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k
2020-07-23T04:52:43+00:00
本人70后,地级市,现在没听说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吧?这就是当时高考的形容词,80年代末的时候,不管什么本不本,什么学校,考上大学就是牛逼的存在,好多人复读两年,大专都考不上,当时有个考上华中理工学院的,半个城都知道他家孩子考上大学了
我当时家庭条件差,考的中专,市内中心镇,5个公费指标,其余乡镇,只有2,3个指标,进学校时,当时有的专业4年,有的3年,相当于3个半年级,全校200多人,到了93年扩招后,我95年毕业的时候都快1500,听说到96.97级的时候,全校接近2000人了,对比扩招前,快十倍了
读完书出来,别的人不清楚,我同学们大多都是乡干部,好点的分到县里市里。读大学的也是包分配,分的有好有坏。
但是那些初中读完了,高中读完了不读的呢?一条路回家种地,父母有单位的,等内退接班,有关系的,找个临时工。还有更大数量的普通人,不愿种地,因为种地亏本。就只有挤第二条路,南下打工,那时候都不叫农民工,叫盲流,个中辛酸你们可以百度
现在一说就是社会不公平,一本不如以前大专,就好比说现在5000月入比三十年前2000收入压力大一样搞笑,人类社会更多时候就象pvp,过得好的始终是前面的那个百分之多少
我当时家庭条件差,考的中专,市内中心镇,5个公费指标,其余乡镇,只有2,3个指标,进学校时,当时有的专业4年,有的3年,相当于3个半年级,全校200多人,到了93年扩招后,我95年毕业的时候都快1500,听说到96.97级的时候,全校接近2000人了,对比扩招前,快十倍了
读完书出来,别的人不清楚,我同学们大多都是乡干部,好点的分到县里市里。读大学的也是包分配,分的有好有坏。
但是那些初中读完了,高中读完了不读的呢?一条路回家种地,父母有单位的,等内退接班,有关系的,找个临时工。还有更大数量的普通人,不愿种地,因为种地亏本。就只有挤第二条路,南下打工,那时候都不叫农民工,叫盲流,个中辛酸你们可以百度
现在一说就是社会不公平,一本不如以前大专,就好比说现在5000月入比三十年前2000收入压力大一样搞笑,人类社会更多时候就象pvp,过得好的始终是前面的那个百分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