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tch
2021-09-25T10:40:06+00:00
很犹豫这篇帖子应该发到哪个区,最后想了一下,还是晴风村这个记录小人物的悲欢喜乐的区适合发。
笔、墨 、纸、砚 这是文房四宝。
挂逼面、挂逼水、挂逼鞋、挂逼机 这是牛哥的四宝。
以前的三和是个江湖,有人活的痛苦,有人躺的舒服。
牛哥个子并不高,站在人群里毫不出奇,粗脖溜肩,有些驼背,看起来50多岁,实际年龄刚刚38岁。
与人交流时说着不太标准的“胡建话”,因为他姓刘,自己念起来又有点像”牛“。三和青年就喊他“牛哥”。提到“牛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他。这里没有任何歧视,只是人们习惯的叫法。
常年身穿黑裤子、白T恤,无论寒暑从未见过他其他三和青年一样光膀子,不是不想,听他说是有皮肤病,身上一片黑一片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牛哥”很早就辍学到深圳打工,当年进工厂是比较好的选择。那时候的三和人力集团是一家规模尚小的劳务派遣公司,“牛哥”虽然没有高学历,却年轻又肯吃苦,就通过中介公司进了一家食品加工厂打工。食品厂对食品卫生及员工健康等条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过了没多久便以担心皮肤病影响食品卫生为由开除了他。回到村里又考了电工证,给人当电工,那个时候家里是叫花子照镜子 ———— 一副穷相,经常寅吃卯粮,向村里借钱,他村里的规矩是可以借钱但是到期限要还,否则就要在村里公布名字,他又是没来的急还钱,在老家丢尽了脸面,索性再去外地务工,“牛哥”有电工证会安电器,也会倒腾电子产品。
就是那时他到了三和开始摆摊卖手机等电子产品,听他说他还是三和第一家卖电子产品的人,到了18年,随着倒卖电子产品的摊贩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薄,他的收入也就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卖商品的场所也从三和外搬到了三和内,唯一不变的是他在经营生意时仍然注重信誉,从不卖便宜却没有质量保证的机子俗称挂逼机,因此得到很多青年的信任和认同,与他熟识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自诩为三和的“包打听”。
从奢入俭难,从俭入奢易,过去他凭借摆地摊、卖电子产品获得了日结的收入,慢慢养成了懒惰的习性,白天四处玩乐,晚上把电子产品拿出来卖卖,轻轻松松赚生活费。后来,市场上商家越来越多、产品价格越来越低,相互竞争之下,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尤其是他完全适应了这里特有的能不工作就不工作的生活节奏,自然离挂逼越来越近。
这里解释一下挂逼的意思,挂逼这个词和现在的”寄“ 死亡有些类似又所不同,挂逼指的是一种形容低劣和得过且过的贬义词,挂逼面-5块钱的双丰面,挂逼机-50到80低劣手机 挂逼鞋-烂底子的拖鞋 挂逼水-2块钱2升的”清蓝“水 除了三和,你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这种水。一个人挂逼了-一个人死了。我快挂逼了-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
他完全适应了这里特有的能不工作就不工作的生活节奏,自然离挂逼越来越近。
电子产品生意好的时候,他在小旅馆租有床位,喜欢帮助他人。一位小超市的老板评价道:“嘴上说话不饶人,其实内心很善良。”见到几天没工作、没饭吃的青年,他都会拿出几元钱救助,以致后来自己挂逼了,但只要兜里有钱,还是会这样。有一次,政府管理人员来为三和青年登记办理临时身份证,他跑了很多地方寻找某个“大神”,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帮他补办身份证。
他还有一个“狗哥”的称号,来源于一条流浪老狗-被主人抛弃,四处游荡,饿得皮包骨头的土狗。“牛哥”把它牵回三和,从鱼店捡了些别人不要的鱼内脏,又从泔水桶里找了些剩菜剩饭养它。在公共厕所里洗澡的时候顺便给狗也洗个澡,在他的照顾下老狗情况有所好转,甚至有三和青年愿意出100多元巨款买狗,他不卖,他知道把狗卖给三号青年,老狗最终的归宿是屠宰场。“卖给那些吊毛,狗还能活吗?流浪狗和流浪人一样可怜”
他和老狗一起同吃同睡,但是他连自己吃饱饭都成问题更何况加了一头老狗,没办法最后卖给了两个看起来比较体面的女人。
牛哥虽然经常要挂逼,可是和其他已经挂逼的“大神”相比却又多了一份傲气,每三天总要洗澡。穷到没钱开床位-一个床位晚上15元,就睡“会海大酒店”-这是三和青年的戏称其实就是睡大街,但是他睡大街不一样,总要掏出两片纸片铺在地上身上再套一件别的衣服。有一段时间,他还从附近某个城中村的大型垃圾中转站捡回一大块沙发坐垫,升级了一下睡觉装备。
露宿街头最为糟糕的事情是遇到下雨天,露天公园仅有两个亭子可以避雨,届时就会人满为患,睡大街的青年不约而同地拥过去抢位置,而“牛哥”为了避雨,索性就去租一天床位。冬天的时候,他也是睡在外面,虽然有被子可以铺盖,但晚上躺在地上总归不太舒服。有认识的人过来问:“怎么混成这样了?好歹也要住个床位。”他没有不安,也没有愤怒,反问一句:“混成这样怎么了?这不挺好吗?有吃有喝,还有地方睡觉。”他似乎并未感觉自己潦倒,还强词夺理道:睡大街比床位舒服,有铺的有盖的,还没有臭虫咬你。”
听他说,他还会和死人抢饭吃。这里指三和旁边有一些坟,清明前后他就会偷吃给死人的贡品。
他在每天日程是这么安排的,早上象征性的溜达一圈,却很少找工作,跑小超市哪里侃大山,中午到周边公园晃荡一下午,晚上到“大酒店”睡觉。
很多人奇怪,他有电工证为什么不找个正经工作,他解释到“家里没人,兄弟姐妹都成家,自己也没娶妻,一人吃饱,全家不愁。还不会被剥削。”、
“牛哥”似乎只看现在,但是他常说自己老了,别的三和青年也会陶侃他说”在这养老挺好的“
他却说”你是不是傻啊?在这儿养老,我家里面都盖了房子。福建不比深圳好啊?不回家死在外面都没人问。“
”牛哥“也有落叶归根的情节,但是如果他真的熬到年老才回家,又拿什么来作为生活的保障呢?
上一次见”牛哥“还是19年疫情前,如今21年三和市场早已经被取缔了,做挂逼面的双丰面馆也关门了,但是三和青年却不会消失,又自发的找新的”三和“作为据点,听说21年7月份的时候有人在龙华看到一个身穿黑裤子、白T恤的人睡在大街上,那可能就是他吧。
笔、墨 、纸、砚 这是文房四宝。
挂逼面、挂逼水、挂逼鞋、挂逼机 这是牛哥的四宝。
以前的三和是个江湖,有人活的痛苦,有人躺的舒服。
牛哥个子并不高,站在人群里毫不出奇,粗脖溜肩,有些驼背,看起来50多岁,实际年龄刚刚38岁。
与人交流时说着不太标准的“胡建话”,因为他姓刘,自己念起来又有点像”牛“。三和青年就喊他“牛哥”。提到“牛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他。这里没有任何歧视,只是人们习惯的叫法。
常年身穿黑裤子、白T恤,无论寒暑从未见过他其他三和青年一样光膀子,不是不想,听他说是有皮肤病,身上一片黑一片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牛哥”很早就辍学到深圳打工,当年进工厂是比较好的选择。那时候的三和人力集团是一家规模尚小的劳务派遣公司,“牛哥”虽然没有高学历,却年轻又肯吃苦,就通过中介公司进了一家食品加工厂打工。食品厂对食品卫生及员工健康等条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过了没多久便以担心皮肤病影响食品卫生为由开除了他。回到村里又考了电工证,给人当电工,那个时候家里是叫花子照镜子 ———— 一副穷相,经常寅吃卯粮,向村里借钱,他村里的规矩是可以借钱但是到期限要还,否则就要在村里公布名字,他又是没来的急还钱,在老家丢尽了脸面,索性再去外地务工,“牛哥”有电工证会安电器,也会倒腾电子产品。
就是那时他到了三和开始摆摊卖手机等电子产品,听他说他还是三和第一家卖电子产品的人,到了18年,随着倒卖电子产品的摊贩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薄,他的收入也就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卖商品的场所也从三和外搬到了三和内,唯一不变的是他在经营生意时仍然注重信誉,从不卖便宜却没有质量保证的机子俗称挂逼机,因此得到很多青年的信任和认同,与他熟识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自诩为三和的“包打听”。
从奢入俭难,从俭入奢易,过去他凭借摆地摊、卖电子产品获得了日结的收入,慢慢养成了懒惰的习性,白天四处玩乐,晚上把电子产品拿出来卖卖,轻轻松松赚生活费。后来,市场上商家越来越多、产品价格越来越低,相互竞争之下,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尤其是他完全适应了这里特有的能不工作就不工作的生活节奏,自然离挂逼越来越近。
这里解释一下挂逼的意思,挂逼这个词和现在的”寄“ 死亡有些类似又所不同,挂逼指的是一种形容低劣和得过且过的贬义词,挂逼面-5块钱的双丰面,挂逼机-50到80低劣手机 挂逼鞋-烂底子的拖鞋 挂逼水-2块钱2升的”清蓝“水 除了三和,你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这种水。一个人挂逼了-一个人死了。我快挂逼了-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
他完全适应了这里特有的能不工作就不工作的生活节奏,自然离挂逼越来越近。
电子产品生意好的时候,他在小旅馆租有床位,喜欢帮助他人。一位小超市的老板评价道:“嘴上说话不饶人,其实内心很善良。”见到几天没工作、没饭吃的青年,他都会拿出几元钱救助,以致后来自己挂逼了,但只要兜里有钱,还是会这样。有一次,政府管理人员来为三和青年登记办理临时身份证,他跑了很多地方寻找某个“大神”,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帮他补办身份证。
他还有一个“狗哥”的称号,来源于一条流浪老狗-被主人抛弃,四处游荡,饿得皮包骨头的土狗。“牛哥”把它牵回三和,从鱼店捡了些别人不要的鱼内脏,又从泔水桶里找了些剩菜剩饭养它。在公共厕所里洗澡的时候顺便给狗也洗个澡,在他的照顾下老狗情况有所好转,甚至有三和青年愿意出100多元巨款买狗,他不卖,他知道把狗卖给三号青年,老狗最终的归宿是屠宰场。“卖给那些吊毛,狗还能活吗?流浪狗和流浪人一样可怜”
他和老狗一起同吃同睡,但是他连自己吃饱饭都成问题更何况加了一头老狗,没办法最后卖给了两个看起来比较体面的女人。
牛哥虽然经常要挂逼,可是和其他已经挂逼的“大神”相比却又多了一份傲气,每三天总要洗澡。穷到没钱开床位-一个床位晚上15元,就睡“会海大酒店”-这是三和青年的戏称其实就是睡大街,但是他睡大街不一样,总要掏出两片纸片铺在地上身上再套一件别的衣服。有一段时间,他还从附近某个城中村的大型垃圾中转站捡回一大块沙发坐垫,升级了一下睡觉装备。
露宿街头最为糟糕的事情是遇到下雨天,露天公园仅有两个亭子可以避雨,届时就会人满为患,睡大街的青年不约而同地拥过去抢位置,而“牛哥”为了避雨,索性就去租一天床位。冬天的时候,他也是睡在外面,虽然有被子可以铺盖,但晚上躺在地上总归不太舒服。有认识的人过来问:“怎么混成这样了?好歹也要住个床位。”他没有不安,也没有愤怒,反问一句:“混成这样怎么了?这不挺好吗?有吃有喝,还有地方睡觉。”他似乎并未感觉自己潦倒,还强词夺理道:睡大街比床位舒服,有铺的有盖的,还没有臭虫咬你。”
听他说,他还会和死人抢饭吃。这里指三和旁边有一些坟,清明前后他就会偷吃给死人的贡品。
他在每天日程是这么安排的,早上象征性的溜达一圈,却很少找工作,跑小超市哪里侃大山,中午到周边公园晃荡一下午,晚上到“大酒店”睡觉。
很多人奇怪,他有电工证为什么不找个正经工作,他解释到“家里没人,兄弟姐妹都成家,自己也没娶妻,一人吃饱,全家不愁。还不会被剥削。”、
“牛哥”似乎只看现在,但是他常说自己老了,别的三和青年也会陶侃他说”在这养老挺好的“
他却说”你是不是傻啊?在这儿养老,我家里面都盖了房子。福建不比深圳好啊?不回家死在外面都没人问。“
”牛哥“也有落叶归根的情节,但是如果他真的熬到年老才回家,又拿什么来作为生活的保障呢?
上一次见”牛哥“还是19年疫情前,如今21年三和市场早已经被取缔了,做挂逼面的双丰面馆也关门了,但是三和青年却不会消失,又自发的找新的”三和“作为据点,听说21年7月份的时候有人在龙华看到一个身穿黑裤子、白T恤的人睡在大街上,那可能就是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