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 结合历史,让我们看看《大决战》电视剧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堪

LimbiHuran-avatar

LimbiHuran

2021-06-26T13:53:15+00:00

由于前段时间忙,就没有太多关注这部电视剧版的《大决战》。

至于导演是不是高希希,剧里有没有小鲜肉演员,对我个人并没有太大影响,毕竟一部剧好不好看还是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

后来注意到,影视区里看到了不少“避雷”帖子,尤其是看到了这个帖子: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01/-cckxQ2o-1n7qZlT3cStl-pa.jpg[/img]

当时我感到十分诧异,为什么这部开播在特殊节点的主旋律剧,敢明目张胆的“抹黑”我军?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去看了一下剧版《大决战》,尤其是争议最多的前三集——

然后我发现,很多人由于相关历史知识的欠缺,对《大决战》的误解多少有些严重。

首先是引发争议最多的这一段,剧中其实是发生在1946年5月上下的四平保卫战。

要知道,《大决战》的时间线是从1945年重庆和谈开始,与此同时,KMT正在借助美国人强大运输能力从青岛等地进入东北,为了争分夺秒赶在常凯申之前,先期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包括政工人员也仅有10万人左右。

当然了,碍于美苏的面子,KMT和我军之间此时还只是局部摩擦。

但小孩子都清楚,并无和谈意愿的常凯申,不久之后打算干些什么。

为了应战,我军从地方和国军俘虏当中补充兵员,但由于忽视了政工教育,导致这批新兵的战斗力极差。

差到什么地步?

黄克诚将军在电报中讲过:我军经过长时间的行军,到达东北后战士们都非常疲惫,加之医药粮食等后勤补给不及时,部队士气受到了较大影响。两军交战,士气最重要,没有士气,一遇到恶战部队就可能分崩离析。

另据苏静(中将,101麾下的得力干将)回忆:“刚进东北混乱到什么程度,说了都让人不相信。白天打仗,晚上也睡不成,101亲自带李(作鹏)和一个小分队去打土匪。初来乍到,敌情也不了解,侦察员出去活动不了。在高桥打了一个小仗,抓了几个俘虏,一问,才知道敌人跑到我们前面去了。当地老百姓欢迎国民党,要下我们侦察员的枪。打上一小仗,一个团要留下一个营抬伤号,这怎么可能有战斗力?而杜聿明连101和江拥辉通的一次电话内容都搞到了。那时才深切体会到,没有根据地,不要说打仗,连脚都站不住。”

顺带说一句,还是进入东北后就地招募这批新兵,辽沈战役胜利后出于思乡情结而不愿意入关,结果出现了大批逃兵。

不知道各位注意到没有,这段苏静将军回忆中的“当地老百姓欢迎国民党,要下我们侦察员的枪。”

这是因为抗联在1940年就全线撤退,以至于东北不像山东、江苏那样革命老区有的深厚群众基础,加之我军的装备和服装较差(101自嘲是叫花子),一度被当地百姓当成“土匪”。反倒是1945年的KMT衣冠楚楚,更符合老百姓心目当中“正规军”的身份。

可以说,《大决战》当中这段所谓的“争议内容”,反而是对历史的最真实写照。

要知道,我军的成长也是有过程的,解放战争也并不是一直顺风顺水。

但我军与KMT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善于让基层士兵们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而战,解放全中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最终思想上化被动为主动,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

这部剧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很多艺术加工的成分,但至少在历史真实性和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比某些导演(为保护当事人隐私,特省去管虎的名字)的作品要强一百倍不止。

不仅如此,剧中到目前为止的大部分战争场面,也没有太多的硬伤,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用心。

比如战争前期的国军由于是经历过抗战的精锐,战斗力十分强悍: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01/-cckxQ2o-66ozZfT3cSsg-fs.jpg[/img]

注意前方的国军阵地: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01/-cckxQ2o-kjdbZkT3cSsg-fy.jpg[/img]

比如我军发起冲锋,新兵抱成一团,心急如焚的老兵一直在喊散开: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01/-cckxQ2o-9f1iK2oT3cSsg-fv.jpg[/img]

比如我军的阵地有明显层次,不再是一字长蛇阵: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01/-cckxQ2o-8q79ZlT3cSsg-fp.jpg[/img]

比如我军进攻的时候,有明显的散兵线: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01/-cckxQ2o-5071ZcT3cSsg-fv.jpg[/img]

到1946年末,我军发布了《关于练兵问题的指示》要求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基层士兵的教育工作,而101也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小册子(比如著名的一点两面战术就是在此时归纳)。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01/-cckxQ2o-c8fbZdT3cSsg-g0.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01/-cckxQ2o-7bvxK24T3cShy-pq.jpg[/img]

总而言之,这部剧截止到目前我所看到的部分来说,质量是在国产电视剧平均线以上的。

在部分细节处理和历史还原层面,评价还可以给的更高。

至于很多人讲101、常凯申的选择不够像,这我就认为属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大决战》是电视剧而不是纪录片,虽然特型演员有他的优势,但能演出神韵的演员也值得赞扬。

毕竟,唐国强老师演教员,也不是以形似出名的对不对?
Murk-avatar

Murk

归根到底还是制作团队的拍摄能力离观众的心理预期有差距吧。
都是讲吃瘪的战役,可以借鉴下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他们的拍摄手法就相对高明很多,炮弹如雨点般砸下来,花大量时间刻画敌人的残暴和凶恶,刚刚还在谈笑风生的战友下一秒就变成冰冷的尸体。
手持摄影加优秀的镜头语言,这样会让观众产生共情,仿佛自己置身其中,下一个倒下的就是自己。而非这部剧一样,我是局外人,我面无表情看着你们表演,所有的悲欢离合与我无关
alta sa agta-avatar

alta sa agta

错就错在《大决战》电影美玉在前,你一个电视剧想要和电影比质感本来很难

更何况那时候的电影根本不是商业作品,而是艺术作品,精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