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yzack
2020-04-30T16:09:17+00:00
[flash]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origin=https%3A%2F%2Fmp.weixin.qq.com&chid=17&vid=s3070zsqobu&autoplay=false&full=true&show1080p=false&isDebugIframe=false[/flash]
中国经济不是纯粹的西方经济学,而是政治经济学,财政是集中体现。地方财政收入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和财政体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从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到分税制。这一系列体制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各地的财政收入。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高度相关。2001年至今,财政收入前五名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财政收入排名与地方GDP排名基本匹配,体现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与地区整体经济活动水平密切相关;而上海GDP自2011年起已跌出前十,但其发达的房地产、批发零售、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产业财政贡献率高,使其财政收入保持前五。
东北财政历经兴衰,背后是经济体制之变。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经济发展领先全国,财政收入排名靠前。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东北成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之后大批工业、制造业落户东北,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带动财政收入增长。1959年,辽宁财政收入排名跃居前二,仅次于上海,并保持前三水平至1991年;1971年黑龙江财政收入跃居第四,并保持前五至1979年。但改革开放以后,东北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缓慢,传统经济结构老化,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导致营商环境较差,国企占比高、人口老龄化突出,市场活力不足,重工业、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导致财政收入相较沿海地区而言增速缓慢。1980年黑龙江财政收入从第五跌出前十榜单,以后再未跻身前十。辽宁财政收入于1992年跌出前三,2000年跌出前五,2015年跌出前十,2019年排全国第14位。
沿海地区财政长期相对丰裕,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等沿海地区的财政收入长期名列前茅。1950-1957年,山东、广东、江苏三省财政收入保持前三名,三者间排名或有更替。1959年,上海财政收入突跃榜首,并保持第一至1990年。1991年以后,广东超过上海,位居第一并保持至今,2019年达到1.2万亿元,直接源于广东省GDP长达31年排全国第一。广东凭借纺织、制造、制药、服务等优势产业发展,以及全国第一的人口、丰富资源、技术优势、“珠三角”国家战略优势等实现了连续30年GDP牢居全国第一,因此也占据财政收入榜首。2001年浙江升至前五,2002江苏升至前三。江苏凭借与广东相似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以及其独有的“苏南模式”,经济发展较好。浙江的民营经济活跃,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带动作用明显。山东财政收入在1956-1958年一度占据第一位置,此后相继被辽宁、江苏等超越,近年经济转型困难,财政收入排名次于浙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idxsK2iT3cSr0-y0.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gnxZaT3cSr1-y3.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3ondK2qT3cSqx-y2.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77y3ZaT3cSr2-xw.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c142ZbT3cSqz-xz.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h0i4ZbT3cSqw-y1.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l1utZbT3cSqx-y0.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s2dZbT3cSqy-xz.jpg.medium.jpg[/img]
中国经济不是纯粹的西方经济学,而是政治经济学,财政是集中体现。地方财政收入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和财政体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从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到分税制。这一系列体制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各地的财政收入。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高度相关。2001年至今,财政收入前五名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财政收入排名与地方GDP排名基本匹配,体现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与地区整体经济活动水平密切相关;而上海GDP自2011年起已跌出前十,但其发达的房地产、批发零售、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产业财政贡献率高,使其财政收入保持前五。
东北财政历经兴衰,背后是经济体制之变。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经济发展领先全国,财政收入排名靠前。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东北成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之后大批工业、制造业落户东北,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带动财政收入增长。1959年,辽宁财政收入排名跃居前二,仅次于上海,并保持前三水平至1991年;1971年黑龙江财政收入跃居第四,并保持前五至1979年。但改革开放以后,东北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缓慢,传统经济结构老化,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导致营商环境较差,国企占比高、人口老龄化突出,市场活力不足,重工业、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导致财政收入相较沿海地区而言增速缓慢。1980年黑龙江财政收入从第五跌出前十榜单,以后再未跻身前十。辽宁财政收入于1992年跌出前三,2000年跌出前五,2015年跌出前十,2019年排全国第14位。
沿海地区财政长期相对丰裕,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等沿海地区的财政收入长期名列前茅。1950-1957年,山东、广东、江苏三省财政收入保持前三名,三者间排名或有更替。1959年,上海财政收入突跃榜首,并保持第一至1990年。1991年以后,广东超过上海,位居第一并保持至今,2019年达到1.2万亿元,直接源于广东省GDP长达31年排全国第一。广东凭借纺织、制造、制药、服务等优势产业发展,以及全国第一的人口、丰富资源、技术优势、“珠三角”国家战略优势等实现了连续30年GDP牢居全国第一,因此也占据财政收入榜首。2001年浙江升至前五,2002江苏升至前三。江苏凭借与广东相似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以及其独有的“苏南模式”,经济发展较好。浙江的民营经济活跃,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带动作用明显。山东财政收入在1956-1958年一度占据第一位置,此后相继被辽宁、江苏等超越,近年经济转型困难,财政收入排名次于浙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idxsK2iT3cSr0-y0.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gnxZaT3cSr1-y3.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3ondK2qT3cSqx-y2.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77y3ZaT3cSr2-xw.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c142ZbT3cSqz-xz.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h0i4ZbT3cSqw-y1.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l1utZbT3cSqx-y0.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8/-7Q5-s2dZbT3cSqy-xz.jpg.medium.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