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三點吃蟹堡
2021-01-15T00:44:01+00:00
(文章转自某医生)
2020年1月17日,第二批带量采购招标现场,拜耳公司生产的糖尿病常用药阿卡波糖(拜糖平)报出了震惊同行的低价,规格为50mg的拜糖平报价为5.42元/盒,降幅超过90%,该品种最低价中标,导致竞争对手华东医药(卡博平)直接出局。
然而好景并没有出现,随后拜耳的半年报数据显示,拜糖平的销售额下降超过70%,原因是降价幅度过大,无法为销量增长所抵消。
于是,就出现了普遍性的拜糖平“断货”,理由是“产能不足”。在我们整个马鞍山地区,各级公立医院都已断供长达2个多月。
奇怪的是,药房却可以正常供货,50mg规格20几元一盒。而且负责配送的医药公司明确说,如果医院愿意按药房价格线下采购,可以正常供货,但这明显违背政策。
拜糖平并不是孤例,还有不少集采药品市场反应同样良好,厂家却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故意断供引流至药房。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带量采购药品因为医患不愿用而完不成协议采购量,不得不给各级公立医院下达用药量指标。
最难的是医生,想用的药用不上,不想用的药却要领指标强制用;最苦的是患者,到医院看病将健康托付医生,却不知道医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药受各种限制,根本做不到因病施治。
各级部门都很重视政策制定,但是却忽略政策效果评估,而好的政策要取得实效离不开动态的评估与修正。
带量采购的出发点很好,以量压价,达到降低药品价格返利于患者。在其配套政策中,也明确指出“因使用集采药品而结余的医保资金要给医疗机构留用作为激励”。在冠脉支架集采配套文件中,甚至直接提到“各地医保部门应指导医疗机构完善内部考核办法,将激励政策传导至医务人员,鼓励合理、优先使用中选产品”。
但是具体如何激励则没了下文。长此以往,政策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医务人员对这样的画饼充饥也只能哈哈一笑。失去公信力,是很多好政策难以落地的根本原因。
就带量采购而言,市场上低价集采药与高价回扣药并存,如果配套政策不能真正落地,没有真金白银的激励,医生肯定还是倾向后者,导致中标产品用量上不去,最后不得不靠行政命令来执行,招致医患的抵触,好心极有可能办成了坏事。
同样,对于厂家断供引流至药房的行为,也要相应督促其履行供货义务,否则对于患者以及被其打压竞标失败出局的企业都不公平。
这一切,都离不开政策实施后的动态评估与修正,而不接地气的政策结局就只能是一纸空文。
2020年1月17日,第二批带量采购招标现场,拜耳公司生产的糖尿病常用药阿卡波糖(拜糖平)报出了震惊同行的低价,规格为50mg的拜糖平报价为5.42元/盒,降幅超过90%,该品种最低价中标,导致竞争对手华东医药(卡博平)直接出局。
然而好景并没有出现,随后拜耳的半年报数据显示,拜糖平的销售额下降超过70%,原因是降价幅度过大,无法为销量增长所抵消。
于是,就出现了普遍性的拜糖平“断货”,理由是“产能不足”。在我们整个马鞍山地区,各级公立医院都已断供长达2个多月。
奇怪的是,药房却可以正常供货,50mg规格20几元一盒。而且负责配送的医药公司明确说,如果医院愿意按药房价格线下采购,可以正常供货,但这明显违背政策。
拜糖平并不是孤例,还有不少集采药品市场反应同样良好,厂家却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故意断供引流至药房。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带量采购药品因为医患不愿用而完不成协议采购量,不得不给各级公立医院下达用药量指标。
最难的是医生,想用的药用不上,不想用的药却要领指标强制用;最苦的是患者,到医院看病将健康托付医生,却不知道医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药受各种限制,根本做不到因病施治。
各级部门都很重视政策制定,但是却忽略政策效果评估,而好的政策要取得实效离不开动态的评估与修正。
带量采购的出发点很好,以量压价,达到降低药品价格返利于患者。在其配套政策中,也明确指出“因使用集采药品而结余的医保资金要给医疗机构留用作为激励”。在冠脉支架集采配套文件中,甚至直接提到“各地医保部门应指导医疗机构完善内部考核办法,将激励政策传导至医务人员,鼓励合理、优先使用中选产品”。
但是具体如何激励则没了下文。长此以往,政策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医务人员对这样的画饼充饥也只能哈哈一笑。失去公信力,是很多好政策难以落地的根本原因。
就带量采购而言,市场上低价集采药与高价回扣药并存,如果配套政策不能真正落地,没有真金白银的激励,医生肯定还是倾向后者,导致中标产品用量上不去,最后不得不靠行政命令来执行,招致医患的抵触,好心极有可能办成了坏事。
同样,对于厂家断供引流至药房的行为,也要相应督促其履行供货义务,否则对于患者以及被其打压竞标失败出局的企业都不公平。
这一切,都离不开政策实施后的动态评估与修正,而不接地气的政策结局就只能是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