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苦吗,哭吗?

Xaruza-avatar

Xaruza

2020-11-10T10:12:17+00:00

最近几天在泥潭里看到一个帖子描述年轻人一眼望到头的未来,努力失去方向,没有财富自由的希望,接下来的一生都要在债务和过剩商品中度过。
我看到这些描述,也有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
先描述自身的情况,95后,第2代农民工,出自安徽农村,大学毕业,北漂。我的家庭情况是中国平均水平之下的,我没工作前,家里最穷的时候交完学费存折上只有2毛钱。10年前,家庭人均年收入是7千左右。这10年来我的家庭经济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虽然没有任何资产性收入,但是光凭劳动工资就有了极大的提升。我总结了几点原因:
1⃣️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都陆续大学毕业,工作赚钱了,带来了正现金流。
2⃣️背后的原因,一个是教育成本低廉,农民家庭可以供给3个大学生;另一个是各个产业最近10年的发展,带来了更多较好的就业机会。
北漂之后就是工作出租屋2点一线的生活了,我接触到的人不多。认识比较完整的,谈谈跟过的2任leader。第一个leader是二线城市中产家庭出来的80后,童年虽然也是物质不富裕,但已经是小康之家了。在北京10年里买房,结婚,最近提了特斯拉,可以说顺风顺水,又有大公司股票。第二个leader是河南农村出来的80后,童年印象最深刻的食物是鸡皮炖胡萝卜,因为是80年代的农村出身,所以小时候比我还惨。L2(第2位leader,以下简称L2)计算机硕士出身,菊花厂,BAT都干过。也在北京买房买车了。虽然2个Leader背负着几百万的债务,但是每月现金流2狗以上,在北京也是站稳了脚跟。我很佩服L2的家庭,几个孩子都在北京安家立业了,并且把父母接到北京生活,在10年中完成从河南农村到北京城市中产的超巨大跨越。我认为对于过去10年农村给出的答卷中,L2已经是普通人的极限了。
我讲的2位Leader都是过去10年积累了财富,成功的个人故事。他们经历的时代是GDP增长从2位数到个位数,大概是7%-8%的时代。在他们的10年中,受益于基础建设的投资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他们积累财富的速度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同时在这个时期资本收益大于劳动收益,一方面是社会债务不断上升(政府和私人负债),一方面劳动收益又被挤压(低汇率,出口导向型经济和外资)。在北京的他们又成功上车,不仅有良好的劳动收益,又有良好的资本收益。在过去10年充分享受到了7%-8%的经济发展的红利。
当然,更多的人处在劳动收益被挤压的部分。总体来说大家都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但是却拉开了差距。
那接下来看我们这个10年,经济增速预测是5%左右,更加追求高质量发展和内循环,试图去解决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发展4个都市集群,一方面以县为单位发展周边农村。更大的都市圈意味着资本更加密集在都市圈中,而县为单位则是试图发展现代化农业,要规划农村和集居地。
更少的增速意味着收入增速的下降和工作岗位的相对紧张。这个我们可以参考日本。日本自泡沫时代后,经济发展几乎停滞,再加上老龄化,终身雇佣制,代价被年轻人承受了,几乎没有的经济增长,创造不出来很多稳定的工作机会给年轻人。但是每年还是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涌入就业市场,所以迫使劳动市场发生变化,体现在劳务派遣的比例越来越高。年轻人嗷嗷待哺,但是没有养料,只能被迫独居(降低生活成本,死宅)和公开卖淫(风俗产业大繁荣)。我们看到日本是一个人均收入4倍于中国的国家,他们的中产美滋滋,但是年轻人到中产需要和中产抢食吃。
但是我们还是处在5%增长的环境中,社会依旧在做大蛋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识到未来10年,资本会向何处流动+自身的劳动收益,正如10年前前辈们所走的道路。
我时常感受到无力感。出租屋里独身一人,没有朋友,每天8点起床,10点到家,也完全没有社交。有时会想为什么要追逐金钱,背井离乡。控制欲望,低欲望的生活不就不需要赚钱了吗?但是L2对我说你可以变好,不是只能低欲望。我认为L2说的很对,现在很累是给自己一个更多的选择,以后不会没得选。
我现在就没得选。面临着夸张的房地产金融,收入只能算稀饭钱。10年前的Leader能够在北京安身立命,但是如今的我是万万不可能的。都市圈的发展意味大城市更多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更多的年轻人,更夸张的供需失衡和更高的生存成本。而这些成本仅仅靠劳动工资收入cover掉,对于我来说根本不可能。我的打算是在北京积累技术,以后去成都或者合肥生活。
最后说一下认为年轻人没有希望财富自由只能有普通的收入而抱怨的说法,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人眼高手低,过于自恋。
世界并不美好,人间不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