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AS
2025-07-09T11:50:05+00:00
目前的智能驾驶可以做到识别道路的坑洞,或者突发自然灾害导致的断桥等极端情况吗?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507/09/-7da9Qwem8-8jazK14T3cSsg-d4.jpg.medium.jpg[/img]
这发布了个啥呀,全是ppt,内饰就最后放了个20s的视频,勉强看得出是领克900豪华版
感觉极氪是不是又走偏了,搞了一大堆自己认为很吊结果消费者不买账的东西,不过今天看发布会估计价格下不来,可能是要树立品牌格调了
什么浩瀚智驾,没听说过,吉利已经跟不上比亚迪了,强行跟更不好看。
Reply to [pid=831214278,44568883,1]Reply[/pid] Post by [uid=41774642]唯不能忘是相思[/uid] (2025-07-09 20:07)
今天不出价格吗?
太累了,一般人根本听不懂
不如说一句和沃尔沃共同研发,本来就是一家人。
当年没有背刺的时候
我劝人买极氪都是说的用的沃尔沃的技术
[quote][pid=831213612,44568883,1]Reply[/pid] Post by [uid=4453346]yxladorz[/uid] (2025-07-09 20:00):
断桥怎么训练?[s:ac:晕][/quote]因为很极端所以才突然想到这个问题嘛,就像去年梅州的高速车祸,这种很极端的路面塌陷和黑夜场景基本上感觉老司机都不好反应过来,那么依靠智驾的软硬件有办法做到识别并且响应吗?
[特斯拉FSD 在一片空旷地带前行,停在了断头路的尽头,意识到已经没路可走,思考了两秒后调头返回,虽然错过了第一个出口,但从第二个出口还是成功出去了。华为理想…-哔哩哔哩] [url]https://b23.tv/SxTECXn[/url]
Reply to [pid=831214475,44568883,1]Reply[/pid] Post by [uid=63405116]呐呐娜娜[/uid] (2025-07-09 20:08)
确实不如,买的第三方方案天神之眼C都已经吊打ADS了毕竟[s:ac:茶]
[quote][pid=831214475,44568883,1]Reply[/pid] Post by [uid=63405116]呐呐娜娜[/uid] (2025-07-09 20:08):
什么浩瀚智驾,没听说过,吉利已经跟不上比亚迪了,强行跟更不好看。[/quote]怎么把您这尊大佛请出来了
[quote][pid=831214767,44568883,1]Reply[/pid] Post by [uid=63960929]如在天际翱翔啊[/uid] (2025-07-09 20:11):
今天不出价格吗?[/quote]没出,说了个8月底成都车展开启预售,估计那时候会出个大概价格,然后最后上市再减几万吧,领克900就是这么干的
Reply to [pid=831215482,44568883,1]Reply[/pid] Post by [uid=66217114]p0rsche911[/uid] (2025-07-09 20:18)
理论上可以,但是肯定还需要辅以数据训练。难不成让用户上传断桥数据?[s:ac:喷]
以前喷小米开发布会不拿车出来卖,结果小米两个发布会就开卖就算快的了。极氪这架势,没三个发布会下不来
[s:ac:哭笑]不是,这玩意能到百米3.1秒加速?这是赛道级SUV吗?[s:ac:哭笑]
问了下Deepseek,感觉单靠车辆自己完成这个还是有点难啊
当前智能驾驶系统在道路坑洞识别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断桥识别等极端场景下仍面临显著挑战。以下是综合分析:
---
### 🛣 一、道路坑洞识别:技术基本可用,但受限于场景
1.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逐步成熟**
- **激光雷达+视觉感知**:华为、比亚迪等企业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多模态融合,可生成高精度的“占据栅格”环境模型,实时标注路面障碍物(包括坑洞)的位置和尺寸。例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在夜间或雨雾环境下对低矮障碍物识别准确率达98%。
- **行为数据辅助识别**:一汽集团的专利提出通过监测车内人员姿态变化(如颠簸导致的身体晃动)判断路面坑洼,弥补传统视觉在弱光环境下的不足。
2. **专用测试与验证体系完善中**
安徽中科星驰开发了可调节深度/尺寸的“模拟坑洞检验装置”,用于系统性测试自动驾驶车辆的避障逻辑,推动算法优化。
3. **主要局限**
- **突发性坑洞响应不足**:对雨后新形成的坑洞或隐蔽凹陷,系统可能因缺乏历史数据或特征模糊而漏判。
- **小尺寸坑洞识别率低**:直径小于20cm的坑洞易被传感器忽略,尤其高速行驶时。
---
### 🌉 二、断桥识别:依赖外部协同,车辆独立识别能力薄弱
1. **车辆自身感知能力有限**
- 断桥场景具有突发性、无预警特征(如桥面完全坍塌),车辆传感器(激光雷达、摄像头)依赖前方连续路面反射信号。若桥面消失,系统需在极短时间内识别“前方无路面”并刹停,这对感知-决策链路的延迟要求极高(需<0.5秒),现有技术难以满足。
- 夜间、雨雾天气下视觉传感器失效风险高,进一步降低识别可靠性。
2. **依赖基础设施与云端协同**
- **道路监测系统预报警**:如浙江工业大学“洞见未来”团队的GPR-AI系统,通过探地雷达监测地下空洞,可在桥梁结构异常初期发出预警,数据可同步至车辆。
- **北斗高精度定位辅助**:重庆江津区部署的桥梁监测设备利用北斗卫星实时检测桥梁位移、裂缝,数据上传云端后可推送风险提示至附近车辆。
- **车路协同(V2X)**:若桥梁配备智能终端(如电子围栏),可在断桥瞬间向车辆广播危险信号,触发紧急制动。但该技术尚未普及。
---
### ⚠️ 三、当前技术瓶颈总结
| **场景** | **识别能力** | **主要依赖技术** | **成熟度** |
|----------------|------------|-------------------------------|----------|
| **道路坑洞** | 中-高 | 多传感器融合+行为数据分析 | 商业化初期 |
| **桥梁结构隐患**| 低 | 基础设施监测+云端预警 | 实验阶段 |
| **突发性断桥** | 极低 | 车路协同(尚未普及) | 理论可行 |
---
### 🔮 四、未来发展方向
1. **高精地图与实时更新**:集成市政施工信息、地质监测数据,动态标注风险路段。
2. **低成本激光雷达普及**:价格降至$500以下(现约$2000),推动多传感器冗余设计,提升隧道、桥梁等信号盲区感知力。
3. **L4级责任兜底机制**:如比亚迪对智能泊车事故承诺全责,未来或扩展至道路风险场景,倒逼技术升级。
> 💎 **结论**:
> **坑洞识别已初步实用化**(尤其比亚迪、华为等头部系统),但**断桥识别仍高度依赖外部预警**,车辆自主应对能力不足。未来3-5年,随着车路协同基建普及和传感器成本下降,极端场景识别能力有望突破。目前用户需保持对路况的人工监控,尤其在桥梁、边坡等高风险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