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吐槽一下睡前消息锐评航天那期

FlippyRobear-avatar

FlippyRobear

2022-06-07T14:56:46+00:00

正好端午节假期有时间,就来随手吐槽一下某人锐评航天的时候究竟犯了多少错,本文尽量从技术角度出发,少涉及主观观点这种能打好几百楼没结果的东西,作为一个普通的航天爱好者,我也知道泥潭藏龙卧虎,有不少航天x院的大佬,我这里就算抛砖引玉,还望大佬们多多斧正
主要部分楼下发,省得写半天发现没发出去(你问我端午节写的为啥现在想起来发?那不是上一个帖子没发出来嘛[s:ac:凌乱])
Supa_Gam3r_Boi_____________-avatar

Supa_Gam3r_Boi_____________

马前卒牛X,我觉得马前卒什么都懂!!!

直到某一天他讲到了我所熟悉的领域~~~~~~~~
FlippyRobear-avatar

FlippyRobear

下文引用的部分均为摘自睡前消息公众号的原文,加粗的部分是我认为有点问题的部分,也希望大家能理性讨论,别打架把帖子锁了(我上回把东西从word倒到泥潭倒腾了半个小时结果帖子没发出去,屎黄色论坛真难用[s:ac:抓狂])
[quote]SLS的芯级发动机,直接动用了航天飞机库存的18台RS-25,这里面除了2台用于改造研发之外,其他16台当初的可复用发动机,都被当成一次性的发射耗材。预计4次发射用光库存之后,再使用降级版的RS-25D一次性发动机。[/quote]这里我个人认为存在问题,最少也是表述不清,请大家先停下阅读思考一个问题:大家在看完这段话后认为是库存的老发动机是RS-25D,用光库存后换一次性版本的RS-25D;还是用完现存的RS-25后换的RS-25D是现存RS-25的一次性降级版本?(希望大家能表示一下自己读完理解是哪一种,反正我读完第一反应是第二种)
如果你的理解是第一种,那恭喜你比第二种理解更接近事实一些,目前RS-25一共有六个型号,
FMOF用于STS-1~STS-5
Phase I 用于STS-6~STS-51-L
Phase II首次用于STS-26
Block I (RS-25B)于STS70开始使用
Block IA (RS-25B)于STS-73开始使用
Block IIA (RS-25C)于STS-89开始使用
Block II (RS-25D)首次用于STS-96
而在SLS上将使用的共16台(其中14台为飞行库存,一台为未经飞行库存,另有一台为遗留散件组装)库存引擎均为SSME BlockII(RS25-D),在Artemis 1任务中使用的四台引擎分别为SSME 2045, 2056, 2058, and 2060(每一台SSME都有其独立编号,目前最新的一台为SSME2063)
而复产的RS-25被称为RS-25E,NASA找航空喷气洛克达因(记住这个名字,很快就会再次出场的)签订了总价高达34.9亿美元的两个巨型合同,其中17亿将用于复产RS-25及向NASA提供六台RS25E,而另一个包含18台RS25-E的合同则花了NASA17.9亿美元,也就是复产RS25花了大概11亿美元,而RS-25E一台标价动辄一亿美元,这样的发动机一次扔四台,美国航天当真豪横
Nemishka-avatar

Nemishka

看到楼上熟悉的评价我以为我在看当年的大象公会[s:ac:哭笑]
russ-avatar

russ

Reply to [pid=616507806,32231264,1]Reply[/pid] Post by [uid=42932551]CFA44_Nosferatu[/uid] (2022-06-07 23:04)针味儿渐浓
FlippyRobear-avatar

FlippyRobear

[quote]不锈钢焊火箭这种看似粗暴的技术解决方案,在星舰的技术开发中,是一种常态。比如说,星舰返回过程中,要二次点火着陆,这时候液氧箱已经半空,会产生大量气泡影响发动机燃烧,甚至造成机械损伤。Space X公司并没有在液氧箱内部搞复杂结构,而是到星舰顶部增加了一个高位液氧罐,专门在返回阶段给发动机供氧,同时兼顾配重。又比如,飞行器再入阶段往往会遇到等离子体黑障,导致地面测控无法覆盖火箭降落的全程。为了保障数据链,猎鹰9与星舰上安装了多个相控阵遥测天线,利用星链卫星做到全程测控覆盖。
除了这些简单粗暴开脑洞的技术方案,星舰还有很多冷战期间开脑洞也组合不出来的高精尖技术[/quote]星舰采用的这些技术方案虽称得上简单粗暴有效,不少对航天不太了解的朋友可能也觉得脑洞大开,但很熟悉航天的人却能从里面梳理出技术源流,从技术路线讲十分明晰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07/-7Q17t-hrolKwT1kSd6-im.jpg[/img]
星舰SN5header tank系统示意图
星舰的header tank系统(不仅包括高位液氧罐,同时也包括位于甲烷罐底部的小型甲烷罐,因为以前都在储箱前部所以都叫headertank)选择将着陆点火的推进剂单独放在两个小罐里,好处多多,而所应用的推进剂分舱分箱管理方法可以说在航天器推进剂管理上屡试不爽,在X-15/34,阿金纳/半人马/YZ-1A上面级等经典型号中多有应用,而其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苏联于1957年首飞的R12弹道导弹,其将氧化剂箱分为两个(见图),通过先消耗前箱氧化剂以控制导弹在飞行过程中的重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07/-7Q17t-99gkK15T3cSp0-3r.jpg[/img]
图为R12导弹剖面示意图<br />
而在同为杨格尔设计的宇宙3M运载火箭(由R14导弹加上二级成为运载火箭)中更是直接出现了使用一对独立储箱(又称低推力系统储箱,见图)为滑行段及较短的二级二次点火工作的主发动机供应推进剂的设计,堪称header tank之祖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07/-7Q17t-ckkgK10T1kSdg-al.jpg[/img]
宇宙3M火箭二级贮箱局部图,图中外侧的长条形储罐即为低推力系统储箱,在火箭两侧对称布置两个
你要说这不是苏联的想法嘛,怎么让马斯克学去了?要说起来马斯克学的苏联想法可不少,足够写上一大篇[s:ac:blink]
用卫星中继绕过黑障同样是冷战期间就有的老技术,早期的航天飞机进入大气时受黑障影响失联长达半个小时,而在1988年航天飞机发射TDRS-3中继卫星后航天飞机便可借助安装在背部的四个S波段天线通过TDRS中继系统于地面联系,而猎鹰9和starship选择将TDRS换成星链,这技术源流堪称根正苗蓝,又如何称得上脑洞大开呢?
Vendalskis-avatar

Vendalskis

前排继续推飞羽社,[[飞羽社]用上限追赶中国下限,美国高超差多远?-哔哩哔哩] [url]https://b23.tv/3vJbT1B[/url]
Jutes-avatar

Jutes

龟龟,苏联老哥的技术都被老美学明白了啊[s:pg:吃瓜]
FlippyRobear-avatar

FlippyRobear

[quote]甲烷燃料密度比煤油低,要想达到同等水平的比冲,必须靠超高内部压力提高性能,传统合金在这种高温高压环境下会烧熔、碎裂。[/quote]非常不幸,如果说其他的错误都可以说不熟或者字打错了,那么这一段就体现出作者对航天的无知,首先什么是比冲?我们这里直接进行一个书的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07/-7Q17t-jm1lK11T1kSg0-3k.jpg[/img]
这个定义可能不太好理解,用人话说比冲的倒数——也叫推进剂比耗量——就是你的车百公里几个油,几个油的数字越大越费油,那么作为几个油的倒数比冲越高自然越省油,不过这里衡量燃料多少的不是升,而是千克
燃料密度与比冲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从统计结果(数据见图)来看,使用液氧的不同燃料密度低的比冲反而常常高些,不过密度较低的推进剂由于贮箱大导致干重偏大,确实有一定劣势,但却与比冲缺乏直接关系,在航天中另有一个概念为密度比冲(即密度与比冲的乘积)以兼顾两者,说为了比冲提高室压很好理解,但非要扯上液氧甲烷的密度就多少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07/-7Q17t-613uK10T1kSg8-67.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07/-7Q17t-bghiKsT1kSg6-4h.jpg[/img]
UltraX-avatar

UltraX

我觉得吧,与其在这揪他表达的错误和各种小问题,不如直接聊一聊他的基本结论。就是马斯克到底是不是通过试错追求上限,和中美航天到底有多大差距这些问题。你在这一个一个小问题的细说我们又看不懂,这马前卒的节目也不是啥严谨的杂志期刊,我改毕设都没你这么认真呢。咱直接说他要论证的观点对不对好吗[s:ac:哭笑][s:ac:哭笑]
FlippyRobear-avatar

FlippyRobear

[quote]而SLS火箭未来的新型上面级,找了有锐气的企业航空喷气-洛克达开发,尺寸从13.7m增加到18.3m,推进剂加注量从27吨提高到129吨,采用新发动机,一共也才花了1.74亿美元,比波音还便宜。[/quote]就这一段把我看得血压高了,也是我想写这点东西的起源,就这一段话槽点无数,由于错误太离谱我拆开一点一点讲
1. 航空喷气洛克达是有锐气的企业?
首先,这喷气动力-洛克达是何方神圣?Aerojet Rocketdyne,国内常翻译为喷气动力-洛克达因,没错,这就是前面复产发动机花了NASA11亿美元,每台发动机还要花1亿美元的那位,这公司有没有锐气且不提,用来宰NASA的刀倒是确实很有锐气
再说说洛克达因的身世,Aerojet Rocketdyne于2013年由aerojet和Pratt &amp; Whitney Rocketdyne合并而成,而其两个前身中的Aerojet成立于1942年,首任总经理为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钱老曾在Aerojet担任顾问),而Rocketdyne的历史则可以上溯到1955年,期间也是几经易手与合并,虽然不能与波音这种综合性军火巨头比(实际上Rocketdyne还被波音持有过),在液体动力这一细分行业行业中也称得上泰山北斗,技术水平不容小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07/-7Q17t-3gs2ZcT1kSem-k6.jpg[/img]
Aerojet Rocketdyne在液体动力方面可称泰山北斗,那么这么一家公司是否还保有足够的锐气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这位泰山北斗的地位近年遭遇了严重的挑战,AR-1在ULA下一代火箭火神(vulcan)的竞标中负于贝光头的蓝色起源BE-4(不过蓝色起源也不太靠谱,大大的拖延了火神的首飞进程,本来说去年飞,现在今年过快一半还没飞呢,倒是跟隔壁SLS做上伴了),而其手中其他的合同也只剩下RS-25和RL-10这种“祖传型号”,在发动机发展路线的押注死磕氢氧,回头搞AR-1太慢,又没有充分利用其历史底蕴历史底蕴,可以说一步错步步错,不可避免的显现出了颓势,AR-1拿到萤火虫β这种商业火箭的合同能否登上回收时代的船倒也难说,仍需拭目以待
2. SLS的新型上面级是洛克达因开发的?
比较敏锐的朋友看完上一条可能就觉得有哪不对了,不过不妨我们先来看看rocketdyen的产品列表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07/-7Q17t-jz07Z11T3cStr-mw.jpg[/img]
看完大家应该就反应过来了,这航空喷气-洛克达因是个生产火箭发动机的,产品线里只有火箭发动机啊,你洛克达因什么的都来搞上面级,他能搞吗?搞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吗!波音干的好好的你把他换……等一下,波音真的被换了吗?到波音官网用新型上面级的名字(Exploration Upper Stage)一查,嚯,还是他家干的活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07/-7Q17t-hpbuK2pT3cSr0-bd.jpg[/img]
3. 新上面级只花了1.74亿?
相信大家看完上一条就知道事情不对,这波音要起钱来可不含糊,一两亿美元就像让波音干这么大的活,打发叫花子呢?于是我去翻了GAO(美国审计总署)的文件,截至2019年12月这EUS上面级就已经花掉了NASA5.16亿美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07/-7Q17t-4gm3KlT1kShh-1j.jpg[/img]
而按照wiki网友对EUS上面级的历年预算进行加和发现,EUS上面级项目已经花掉了15.27亿美元,而按照一些媒体的估算设计+八枚EUS上面级的价格或高达八十八亿美元,这波音要起钱来果然不是吃素的,也难怪NASA忍不住搞竞标尝试低成本方案了,不过当初竞标的不是洛克达因,而是蓝色起源,不过蓝色起源的方案也并未被采用,最后合同还是归了波音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07/-7Q17t-9rnlK14T1kSat-8m.jpg[/img]
那么这个1.74亿美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在查找EUS上面级使用的RL10C3发动机的资料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大家可以看这条新闻,正好是1.74亿美元的合同金额,内容呢是洛克达因要向NASA交付10台RL10C3正样+两台备用,这就离了大谱,把发动机开发+交付合同当上面级开发合同,人家NASA的网页明明写着engine呢,但凡稍微认真一点都不至于犯这种低级错误,我也不好说到底是哪有问题了这个[s:ac:汗]
[url]https://www.nasa.gov/exploration/systems/sls/proven-engine-packs-big-in-space-punch-for-nasa-s-sls-rocket.html[/url]
FlippyRobear-avatar

FlippyRobear

Reply to [pid=616510911,32231264,1]Reply[/pid] Post by [uid=43006506]stetohka[/uid] (2022-06-07 23:20)
主要他有的错误实在离谱,稍微认真一点都不会犯的那种[s:ac:呆]
Tvoy_Batya-avatar

Tvoy_Batya

你这个数据太硬了,看完都多久了,你就直接说秃头是不是SB
FlippyRobear-avatar

FlippyRobear

[quote]从一些公开消息看,过去我们在长征九号旧版方案上,已经取得一些分项成绩,比如,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220吨氢氧发动机,都完成了半系统试车与整机装配,500吨级固体发动机试车,10m级大直径箭体的设计、生产技术都有进展。[/quote]虽然中国航天取得成就我也很高兴,但是这成绩可不能乱归类,五百吨级固体发动机所用的的大型固体发动机技术虽然确实可以用于长征九号等大型火箭的研制,但长征九号的目前的方案来看只能说不排除以后使用大型固体发动机的可能性(跟国足出线仍有理论可能其实也没太大区别),而五百吨级固体发动机是作为捷龙三号甲的一级发动机进行研制的,着实不太能算长征九号的分项成果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6/07/-7Q17t-ew5rZgT3cSlj-mq.jpg[/img]
Arcosche-avatar

Arcosche

兄弟没必要,这煞笔这次翻大车的原因就是这货连查都懒得查了,但凡他去查了也不至于这么翻[s:ac:哭笑]

当然即便如此还是有一堆结了晶的马孝子在后头狂舔呢。
Allarion Talfwyn-avatar

Allarion Talfwyn

有没有可能他是故意的
Pinoyaki-avatar

Pinoyaki

家人们,我们还是看看甲方的按摩枕吧。
KillaGorilla153-avatar

KillaGorilla153

秃头=回形针2.0
sicko-avatar

sicko

[quote][pid=616515560,32231264,1]Reply[/pid] Post by [uid=60148704]洛丹伦皇家恐怖卫士[/uid] (2022-06-07 23:44):

你这个数据太硬了,看完都多久了,你就直接说秃头是不是SB[/quote]他是SB应该是常识了吧,不需要lz再次确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