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sr
2022-02-13T14:24:20+00:00
话说当时关羽那支败军想要撤回益州,大概有两条主要路线。其中第一条路线就是沿着沔水逆流而上前往新夺取的刘封孟达驻守的东三郡(湖北十堰),最后到达陕西汉中。不过走这条路需要关羽早做决断,在得知江陵老家失守后立刻就要出发,那样才能在曹军还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来个出其不意。但是由于他当时难以判断情报的真伪,耽误了不少时间,而且又已经南下当阳走了一段路,现在再往回走已然来不及了。首先就是粮草不足,这样往回折返恐怕在路上大军就要溃散了。其次就是曹魏方面已经有了防备,夏侯惇和张辽的后续增援部队依次赶到,再加上已经入冬,冬季水浅,魏军水师的劣势已经不再,如果关羽再次北上,肯定会被堵截在襄阳一带,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全军覆没。这样一来关羽就只有第二条路线可走了,那就是顺着长江逆流而上经过三峡到达益州巴郡。可惜这条路也被东吴堵死了,当吕蒙夺下公安和江陵后,孙权立刻任命陆逊为宜都太守,主要负责这一任务。这里我们就要说说这个宜都郡。
一般我们所说的荆州七郡,这指的是东汉时期的荆州行政区划,但是到了三国时期则有了很大变化。当初在曹操平定荆州后,以枝江县为界,将南郡西部单独分出一个临江郡,后来南郡大部归了刘备,此地又被改名为宜都郡。史书记载,魏武平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为宜都。(宋书州郡三)曹操和刘备都让宜都郡单独于南郡存在,其目的应该是重视从荆州通向巴蜀的通道,因为通道上的几个要害之地秭归、夷陵等都在宜都郡境内。除此以外,先主刘备还任命樊友作为宜都太守在当地驻守。不过宜都太守这个职位终究还是要靠实力才坐得稳的,樊友见关羽势穷,马上就丢下城池跑掉了,于是他这个名不副实的宜都太守就被陆逊这个有实力的宜都太守取代了。樊友逃跑后,宜都郡其他官员大多投降,只有一些武将仍在抵抗。于是陆逊命李异、谢旌率三千人进行局部战争作为收尾,把守将詹晏、陈凤击溃。史书记载,陆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绝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不过后续的记载就有些奇怪了,因为陆逊接下来先后击溃了房陵太守邓辅和南乡太守郭睦。房陵南乡这两个地点很不寻常。首先房陵郡属于东三郡,在宜都郡北面。本来最早的宜都太守是孟达,而汉中之战为了扩大战果,后来刘备命他北上攻打房陵郡,孟达带着部曲翻山越岭,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干掉了原房陵太守蒯祺,将房陵夺了过来,所以他的地盘就转移到房陵郡去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蒯祺还是诸葛亮的姐夫。由此可见,现在这位房陵太守邓辅很可能就是孟达的亲信(演义里说此人为孟达侄子)。至于南乡郡,那离宜都郡就更远了,因为那压根就是曹操的地盘,是当初曹操把南阳郡西部的几个县单独划出来设立的,和孟达的房陵郡相互接壤。所以说,南乡太守应该就是个虚职,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攻取南乡郡,跟关羽的襄阳太守差不多。这样看来,房陵太守邓辅和南乡太守郭睦应该都是孟达的属下,他们都应该呆在房陵郡才对。可为何陆逊会和他们发生冲突呢?
我认为很可能是孟达派他们两人南下对宜都郡发动了一次小规模的增援攻击。孟达这样安排是有理由的,毕竟陆逊也是远道而来,在宜都郡并没有站稳脚跟,而他本人之前担任过宜都太守,对当地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有可能会打陆逊一个立足未稳。另一方面,孟达应该也清楚陆逊攻占宜都郡的目的,就是为了堵住关羽的归路,如果他能击退陆逊,也算是帮了关羽一把。这里要说明一点,孟达其实和关羽并无太大矛盾,而且关羽请求他出兵也并非是在穷途末路的时候,而是在围攻樊城的时候。也就是说,孟达拒绝的是为关羽助战攻打襄樊,而并非拒绝援救关羽。所以他这次派人南下和陆逊交锋,也未尝没有给关羽解围的意图。遗憾的是以邓辅和郭睦的能力远远无法和陆逊对抗,因此他们也遭到了惨败。
在击退援军后,陆逊可以全力拿下宜都郡,这时候最后一个要点就是秭归了。秭归是荆州和益州交界处的咽喉要地,再往西就是三峡了,如果占据这里,不仅能堵住关羽的归路,还能阻击可能出现的从益州方向来的援军。当时秭归是当地大族文布、邓凯在驻守,他们拥兵数千,仍然心向刘备。结果陆逊又让谢旌前去讨伐,二人很快败逃,后来文布被招降。至此宜都郡已经被彻底拿下,关羽西归的路就几乎被完全堵死了。至此宜都郡已经被彻底拿下,关羽西归的路就几乎被完全堵死了。这里说几乎,是因为关羽若想逃出生天,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而这条路也就是关羽最终殒命所在地。在长江中游,有一条支流名叫沮漳河,汇入长江的地点在江陵上游不远处。沿着沮漳河逆流而上,河水一分为二,西面的是沮河,古称沮水或睢水;东面的是漳河,古称漳水。顺着沮水和漳水河谷向北走,翻越荆山山区便可以到达房陵郡了。尤其是沮水河谷,河谷上游已经进入房陵郡境内了。水经注记载,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水。这两条路虽然算不上多好走,但绝不是不能走,至少比当初孟达从秭归北上进攻房陵郡时所经过道路的路况要好多了。关羽在荆州多年,对这条路也是了解的,在听说宜都郡已经被堵死后,他选择了这条路。如果想走这条路,那就要从沔水流域尽快向西转移,于是关羽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舍船就步改走陆路。路上正好要经过当阳,这个地点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有着深刻意义的,当年刘备曾在这里被曹操打得惨败。虽然当时关羽是水军统帅,并没有经历这次战斗,但这次终于还是轮到他了。再结合数月前那个猪咬自己脚的怪梦,想必此时关羽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带着沉重的心情继续前行,没过多久,就到了沮水和漳水交汇处的决定命运的麦城。
到了麦城后,关羽发现仍然无法脱离包围圈,于是他用了诈降之计为自己争取时间,想要来个金蝉脱壳。为了缩小目标,关羽将自己仅剩的部队大多解散,只带十几个人出发。而这时他也将面临一个选择,那就是究竟要走沮水道还是漳水道。沮水道近一些,也略微好走一些,因为山路要更少,但是这条路也更有可能有埋伏。于是关羽决定反其道而行之走漳水道。事到如今,自己的命运只能交给上天安排了。就这样,关羽从麦城出发,踏上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可惜的是,此时东吴早就在这两条路上分别安排了人手,其中沮水道上的临沮城有朱然驻守,漳水道上的夹石有潘璋驻守,等待关羽的仍然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关于这两名守将的安排,也可以看出孙权用人的意图。其中朱然和孙权一起读过书,关系相当亲近,而潘璋也是他的亲信将领,由此可见,孙权就是要把这个盖世奇功给他的自己人。最终收获大礼包的是潘璋,十二月,潘璋手下的马忠在漳乡擒获了关羽和其子关平。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有史料说关羽被擒于临沮,但这并不矛盾,因为这里指的是临沮县,而并非沮水道上的临沮城。漳水道上的漳乡同样属于临沮县范围内。关羽和关平父子被俘后旋即遇害,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一般我们所说的荆州七郡,这指的是东汉时期的荆州行政区划,但是到了三国时期则有了很大变化。当初在曹操平定荆州后,以枝江县为界,将南郡西部单独分出一个临江郡,后来南郡大部归了刘备,此地又被改名为宜都郡。史书记载,魏武平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为宜都。(宋书州郡三)曹操和刘备都让宜都郡单独于南郡存在,其目的应该是重视从荆州通向巴蜀的通道,因为通道上的几个要害之地秭归、夷陵等都在宜都郡境内。除此以外,先主刘备还任命樊友作为宜都太守在当地驻守。不过宜都太守这个职位终究还是要靠实力才坐得稳的,樊友见关羽势穷,马上就丢下城池跑掉了,于是他这个名不副实的宜都太守就被陆逊这个有实力的宜都太守取代了。樊友逃跑后,宜都郡其他官员大多投降,只有一些武将仍在抵抗。于是陆逊命李异、谢旌率三千人进行局部战争作为收尾,把守将詹晏、陈凤击溃。史书记载,陆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绝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不过后续的记载就有些奇怪了,因为陆逊接下来先后击溃了房陵太守邓辅和南乡太守郭睦。房陵南乡这两个地点很不寻常。首先房陵郡属于东三郡,在宜都郡北面。本来最早的宜都太守是孟达,而汉中之战为了扩大战果,后来刘备命他北上攻打房陵郡,孟达带着部曲翻山越岭,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干掉了原房陵太守蒯祺,将房陵夺了过来,所以他的地盘就转移到房陵郡去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蒯祺还是诸葛亮的姐夫。由此可见,现在这位房陵太守邓辅很可能就是孟达的亲信(演义里说此人为孟达侄子)。至于南乡郡,那离宜都郡就更远了,因为那压根就是曹操的地盘,是当初曹操把南阳郡西部的几个县单独划出来设立的,和孟达的房陵郡相互接壤。所以说,南乡太守应该就是个虚职,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攻取南乡郡,跟关羽的襄阳太守差不多。这样看来,房陵太守邓辅和南乡太守郭睦应该都是孟达的属下,他们都应该呆在房陵郡才对。可为何陆逊会和他们发生冲突呢?
我认为很可能是孟达派他们两人南下对宜都郡发动了一次小规模的增援攻击。孟达这样安排是有理由的,毕竟陆逊也是远道而来,在宜都郡并没有站稳脚跟,而他本人之前担任过宜都太守,对当地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有可能会打陆逊一个立足未稳。另一方面,孟达应该也清楚陆逊攻占宜都郡的目的,就是为了堵住关羽的归路,如果他能击退陆逊,也算是帮了关羽一把。这里要说明一点,孟达其实和关羽并无太大矛盾,而且关羽请求他出兵也并非是在穷途末路的时候,而是在围攻樊城的时候。也就是说,孟达拒绝的是为关羽助战攻打襄樊,而并非拒绝援救关羽。所以他这次派人南下和陆逊交锋,也未尝没有给关羽解围的意图。遗憾的是以邓辅和郭睦的能力远远无法和陆逊对抗,因此他们也遭到了惨败。
在击退援军后,陆逊可以全力拿下宜都郡,这时候最后一个要点就是秭归了。秭归是荆州和益州交界处的咽喉要地,再往西就是三峡了,如果占据这里,不仅能堵住关羽的归路,还能阻击可能出现的从益州方向来的援军。当时秭归是当地大族文布、邓凯在驻守,他们拥兵数千,仍然心向刘备。结果陆逊又让谢旌前去讨伐,二人很快败逃,后来文布被招降。至此宜都郡已经被彻底拿下,关羽西归的路就几乎被完全堵死了。至此宜都郡已经被彻底拿下,关羽西归的路就几乎被完全堵死了。这里说几乎,是因为关羽若想逃出生天,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而这条路也就是关羽最终殒命所在地。在长江中游,有一条支流名叫沮漳河,汇入长江的地点在江陵上游不远处。沿着沮漳河逆流而上,河水一分为二,西面的是沮河,古称沮水或睢水;东面的是漳河,古称漳水。顺着沮水和漳水河谷向北走,翻越荆山山区便可以到达房陵郡了。尤其是沮水河谷,河谷上游已经进入房陵郡境内了。水经注记载,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水。这两条路虽然算不上多好走,但绝不是不能走,至少比当初孟达从秭归北上进攻房陵郡时所经过道路的路况要好多了。关羽在荆州多年,对这条路也是了解的,在听说宜都郡已经被堵死后,他选择了这条路。如果想走这条路,那就要从沔水流域尽快向西转移,于是关羽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舍船就步改走陆路。路上正好要经过当阳,这个地点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有着深刻意义的,当年刘备曾在这里被曹操打得惨败。虽然当时关羽是水军统帅,并没有经历这次战斗,但这次终于还是轮到他了。再结合数月前那个猪咬自己脚的怪梦,想必此时关羽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带着沉重的心情继续前行,没过多久,就到了沮水和漳水交汇处的决定命运的麦城。
到了麦城后,关羽发现仍然无法脱离包围圈,于是他用了诈降之计为自己争取时间,想要来个金蝉脱壳。为了缩小目标,关羽将自己仅剩的部队大多解散,只带十几个人出发。而这时他也将面临一个选择,那就是究竟要走沮水道还是漳水道。沮水道近一些,也略微好走一些,因为山路要更少,但是这条路也更有可能有埋伏。于是关羽决定反其道而行之走漳水道。事到如今,自己的命运只能交给上天安排了。就这样,关羽从麦城出发,踏上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可惜的是,此时东吴早就在这两条路上分别安排了人手,其中沮水道上的临沮城有朱然驻守,漳水道上的夹石有潘璋驻守,等待关羽的仍然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关于这两名守将的安排,也可以看出孙权用人的意图。其中朱然和孙权一起读过书,关系相当亲近,而潘璋也是他的亲信将领,由此可见,孙权就是要把这个盖世奇功给他的自己人。最终收获大礼包的是潘璋,十二月,潘璋手下的马忠在漳乡擒获了关羽和其子关平。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有史料说关羽被擒于临沮,但这并不矛盾,因为这里指的是临沮县,而并非沮水道上的临沮城。漳水道上的漳乡同样属于临沮县范围内。关羽和关平父子被俘后旋即遇害,一代名将就此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