些多为年轻或快速自转的恒星。与太阳年龄、自转速度相近的恒星中,稳定性差异可能较小。

太阳的11年活动周期是典型特征,但其他恒星也可能有规律周期,只是观测难度较大。

5. 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推测性表述:文章将太阳特性与地球生命演化直接关联,属于合理假设,但需注意:

生命演化受多重因素影响(行星位置、磁场、大气等),不能仅归因于恒星特性。

“像是被设计好的一样”属于拟人化描述,非科学结论。

综合评估
科学依据:文章核心观点(太阳活动性、化学成分、稳定性与部分恒星存在差异)有研究支持,但具体数据(如“56,450颗恒星”“金属含量低一倍”)需核实原始论文。

夸大或简化:

“极其罕见”“超稳定性”等表述可能过度强调差异。

银河系外起源假说缺乏坚实证据。

建议:参考权威期刊论文(如《自然》《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或NASA/ESA官方发布的研究结论,以获取更准确信息。
DexTa-avatar

DexTa

太阳系外面搞不好都是贴图
WIERDO-avatar

WIERDO

宇宙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