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烛影斧声的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是宋史的基本史料。
但李焘只是引用(并且在引用中注明了部分怀疑态度)。真正的出处是北宋僧文莹的《续湘山野录》。
首先看原文——
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
简单总结一下,文莹的记载是这么个逻辑——
1、宋太祖身体不适,有个道士预言他寿数某月某日,如天晴可能延命
2、当天突降大雪,太祖预感道士预言应验,紧急召赵光义(当时的储君)入宫
3、烛影——兄弟两人独饮对谈,有内侍隔窗看见烛影下,赵光义有推辞的动作4、斧声——饮完太祖送赵光义出门,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好好干!)”(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武侠片中公公们常用的拂尘。)
5、太祖回寝宫睡觉,赵光义留宿宫中其他房间。
6、太祖当夜鼾声如雷,等到内侍听不见响声去查看,发现已驾崩;赵光义继位。
首先,对于这个记述,李焘引用的时候是抱有怀疑态度的。
他在引用之后,做了几点批驳: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5/03/-7Q8h6o-fu3aZpT3cS147-fc.png[/img]
第一点是道士预言部分过于怪力乱神;
第二点根据李焘之前的记载,太祖驾崩当夜,赵光义是在宫外的王府中的——包括司马光等人的笔记也是这么记载的。但是李焘为什么还要引用这个与自己原文相矛盾的史料呢?李焘的理由是这样的——太祖英武,其达生知命,盖有如此者。换句话说,“这虽然是扯淡,但很符合太祖皇帝豁达的人生态度啊”——至少在南宋时,烛影斧声这个故事是作为小故事来宣扬的。
而这个名词转变为现在大多数人熟知的“赵光义弑兄篡位”,是在清代以后,代表作品有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是不严肃的演义小说。在这类小说中,通过曲解、重组文莹的故事,大致变成了以下这个模样——
1、宋太祖身体强壮,某日请赵光义喝酒
2、内侍在屋外隔着窗,看到烛影摇动、听到斧声(更夸张的干脆说烛光斧影。)
3、还有人听到太祖临死前大喊“好做!好做!”——被理解为“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
4、赵光义走出房间,宋太祖驾崩(多么有画面感!李白赞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本来就是野史…
而且赵匡胤本身是所有皇帝里个人武力独一档,
太祖长拳,太祖棍法现在还有呢[s:ac:哭笑]
赵光义…算了吧…
南宋赵构被金兵吓出不育不孕。赵匡义这脉团灭。南宋皇帝一脉又回到他哥那一只
太祖可不知道大宋能传承几百年,
他只知道当时的皇帝死的都很快
我是那把斧子 我亲眼看到了 不信你问天花板和油灯兄弟
[quote][pid=513101425,26604853,1]Reply[/pid] Post by [uid=63169048]jzstart[/uid] (2021-05-03 22:50):
没实锤啊,只是看到了影子[/quote]尸体拿出来看一下就知道了吧,斧子总能砍出一个口子吧
当初不是说好的吗,兄终弟及,大哥要反悔,没办法啊。
没实锤,你骂我就装死
但我怀疑是真的,要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赵光义对武人的限制比他哥严多了
[quote][pid=513101642,26604853,1]Reply[/pid] Post by [uid=43165402]auto88888[/uid] (2021-05-03 22:52):
尸体拿出来看一下就知道了吧,斧子总能砍出一个口子吧[/quote]单面斧可以调个面当锤子用
野史不能当真,虽然赵二是个沙比铁废物,金匮之盟确实有点问题,烛影斧声应该是假的
杀兄继位主要还是野史的噱头,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传位给兄弟应该是最优解,不然五代十国的历史很可能就是六代十国,七代十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