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跟风聊《星际穿越》:与其说机械降神,不如说用结论来解决结论

Pic-Note-avatar

Pic-Note

2020-08-13T16:23:16+00:00

影视区最近这片热,就聊聊自己想法吧。可能也有一部分是陈词滥调了。
当年看完了之后是双重的,落入黑洞的高潮部分感觉非常让人激动,但结局让我有些失望。
后来很多人批评这片是机械降神,我也基本是这个想法。
但后来想了一下,这片与其说机械降神,更像是在用结论去推结论。

我们平时看的片子,是一个线性结构,矛盾产生——主人公面对挑战分析战斗矛盾——主人公解决矛盾(或故事结束被矛盾解决)。
这是绝大多数文艺创作作品遵循的规律。就像议论文一样,有论点——找论据——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尤其科幻作品,更甚。主人公往往一个一个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头脑和技术,来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也有一部分故意玩弄时间线走loop系的,是环形结构,比如《前目的地》、《十二猴子》,甚至非科幻片的《恐怖游轮》。
主人公忙了半天,解决矛盾半天,最后发现自己就是矛盾根源。结论本身,就是结论。
但这种片子,主力在于强调时间线的loop循环,不可更改,给人观感是,惊喜之外,意料之中。
冥冥之中一切早有定数,你改变不了未来,只能被牵着走,让人感慨作者架构的巧思精妙、以及命运的不可更改性。
西方文学老主题了,从俄狄浦斯王的弑父娶母预言开始就是。
也就是常说的“命定悖论”。

但实际上,多数严肃性、强调其本身科学素养的“硬核式”科幻作品,对这种loop式的使用是有一定限制的。
星际迷航用过,但一般当个彩蛋。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线性的、时间不断向前流动的三维空间里。
尤其太空航行这个主题。这是现今人类工业技术最高成就结晶。在人类世界承载无数人的梦想和未来。
用完了loop,你整个故事的主题性、对人类本身追求梦想过程的描绘和价值,会被削弱。

人类文学作品里,从古代的喜欢航行、航海、到现代的太空科幻,
大多数本质都是在描述人类挑战未来和未知的勇气,面对一无所知的未来前进下去。
这玩意儿从人类迁徙史来看,甚至是刻在DNA里的动力。
科幻作品,对这种价值观,可以讴歌,可以嘲讽(比如《普罗米修斯》),可以严肃探讨(比如三体)。

但《星际穿越》,另辟蹊径,是在使劲描绘了一番人类探索宇宙的艰苦和牺牲后之后,把这种探索的意义无限缩小。
诺兰用了“时间loop系”的故事结构和解决问题手段,来讲一个极为严肃的、人类挑战太空的故事。

人类探索宇宙的动力、和努力,完全成了一个内部闭环的故事。
——你为什么要探索宇宙?因为要解决地球已经快完了的问题。
——你怎么解决探索宇宙?没探索成,差点死了,绝望之际被吸进了黑洞,却发现自己掉进了五维空间。
——那你最后怎么解决问题的?来了五维人,未来的人类,他们帮的忙,因为地球有问题要解决。
——那他们为什么要帮忙?一开始就有无数暗示了,他们要帮自己过去解决问题。
推下来的结果是,“因为地球有问题要解决”,“所以地球有问题要解决,解决了”。

《星际穿越》,在剧情前半部分大多数时间,是一个极为严肃到可以无趣的硬核、探索人类未来、甚至从风格上都非常质朴现实的科幻作品,
然而它却用了“时间环”概念,去解决最关键的“人类如何用自身努力打破现状难题”,这其中人类的价值,就被无限缩小了。

科幻作品里的五维之于三维,是没有时间空间概念的。
黑衣人里有个五维人,他能看到一件事所有可能性和结局,他就在享受那些小概率的弱队翻盘夺冠故事。
仿佛你在三次元看二次元的书,有段故事你不喜欢了,你在书上补了几段开头,又添了个新结尾。
故事里的人怎么想,他们的存在意义,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仅仅变成了一个“你喜欢的故事”而已。

举个例子,就仿佛你高中三年拼命刷题寒窗苦读,放弃了喜欢的女孩子、放弃了喜欢的一切业余生活,甚至没去照顾生病的长辈,
高考前一天晚上,未来的你敲开你的门,给你送了一张写好了答案的考卷。
因为未来人类都能随便穿越时间了。
这时候,你还能感慨你之前的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吗?

没有人说一部科幻作品不可以这么写,但这部科幻,你所能感慨的也只是诺兰构思很精巧,场面和音乐非常震撼人心。
而这故事所能传达给你的感觉,却是畅想人类的未来、好像没那么大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