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再谈特斯拉维权事件:全社会都在为此交学费。

暖暖-avatar

暖暖

2021-04-30T04:36:44+00:00

链接:[url]https://c.m.163.com/news/a/G8QT0IJ10514R9NP.html?spss=newsapp[/url]
上海车展已落下帷幕,但“车顶维权”引发的风波还在发酵。随着特斯拉无条件上交数据,舆论从此前的一边倒,开始分化。一部分人认为,维权女车主很多话,经不起推敲,前后矛盾,有车闹之嫌;另一部分人则怀疑,特斯拉可能篡改数据,车辆仍存在“刹车失灵”。而更多企业和人员的“被卷入”,使得整个事件扑朔迷离。
要平息当前舆论,还公众真相,关键是要拿出对事故车辆令人信服的检测和鉴定结果。按照目前进展来看,可能还需要时间。这既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是否能更有效沟通,尽快确认有资质的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检测,也与双方及交管部门能否提供更详尽的证据紧密相连。

应该说,对于传统燃油车,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已相当成熟。但对于智能汽车,检测机构的能力,并没有跟上产业发展速度。特别是在国内外智能汽车检测标准和规范都没有出台的背景下,如果消费者能提供此次行车记录仪,无疑有助于降低检测研判难度,提升鉴定结果准确性。
如何加强数据监管和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是我们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构建良好汽车消费生态和文明进程中必须作答的考题。
每一次冲突升级,都暴露出现有法规对智能汽车的监管难题。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车辆产生的大量数据究竟该由谁来保管?如何使用、管理和监管这些数据?尤其是发生事故后,该如何对数据进行公开,以及公开到什么程度?显然,要回应好公众的这些追问,就必须加快构建适应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确保数据安全,满足政府有效监管的数据管理体系。
与真相如何、数据是否真实相比,此次“车顶维权”最令人担忧的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又强化了“越闹才会越被重视”的维权错误认知。这其实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毕竟,消费者不能以触及法律底线的极端方式,靠“闹”来获利,这也有悖于我们倡导的汽车社会文明。
不得不说,像汽车这样的产品,本身设计和制造就比较复杂。再加上使用场景的不确定性,出了事故,单靠消费者的知识结构,有时还真难以和厂家诉清。这就需要借助专业的组织和力量,比如地方消协甚至监管部门更主动地作为。倘若能用科学的数据、清晰的事实,及时厘清责任归属,也许“车顶维权”风波就不会发生。
此次车主“车顶维权”,赚足了眼球,也消耗了大量社会公众资源。事实上,无论是对特斯拉还是车主而言,双方都在这场风波中付出不小代价。可以说,维权车主踩的不仅是特斯拉一辆车,而是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和消费维权中的多个痛点,全社会都在为此交学费。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看热闹,不能从更深层次上反省特斯拉现象,从而进行系统改进,就很难确保下次不重演类似过激维权事件。这个学费交得就很不值!
当前,我国新车年产销量已连续12年全球第一,汽车保有量也已超过美国,处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关键期。汽车强国不仅在于技术硬实力的支撑,还有文化软实力的涵养。而市场秩序和消费生态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企业、消费者、第三方机构和监管部门共同维护。(杨忠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内容总结:
SnxwyRainbow-avatar

SnxwyRainbow

感觉可以借机卖个刹车升级包了,广告词我已经给想好了。刹还是杀,如您所愿。
FH ZIGGY-avatar

FH ZIGGY

钱到位了
greeves12-avatar

greeves12

舆论从此前的一边倒,开始分化。
Not Kira-avatar

Not Kira

警惕硅谷牛B
都看一下血检那个事比较好
defaultMIKE-avatar

defaultMIKE

这学费不是强制上交的吗?
ArthurFyrestorm-avatar

ArthurFyrestorm

让特斯拉也要成立合资公司就完事了
Scattertom-avatar

Scattertom

内容总结,尽快鉴定,走法律程序
DomyDamDomy-avatar

DomyDamDomy

这媒体行不行啊,数据的事都已经定性了,归消费者隐私权,还软件定义汽车数据归谁呢。现在问题是,软件定义汽车以后,软件出了bug怎么整?这情况你拿去验证刹车,刹车硬件肯定没问题的啊,软件问题怎么办?
JoyKer-avatar

JoyKer

不提前做好准备,就开始推广电车?噢,你们也没想到啊,老百姓买单啊,为了不让卡脖子是好事儿,一拍脑门也不咋地。
TheLeonelus-avatar

TheLeonelus

油车出问题了问题一样扯皮,坐引擎盖那事也没多久,凡事都要闹大了消费者的权益才有可能得到保障,问题到底出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