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bl
2020-09-02T14:15:31+00:00
先说说背景
我呢,是个“文化工作者”:纯粹的理科生,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到了出版社,不是文化公司,也不是一天到晚出自费书那种,纯走市场的[s:ac:goodjob]
政史社科不是我的方向,但是呢,这方面是有兴趣的。书这个东西,自己喜欢是一码事,但是当它变成职业的时候,你就恨不得下了班就不碰它,[s:ac:衰]所以知识水平是主要靠兴趣来积累的
到《八佰》这个电影,其实我们工会和支部在八月下旬就开始组织大家观影了。尽管当时网上骂声一片,但可达鸭眉头一皱,已经感觉到事情不对了[s:ac:凌乱]
因为工作忙(当时马上到开学季了),加上我对这部电影以及一些骚操作的反感(可以翻我之前回复),观影的事情一推再推。直到上周最后一批,要点到合影,没法躲,所以还是去看了。
看了之后有些感触,又和几个朋友讨论了下,在这和大家分享下
----------------------------------------------------------------------
先谈电影本身的问题
从一个非专业的观影群众的角度,我觉得这是一部及格分以上(应该还要高一点)的电影。
战斗场面很精彩,很“写实”。整体观感优于《集结号》(场面更大,火药味更重,情节紧凑,不少地方真的有点催泪),至于死伤,就电影里这个演法,双方死伤总和超过200肯定是没问题的[s:ac:blink]
什么是“写实”呢?
这其实是个很主观的认识。我们绝大部分人,没经历过苦难和炮火,也缺乏科学和直观的认识,不知道三八大盖打进去一个眼, (背后是碗口大的伤,这里表述不准确,改下) ,里头通常是碗口大的伤。再加上这么多年各种抗战神剧的反效果[s:ac:无语]只要是血肉横飞,断胳膊断腿,没有主角光环,大家就觉得“很真实”了。毕竟嘛,是我们全面抗战八年,不是我们压着日寇打了八年。从这个角度,靠着同行的托衬,这部电影是合格的,就像《集结号》一样。
故事整体是通顺的,从电影的角度,情节是连贯的,逻辑没有大的问题。
必须说编导团队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把电影中很多与真实历史相矛盾的情节都圆得还过得去。比较典型的有这么几处:
1.为什么叫“八百壮士”?因为外国记者进入仓库采访谢团长,问这里有多少人在战斗,身旁涉世未深的小湖北随口就说420人,谢团长把小湖北一挡,稍有思索,说道800人。这里既写了真实的历史,又替果党圆了谎。[s:ac:赞同]
2.工程车、罗马盾牌阵、走水路、飞机扫射的情节。其实就是为了表现战斗越发白热化下我军的勇敢和敌人的疯狂。敌人久攻不下,越来越丧病,甚至派出飞机,伤及租界群众[s:ac:瞎]这跟英美对日妥协,给国府施压让谢团长撤退的逻辑是吻合的。而守军从一开始的智取(关门打狗,炸工程车)到自我牺牲再到激励人民(护旗一段)也正好与日军的凶残暴掠形成了对比。
3.尽管四行仓库内一开始就是通了电话的。但其实这段和后面的特派员面谈一段是不矛盾的。第一,特派员是盖着英国的旗才进入的。第二,正是因为能与外界联络了,所以再阻止他们沟通也就没有必要了。第三,既然一个电话就搞定,特派员为什么要进去啊?因为面对面的对话比一通电话更有感染力,最后特派员敞开心扉那段还是很有功力的,而且台词比较深刻,是想换做隔着聊电话,肯定没有这么到位的感觉。而这段的重点是为了表现租界内百姓对八百守军的支持,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并不是完全麻木和冷漠的。(但是何香凝的居然是,真的不能接受[s:ac:瞎])
综上,这就是一个把一个故事讲明白了,场景,道具,演员,台词等都在线的电影,在去年到今年的抗战大背景下,他的票房本身就是自带保证的
(我发了几次,都未过审,1L和2L都是我分段发上来的)
我呢,是个“文化工作者”:纯粹的理科生,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到了出版社,不是文化公司,也不是一天到晚出自费书那种,纯走市场的[s:ac:goodjob]
政史社科不是我的方向,但是呢,这方面是有兴趣的。书这个东西,自己喜欢是一码事,但是当它变成职业的时候,你就恨不得下了班就不碰它,[s:ac:衰]所以知识水平是主要靠兴趣来积累的
到《八佰》这个电影,其实我们工会和支部在八月下旬就开始组织大家观影了。尽管当时网上骂声一片,但可达鸭眉头一皱,已经感觉到事情不对了[s:ac:凌乱]
因为工作忙(当时马上到开学季了),加上我对这部电影以及一些骚操作的反感(可以翻我之前回复),观影的事情一推再推。直到上周最后一批,要点到合影,没法躲,所以还是去看了。
看了之后有些感触,又和几个朋友讨论了下,在这和大家分享下
----------------------------------------------------------------------
先谈电影本身的问题
从一个非专业的观影群众的角度,我觉得这是一部及格分以上(应该还要高一点)的电影。
战斗场面很精彩,很“写实”。整体观感优于《集结号》(场面更大,火药味更重,情节紧凑,不少地方真的有点催泪),至于死伤,就电影里这个演法,双方死伤总和超过200肯定是没问题的[s:ac:blink]
什么是“写实”呢?
这其实是个很主观的认识。我们绝大部分人,没经历过苦难和炮火,也缺乏科学和直观的认识,不知道三八大盖打进去一个眼,
故事整体是通顺的,从电影的角度,情节是连贯的,逻辑没有大的问题。
必须说编导团队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把电影中很多与真实历史相矛盾的情节都圆得还过得去。比较典型的有这么几处:
1.为什么叫“八百壮士”?因为外国记者进入仓库采访谢团长,问这里有多少人在战斗,身旁涉世未深的小湖北随口就说420人,谢团长把小湖北一挡,稍有思索,说道800人。这里既写了真实的历史,又替果党圆了谎。[s:ac:赞同]
2.工程车、罗马盾牌阵、走水路、飞机扫射的情节。其实就是为了表现战斗越发白热化下我军的勇敢和敌人的疯狂。敌人久攻不下,越来越丧病,甚至派出飞机,伤及租界群众[s:ac:瞎]这跟英美对日妥协,给国府施压让谢团长撤退的逻辑是吻合的。而守军从一开始的智取(关门打狗,炸工程车)到自我牺牲再到激励人民(护旗一段)也正好与日军的凶残暴掠形成了对比。
3.尽管四行仓库内一开始就是通了电话的。但其实这段和后面的特派员面谈一段是不矛盾的。第一,特派员是盖着英国的旗才进入的。第二,正是因为能与外界联络了,所以再阻止他们沟通也就没有必要了。第三,既然一个电话就搞定,特派员为什么要进去啊?因为面对面的对话比一通电话更有感染力,最后特派员敞开心扉那段还是很有功力的,而且台词比较深刻,是想换做隔着聊电话,肯定没有这么到位的感觉。而这段的重点是为了表现租界内百姓对八百守军的支持,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并不是完全麻木和冷漠的。(但是何香凝的居然是,真的不能接受[s:ac:瞎])
综上,这就是一个把一个故事讲明白了,场景,道具,演员,台词等都在线的电影,在去年到今年的抗战大背景下,他的票房本身就是自带保证的
(我发了几次,都未过审,1L和2L都是我分段发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