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emisRift
2021-01-20T02:30:12+00:00
中国即使到了明清,书籍印刷还是以木板印刷为主,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很少使用。活字印刷的成本比木板印刷低很多,为什么很少使用
识字率低下
雕版印刷的话,雕版工人不一定需要认字
活字印刷的话,排字工必须识字
当时能识字就是文化人,干工匠?
因为活字做出来的东西效果差,有钱人宁愿多花钱买那些木板印刷的精品书籍。
因为西方的字母只有几十个,而中国常用汉字比这个多的多。
因为难用,雕版刻好后可以重复使用。
活字用一次就要排一次。大量刊印的书籍,排好一直用还不如直接雕版省事
因此,活字印刷在中国发展一直很慢
很简单,一个雕版,雕完了可以用很久很久,印出成千上万份,而活字的效率低的太多了。
汉字的锅,无解。
所以中国人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最后注定便宜外国人。
大宗族不允许过多的人识字。寒门也是落魄的贵族。穷人识字不容易控制和让自己家族科考几率变低。雕版可以控制学识的传播。有些书一般人就不会有机会看到。自私的原因。无他。
对于汉字,找一个字排进去比现刻一个字快不了多少,效果还不好。用于字母文字好多了。
活字印刷效果很差,和木刻版的没得比[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a2a2f43.png[/img],读书人嘛,穷讲究
1.成本太高了,好的一套活字我记得皇帝都舍不得用,做了一套收藏
2.损耗率太好,效果并不好。汉字你一个字就要弄一个,常用的字还要弄几个,而且在手工的状态下,你想一下怎么保证每个单个品质的质量都达标?
3.雕版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用工成本也低。
4.存在即合理,既然一直到近代印刷术出来之前雕版还是主流,那么肯定是人为选择留下的,古代人又不少哪个好用自然用哪个。
很多原因。
古时候看书的起码也是文化人,对书的质量是有要求的,而活字印出来的字太“死”,就是说正常雕版是专门找书法功底好的人写,一段文字和意境是相匹配的,而活字就没这种感觉,字就算很好看也会死板。
还有就是成本,雕版一般是木制,而木活字寿命太短,和雕版成本不相上下,铁活字不沾墨,字会糊(墨水质量不行)。最好用的是铜活字,但铜在古代和现在的黄金差不多了,成本太高。活字兴起是后来传到德国,技术改良做出铅活字的时候了,配合更好的墨水才逐渐被人接受。
再加上古时候识字率不高,出的书种类又很少,同一时期能大规模售卖的书只有几种,雕成版明显成本更低。至于其他书,一般是找人抄的,一个大家族藏个几本就到头了,根本没有印的必要。事实上印刷术流行还是在欧洲用来印宗教册子的。