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geo
2020-11-16T06:33:03+00:00
长沙人来人往的街头,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个男人拎着小桌,支起地摊,卖手工制作的擂茶。
他叫蔡益,今年34岁。
在这之前,他有稳定的工作、住所,喜欢健身和旅游,爱弹吉他。
直到8个月前,一次在武汉的短暂停留,改变了他的生活。
2月1日,从武汉回到长沙的蔡益,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在医院的日子,他失去了味觉,吃什么都没有味道。整夜失眠,每天关注着死亡病例通报,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名字。
万幸,他好转得很快。
住院1个月后,5次核酸检测全阴的他,被专家组核准出院。
那时他还以为,生命中最难捱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在酒店定点隔离完14天,蔡益还要居家隔离14天。可房东坚决不让他回租住的房子。
无奈,蔡益只能回到湖南益阳的农村老家。
那是个热闹的村子,蔡益家的房子又处于村子中心,乡亲们常聚在这里聊天、打麻将。但从蔡益回家的那天起,热闹的人群,悄悄散开了。
人人都知道他得过新冠肺炎,路过他家门前,都要绕开走,仿佛靠近一点,就会被传染。
蔡益想过解释,把出院证明、核酸检测结果拿给大家看,自己真的已经康复了。
可没有人愿意听这些。
只是抱怨着:“得了病,就不要回来了,不怕把大家连累了?”
蔡益只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尽量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隔离一结束,他逃荒似地离开了老家。
可他没想到,曾经的公司,竟也回不去了。
有同事迎面而来,见到他,就会提前远远地绕路走开;他进的电梯,明明很空,门外的人却不进来:“你先,我等下一趟”;领导旁敲侧击,劝他继续休假,因为“生意太差”……
蔡益像一个人人躲避的瘟神,只能选择辞职。
“我在这行干了十多年,有履历有经验,换份工作应该不算难事。”辞职前,蔡益这样告慰自己。
但求职的路,远比他想象中的艰辛。
因为不想隐瞒,蔡益总是坦白自己新冠康复者的身份。而一听到这个,面试的公司就没了下文。
有些公司明明写着“急招”,他也符合条件,但问过去对方便说:这个岗位不缺人了。
投了20多份简历,都这样石沉大海。
70岁的李爷爷,出院回家已经好几个月,每天都很谨慎。
他尽量一个人呆在卧室,在家也戴着口罩和手套,独自吃饭,摸过的门把手、上完的洗手间都会自己消毒。
他试着出过几次家门。
每一次,都被恶狠狠地赶回来。
第一次,想拔家门口的电瓶车插头。
刚迈出家门,原本关系很好的邻居仿佛看到了不干净的东西,吓得手里的塑料袋掉在了地上,头也不回地跑远了。
第二次,是想询问小区工作人员怎么申请健康码。
年轻的小伙子,见到他连连摆手:“你别过来,站远点,站远点。”
第三次,是想在自家的阳台晒晒太阳。
他刚一去,就接到社区干部的反应:有邻居投诉了,希望你不要上阳台,那是户外空间。
李爷爷只能回到自己的卧室,将双脚放在窗台上。
那一丁点可怜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到他的脚上,他感到,这就是莫大的恩赐了。
知乎上有个问题:“新冠肺炎康复者们现在都怎么样了?”
下面的回答,全都是匿名,不透露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
这就是新冠痊愈者们的现状:
他们很少发声,即便有,也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是谁。
他们战胜了病毒,却像病毒一样被排挤、隔离,无处可去。
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活成了一座孤岛,被迫宣告“社会性死亡”。
[url]https://mp.weixin.qq.com/s/hYbwby9E1TfWcMGo4xtZMw[/url]
他叫蔡益,今年34岁。
在这之前,他有稳定的工作、住所,喜欢健身和旅游,爱弹吉他。
直到8个月前,一次在武汉的短暂停留,改变了他的生活。
2月1日,从武汉回到长沙的蔡益,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在医院的日子,他失去了味觉,吃什么都没有味道。整夜失眠,每天关注着死亡病例通报,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名字。
万幸,他好转得很快。
住院1个月后,5次核酸检测全阴的他,被专家组核准出院。
那时他还以为,生命中最难捱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在酒店定点隔离完14天,蔡益还要居家隔离14天。可房东坚决不让他回租住的房子。
无奈,蔡益只能回到湖南益阳的农村老家。
那是个热闹的村子,蔡益家的房子又处于村子中心,乡亲们常聚在这里聊天、打麻将。但从蔡益回家的那天起,热闹的人群,悄悄散开了。
人人都知道他得过新冠肺炎,路过他家门前,都要绕开走,仿佛靠近一点,就会被传染。
蔡益想过解释,把出院证明、核酸检测结果拿给大家看,自己真的已经康复了。
可没有人愿意听这些。
只是抱怨着:“得了病,就不要回来了,不怕把大家连累了?”
蔡益只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尽量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隔离一结束,他逃荒似地离开了老家。
可他没想到,曾经的公司,竟也回不去了。
有同事迎面而来,见到他,就会提前远远地绕路走开;他进的电梯,明明很空,门外的人却不进来:“你先,我等下一趟”;领导旁敲侧击,劝他继续休假,因为“生意太差”……
蔡益像一个人人躲避的瘟神,只能选择辞职。
“我在这行干了十多年,有履历有经验,换份工作应该不算难事。”辞职前,蔡益这样告慰自己。
但求职的路,远比他想象中的艰辛。
因为不想隐瞒,蔡益总是坦白自己新冠康复者的身份。而一听到这个,面试的公司就没了下文。
有些公司明明写着“急招”,他也符合条件,但问过去对方便说:这个岗位不缺人了。
投了20多份简历,都这样石沉大海。
70岁的李爷爷,出院回家已经好几个月,每天都很谨慎。
他尽量一个人呆在卧室,在家也戴着口罩和手套,独自吃饭,摸过的门把手、上完的洗手间都会自己消毒。
他试着出过几次家门。
每一次,都被恶狠狠地赶回来。
第一次,想拔家门口的电瓶车插头。
刚迈出家门,原本关系很好的邻居仿佛看到了不干净的东西,吓得手里的塑料袋掉在了地上,头也不回地跑远了。
第二次,是想询问小区工作人员怎么申请健康码。
年轻的小伙子,见到他连连摆手:“你别过来,站远点,站远点。”
第三次,是想在自家的阳台晒晒太阳。
他刚一去,就接到社区干部的反应:有邻居投诉了,希望你不要上阳台,那是户外空间。
李爷爷只能回到自己的卧室,将双脚放在窗台上。
那一丁点可怜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到他的脚上,他感到,这就是莫大的恩赐了。
知乎上有个问题:“新冠肺炎康复者们现在都怎么样了?”
下面的回答,全都是匿名,不透露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
这就是新冠痊愈者们的现状:
他们很少发声,即便有,也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是谁。
他们战胜了病毒,却像病毒一样被排挤、隔离,无处可去。
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活成了一座孤岛,被迫宣告“社会性死亡”。
[url]https://mp.weixin.qq.com/s/hYbwby9E1TfWcMGo4xtZMw[/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