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D
2021-09-09T11:22:27+00:00
一、尺规作图与古人的需求到底有没有关联尺规作图是一种数学课题,但是并不代表古人的一切都必须通过它来完成,其实可以说是毫无关联,定义中有“不能有刻度”一项,实际上刻度尺才是工程的刚需,哪怕是公元前的古人也明白刻度尺的重要性,虽然相比近代不精准,但是把古代的数学游戏当做古人的强制需求来讨论实在是离谱。 再者,讨论的12进制也得三等分角,而尺规作图条件下三等分任意角是不行的,由此可以看出来,两者是毫无关联的。(被绕晕了这句略过) 比如后面有人提到的日晷,不提日晷的种种缺陷,就说一个,让你工匠做日晷的时候会加上面那么多限制不让用刻度尺吗?哪有这种要求的。
二、历法系统中小时划分是不是一定和12/24划分相关不谈国外的,只说国内的历法,古代就有很多种划分,其中十时辰/五时辰以及百刻制,都不是以12为基准划分的,不是所有计时的开始都是日晷计时的,国外不这样的就更多了,所以12并不是所谓世界通用,也不是古人都这样分。但是国内有一干支是60、二十四节气、等等,和现在的天、小时划分是相关的,但是这一点是基于我们的星球情况,而不是颠倒因果认为这个规律世界通用。
三、圆为什么360度、一年为什么12个月
首先要明白年月日的定义,日是自转一天的周期,年是公转一周的周期365天,月是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周期27.3天(均为近似)。12个月的划分就是通过360/30得到的,因为这是近似,所以这么粗略算会有很多误差,所以古代历法划分都有一些多退少补等等。在近代划分角度的时候,因为360与365近似,而360容易被整除,在数学上非常方便运用,所以现在这样划分,但是这不是恒定的,从上面可以看出来,这和地球年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你生存在火星上,火星自转周期1.025957天,公转周期为686.98天,公转自转比为670,火星发展出来的文明就会是一个圆=670度,当然,数学上也认知到这样的角度划分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所以用弧度取代了角度定义。
联系到那个帖子,28小时可不可能,我们划分一个精确的天体系统。它自转为1天(这个天和地球一天多久没有关系,由自转确定),公转为420天,卫星绕行30天,在这种情况下,它一年是14个月组成,那一天的划分14 28就顺理成章了。
四、总结
当然,我是不支持在这些常见观念上人为制造障碍,比如米的定义可以说当人在定义的时候稍有不同我们现在的说法都会不一样,比如他定义亿分之一呢,那人一般身高17~18米,其实用起来也就多个代换,没什么差异,但这已经是大家通用的观念了,一年365天,一个月30天,这东西确实是跟着星球情况走的,异世界按理说应该完全不一样,比如上面举例的火星文明,如果他们也把赤道到极点设立米长,公转自转设定时制,完全是逻辑自洽的,但是没必要,就和语言也不会真造一套一样。 我个人的习惯是,异世界货币制度算是比较常见的自行划分,一般也没人吐槽,其他的单位制最好是通用,但是西幻背景角色用中文名字和中文谐音啥的实在是出戏。
但是相比“作者设定这个差别毫无意义”“这个设定没有必要”这种吐槽和“这不可能”“时制必须是12划分”“尺规不能28等分所以不可能存在”,我还是觉得先理解这个情况比较重要,这种差异是合理且必然出现的,只是在小说中不必要也对剧情毫无帮助,写出来单纯增加阅读成本。
定义 ...
尺规作图(Compass-and-straightedge construction)是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尺规作图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数学课题。只使用圆规和直尺,并且只准许使用有限次,来解决不同的平面几何作图题 。尺规作图使用的直尺和圆规带有想像性质,跟现实中的并非完全相同:
1、直尺必须没有刻度,无限长,且只能使用直尺的固定一侧。只可以用它来将两个点连在一起,不可以在上画刻度;
2、圆规可以开至无限宽,但上面亦不能有刻度。它只可以拉开成之前构造过的长度。
1、直尺必须没有刻度,无限长,且只能使用直尺的固定一侧。只可以用它来将两个点连在一起,不可以在上画刻度;
2、圆规可以开至无限宽,但上面亦不能有刻度。它只可以拉开成之前构造过的长度。
二、历法系统中小时划分是不是一定和12/24划分相关
维基百科上的历法划分 ...
有一个较大的时间单位的历法系统。
周次和每周的第几天:此系统不常见,其特点是没有年,每隔一周,周次就会加一。
年和此年中的第几天:例如ISO 8601的顺序日期表示法。
有二个较大的时间单位的历法系统。
年、月和日:大部分的历法系统都属于这一种,包括公历(及在公历以前,相当类似的儒略历、伊斯兰历、农历、太阳回历及希伯来历。
年、周次和每周的第几天:例如ISO week date。
较大的周期也可以和自然现象同步:
太阴历是和月亮的运动(月相)同步,例如伊斯兰历。
太阳历是依和太阳运动有关的季节变化同步,例如伊朗历。
阴阳历是合并了月亮和太阳的变化,例如农历、印度历或希伯来历。
也有一些历法系统似乎是和金星的运动同步,例如一些古埃及历法,和金星出现在赤道上的时间同步。
周次和每周的第几天:此系统不常见,其特点是没有年,每隔一周,周次就会加一。
年和此年中的第几天:例如ISO 8601的顺序日期表示法。
有二个较大的时间单位的历法系统。
年、月和日:大部分的历法系统都属于这一种,包括公历(及在公历以前,相当类似的儒略历、伊斯兰历、农历、太阳回历及希伯来历。
年、周次和每周的第几天:例如ISO week date。
较大的周期也可以和自然现象同步:
太阴历是和月亮的运动(月相)同步,例如伊斯兰历。
太阳历是依和太阳运动有关的季节变化同步,例如伊朗历。
阴阳历是合并了月亮和太阳的变化,例如农历、印度历或希伯来历。
也有一些历法系统似乎是和金星的运动同步,例如一些古埃及历法,和金星出现在赤道上的时间同步。
中国古代历法 ...
1、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三、圆为什么360度、一年为什么12个月
首先要明白年月日的定义,日是自转一天的周期,年是公转一周的周期365天,月是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周期27.3天(均为近似)。12个月的划分就是通过360/30得到的,因为这是近似,所以这么粗略算会有很多误差,所以古代历法划分都有一些多退少补等等。
格勒哥里历 ...
比如公元前46年,古罗马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依亚历山大天文家索西琴尼建议修订古罗马历而制定儒略历时,将一年365天分为十二个月,并规定单数月为31天,双数月为30天。但是这样一来,一年变成366天,所以就从二月份扣掉一天,于是,平年时二月只有29天,闰年则有30天。也就是说,一开始二月的天数就比别的月份少。 那是因为在古罗马时代,二月份是处决人犯的月份,所以就从较不吉利的月份扣除。
后来到了公元前八年,罗马议会将八月改成奥古斯都皇帝(Augustus Caesar)的名字,叫做 August,同时为了表示他和凯撒的功勋一样伟大,于是将八月改为大月,变成31天,使它和纪念凯撒(Julius Caesar)的七月(July)天数相同。而八月以后的大、小月全都反过来,于是九月和十一月变成30天,而十月和十二月则变成31天。但是这样一来,一年又变成366天了,于是又从二月扣掉一天。从此,二月在平年时只有28天,闰年时则是29天,并沿用至今。
后来到了公元前八年,罗马议会将八月改成奥古斯都皇帝(Augustus Caesar)的名字,叫做 August,同时为了表示他和凯撒的功勋一样伟大,于是将八月改为大月,变成31天,使它和纪念凯撒(Julius Caesar)的七月(July)天数相同。而八月以后的大、小月全都反过来,于是九月和十一月变成30天,而十月和十二月则变成31天。但是这样一来,一年又变成366天了,于是又从二月扣掉一天。从此,二月在平年时只有28天,闰年时则是29天,并沿用至今。
古中国角度与星宿 ...
因为一年,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约为365.25天;古代中国将一周天分为365.25度。
由于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27.3日,所行路径为白道(与黄道夹角5.145°),古人将白道圈分成28段,即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因此月球大约每日可入宿到28段中的一个星宿内。二十八宿又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
战国时石申夫测定的二十八宿距度,由于距星与后世所取不同,其值也有差异,因此称为古度,而《三统历》之后的二十八宿距度则称为今度。
由于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27.3日,所行路径为白道(与黄道夹角5.145°),古人将白道圈分成28段,即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因此月球大约每日可入宿到28段中的一个星宿内。二十八宿又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
战国时石申夫测定的二十八宿距度,由于距星与后世所取不同,其值也有差异,因此称为古度,而《三统历》之后的二十八宿距度则称为今度。
联系到那个帖子,28小时可不可能,我们划分一个精确的天体系统。它自转为1天(这个天和地球一天多久没有关系,由自转确定),公转为420天,卫星绕行30天,在这种情况下,它一年是14个月组成,那一天的划分14 28就顺理成章了。
四、总结
当然,我是不支持在这些常见观念上人为制造障碍,比如米的定义
定义 ...
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其后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从1983年至今,米的长度已经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但是相比“作者设定这个差别毫无意义”“这个设定没有必要”这种吐槽和“这不可能”“时制必须是12划分”“尺规不能28等分所以不可能存在”,我还是觉得先理解这个情况比较重要,这种差异是合理且必然出现的,只是在小说中不必要也对剧情毫无帮助,写出来单纯增加阅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